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晁补之梅花图(晁补之和张路老子骑牛图对比鉴赏)

晁补之梅花图(晁补之和张路老子骑牛图对比鉴赏)画家用细线描述头部,墨色略淡,正与老子无为淡泊思想契合,线条勾勒已具书法意味,轻曼的顿挫间,轮廓生动无比;长眉阔髯,疏朗有致,眼作似开似闭状,以显自若的神情;耳、鼻等才寥寥一二笔,便见周全,真是多一线则为累赘,少一线无以成像。线条应运得如此炉火纯青者,在当时,除李公麟外,无有出其右者。 晁补之《老子骑牛图》以粗笔水墨出之。老子骑于牛背上,徐徐前行。他宽额高耸,浓眉下弯,祥目凝视,蓄着浓密的胡须,身穿粗布衣,侧头回顾,面带微笑,神态安详,气度悠闲,几分端庄,几分超脱,呈现出睿智的哲人风范。青牛趴蹄回首,睁眼顾盼,形神生动。背景左上绘枯杈一枝,藤蔓缠绕;右侧有野草两小丛,简繁有致,层次分明。树干由左侧向右上斜伸。枝枒用中锋,笔触快速。树叶用侧笔半扫半拖,具泼墨兼飞白趣味。树下土坪上作老人骑牛,笔触与树枝画法一致,起笔甚重,简洁雄健,能把握形象架构及量感。用笔与造形之精,在牛眼、牛背与小草表现最

在中国绘画史上,画家们多以老子骑牛出关的故事作为创作题材。

据考,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的故事发生在公元前516年。刘向《列仙传》:“后周德衰,乃乘青牛车去。入大秦,过西关。关令尹喜待而迎之,知真人也。乃强使著书,作《道德经》上下二卷。”文渊阁《四库全书》又云:“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老子乘青牛出关影响很大,在后世留下了以这段故事为创作题材的作品,画家们的《老子出关图》上那位老成持重、飘逸达观的得道老者也多是这副形象。人们心目中,老子是一位大耳下垂、须发皆白,但精神爽朗,神态安详,乘青牛而隐逸的老者。

晁补之梅花图(晁补之和张路老子骑牛图对比鉴赏)(1)

宋·晁补之《老子骑牛图》纸本水墨,纵50.6厘米,横20.4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晁补之《老子骑牛图》纸本水墨,纵50.6厘米,横20.4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款题“晁无咎写”,下钤“云屏烟障吾庐”,并有明收藏印,诗塘有北宋画家王诜题跋。清高宗弘历题诗。收传印记有“明文清世家图书”,清乾隆鉴藏八玺全。

晁补之(1053—1110年),字无咎,晚慕陶渊明,忘情仕宦,故号“归来子”,济州钜野(今属山东)人。元丰二年(1079年)进士,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兼国史编修等职。早年即受到苏轼赞赏,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其诗善学韩愈、欧阳修,骨力遒劲,辞格俊逸。其文成就高于诗,风格温润典缛,流畅俊迈。如《新城游北山记》、《拱翠堂记》等,或即景抒情,描摹真切;或借事寓理,叙议交织。苏轼称其“于文无所不能,博辩俊伟,绝人远甚。”今存词160余首,风格与东坡词相近。著有《鸡肋集》70卷,其中诗赋23卷,杂著散文47卷,有《四部丛刊》本。

北宋晚期的翰林图画院盛况空前。院体画代表着当时的绘画主流,而一些身份显赫的人,也加入了绘画的行列,他们中间有宣和皇帝赵佶,贵胄皇亲赵令穰、王诜等。他们的画,从规随矩,不堕院体画的写实风范,更能于此中寄情寓兴。晁补之是这个时期的著名文人,他和黄庭坚、秦观、张耒并称“苏门四学士”,有着很高的文学造诣和不俗的艺术修养。晁补之的绘画和苏轼、米芾那种缺乏写实功夫,依赖书法笔力支撑的乘兴涂抹的文人画不一样,从他的文集《鸡肋集》一些关于绘画的文字资料中,可以看出他采用的是如赵令穰、王诜一路的院体手法。

晁补之梅花图(晁补之和张路老子骑牛图对比鉴赏)(2)

宋·晁补之《老子骑牛图》纸本水墨,纵50.6厘米,横20.4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晁补之《老子骑牛图》以粗笔水墨出之。老子骑于牛背上,徐徐前行。他宽额高耸,浓眉下弯,祥目凝视,蓄着浓密的胡须,身穿粗布衣,侧头回顾,面带微笑,神态安详,气度悠闲,几分端庄,几分超脱,呈现出睿智的哲人风范。青牛趴蹄回首,睁眼顾盼,形神生动。背景左上绘枯杈一枝,藤蔓缠绕;右侧有野草两小丛,简繁有致,层次分明。树干由左侧向右上斜伸。枝枒用中锋,笔触快速。树叶用侧笔半扫半拖,具泼墨兼飞白趣味。树下土坪上作老人骑牛,笔触与树枝画法一致,起笔甚重,简洁雄健,能把握形象架构及量感。用笔与造形之精,在牛眼、牛背与小草表现最为突出─与主题相应,可谓得一老字。

晁补之梅花图(晁补之和张路老子骑牛图对比鉴赏)(3)

画家用细线描述头部,墨色略淡,正与老子无为淡泊思想契合,线条勾勒已具书法意味,轻曼的顿挫间,轮廓生动无比;长眉阔髯,疏朗有致,眼作似开似闭状,以显自若的神情;耳、鼻等才寥寥一二笔,便见周全,真是多一线则为累赘,少一线无以成像。线条应运得如此炉火纯青者,在当时,除李公麟外,无有出其右者。

晁补之梅花图(晁补之和张路老子骑牛图对比鉴赏)(4)

身体以衣褶为主,也是阔略的线条,所不同的是,线型粗壮,行笔圆中带方,势盛力沉,难以想象晁补之那样的文弱书生,笔力竟会如此惊心动魄。仔细品析,就会发现粗身与细脸的关系,是在互映互衬中得到和谐与统一。

晁补之梅花图(晁补之和张路老子骑牛图对比鉴赏)(5)

老子胯下的牛,俯首慢步,一应牛的外形,也一应牛的特性,然而和老子的形象比例失调,人大而牛小。在出色的艺术家手中,有违写实常规的,往往是匠心独具处,它不仅衬托出老子形象的高大、完美,还恰如其分地表现了主题——老子骑牛,决非牛驮老子,一种骑与被骑的关系,一种怡然自得地驾驭的意境,一种千百年来老子形象的伴生物和老子形影不离的主次地位象征。上端的树木,阔笔横扫,有如风驰电掣般的快意,作为配景,也是上佳的手法。

此画以外入内,从形象的把握上来表现人物的精神气质、内心世界以及个性特色,是晋唐以来“传神论”旗帜下的又一杰作。由于老子是人们所熟悉的先秦哲学家,其著作《道德经》又是家喻户晓的经典,老子形象存于观众的心目中,尽管一经画家的描写,就有直观固定的倾向,也尽管在此之前,不少人曾画过老子像,但“我注六经”的观念在绘画领域中也是屡试不爽的。此图因其高超的艺术手段,当属常画常新的范畴。

晁补之梅花图(晁补之和张路老子骑牛图对比鉴赏)(6)

明·张路《老子骑牛图》纸本设色 101.5x55.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是明代画家张路创作的国画作品,画中没有背景,描述的是老子骑在牛背上,手持《道德经》卷,正抬眼注视着一只飞蝠。作品由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张路,出生年不详,约活动于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也有说1464~1538年,还有一说1461~1537年。明祥符(今开封)人,字天池,号平山。曾以痒生入太学,但未入仕途,早年画学戴进,临摹能肖其神,画法工细。至南京后,又宗法吴伟,变为粗笔写意,笔法豪迈纵放,其画受到当地缙绅推崇,声誉仅亚于吴伟。他擅画人物,多绘神仙、仕子,形象质朴,神态清朗,景致简略,笔墨遒劲,风格豪放,然少秀逸和蕰籍之致,曾被后世鉴者讥为“狂态”,他与朱端、蒋嵩、汪肇等同列为浙派名家。亦工山水、花鸟、走兽,明詹景凤评其人物画:“结构停妥,衣褶操插入妙,用笔矫健,运笔迅捷,亦自雄伟,足当名家。”张路传世作品不多,全世界大概有十几幅左右,主要传世代表作品有:《吹箫女仙图》、《苍鹰攫兔图》、《山雨欲来图》、《老子骑牛图》等。

晁补之梅花图(晁补之和张路老子骑牛图对比鉴赏)(7)

明·张路《老子骑牛图》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张路 《老子骑牛图》在表现手法上,受吴伟的影响很大,笔势狂放而草率,但笔墨变得愈加雄奇,人物结构准确而又稳妥,基本合乎人体比例。人物的面部刻画得非常传神,衣纹的穿插也灵活巧妙,整个人物给人一气画成之感,形象生动而富有情致。顾恺之曰:“传神写照,在阿睹中。” 阿睹指的就是眼睛,人物画眼神最不好画,眼神不对,反映不出人物的心灵、情态,这幅画就失败了。和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张路《老子骑牛图》相比,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这幅张路 《老子骑牛图》中的老子眼神安详,而故宫藏老子图人物眼神则略显呆滞无神。因此有人认为,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张路 《老子骑牛图》才是真正的张路真迹。

晁补之梅花图(晁补之和张路老子骑牛图对比鉴赏)(8)

明·张路《老子骑牛图》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老子为何乘青牛,而不乘黄牛、黑牛、白牛或其它什么颜色的牛?我们还是顺着神仙家的思路去解读。这或许是古代神仙家或占星家的五星占有关。在太阳系中,绕日公转的较大的行星,除地球外,尚有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古人将五星分别看作是五行的精灵或五帝之子。五帝即青帝、白帝、赤帝、黑帝、黄帝。“天有五帝,五星为之使。”(《唐开元占经》卷十八引《春秋纬》)“五星者,天之五佐。”(《史记•天官书》)“五星者,五行之精也,五帝之子,天之使者,行于列舍,以司无道之国。”(《唐开元占经》卷十八引《荆州占》)“列舍”指二十八星宿。五星还被用来分别象征五方、五帝、五事等神灵和事物。其中,木星(亦称岁星)是东方青帝的使者。“青”,主春,木德,代表了东方。老子自周入秦,向西而行,来自东方,后世人称“东方圣人”,用青色正可取其象征东方之意。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