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知之为知之完整句(论语2.17:知之为知之)
论语知之为知之完整句(论语2.17:知之为知之)孔子最担心的,正是子路这种好勇,无惧生死的性格。孔子晚年,子路要去卫国做大司马,可是卫国国君无力,太子无德,国内权力交错。面对政治局面的乱象,孔子劝子路说:“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然而子路不以为然,他自信满满,说他有信心治理好卫国。孔子便说:“防祸于先而不致于后伤情。知而慎行,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焉可等闲视之。”子路还是没有听从老师的劝告,结果卫国内乱,子路本在城外,完全可以置身事外,得以免祸的,但他认为,食其食者不避其难毅然回城,在决斗中,却因为帽子被打掉了,君子死,冠不免,守礼去捡帽子,结果被剁为肉酱。可见子路的毛病,是英雄情结,就想轰轰烈烈过一生,做个勇士,烈士,死而无悔,是攻乎异端的典型,结果是求仁得仁,不得其死!子路这个人,史记这么记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他的志向是
子贡问君子,孔子先鼓励子贡走自己成功的路,推己至彼即可,尔后针对子贡好与不若己者处的毛病,提醒子贡注意保护自己,慎与外人交。然后再指出君子和小人之道各自的局限,提出要立足自我,先小人,后君子,学与思两者有机结合,接着讲学与思,不要攻乎异端,做大大超出自己能力的事,学啥都行,想啥都行,就是别学别想神通,别学钻牛角尖,别想走极端,一句话,别学找死。
但是,令孔子特别伤心的就是,他座下的弟子中,有一位仁兄,就偏偏不听他话,偏爱找死,谁呢?就是和孔子感情最深,几乎形影不离的仲由,子路! 因此,孔子讲完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话锋一转,直奔子路: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猛地冲子路吼了一嗓子:仲由,告诉你什么是知道吧!知道的人做知道的事,不知道的人做不知道的事,明白了这一点,就是知道了!
关于学习,有四重境界: 1.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这种境界包括两种人,一种是白痴,一种是狂人,白痴无我,狂人惟我独尊,两个极端。 2.知道自己不知道:这是常人的境界,需要学习。 3.知道自己知道:这是智者的境界,还要提高。 4.不知道自己知道:返朴归真,与大道同,这是真人的境界。
这四种境界,对应两种状态,有知和无知。 有知包括知道自己知道和知道自己不知道两种境界,无知包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和不知道自己知道两种境界。搞明白了自己属于哪一种人,处在哪个境界,就是明白人,就相当于知道了。 有知和无知,人生态度是不一样的,有知的人,心怀畏惧,求生,追求活得更好,比如子贡;无知者无畏,多数找死,追求死得壮烈,比如子路。
子路和子贡一样,是孔子的左膀右臂,铁杆死忠粉,子贡以财智邦孔子排忧解难,而子路则以其勇武,随护孔子身旁,保其安全,讲与孔子关系的亲密程度,子路当数第一。但是人生价值追求上,是完全不同的,子贡是智者,求生的,子路是勇者,求死的。
子路这个人,史记这么记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他的志向是: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这种豪侠性格完全是与生俱来,天生的,子路在言语上从不掺假欺瞒,对此孔子评价说: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而且,子路为人,言出必行,执行力非常强,“子路无宿诺”,是敢做敢为的。另外,子路很老实,做不到的事,子路听都不想听,子路闻之,未之能行,唯恐有闻。子路忠心不二、重承诺,讲信义,“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子路听到孔子对自己的这个评价,以为在夸自己,很高兴。孔子听到直叹气,说:仲由也,太好勇了,勇到完全忘记了自己的生死,真是不可取啊!。
孔子最担心的,正是子路这种好勇,无惧生死的性格。孔子晚年,子路要去卫国做大司马,可是卫国国君无力,太子无德,国内权力交错。面对政治局面的乱象,孔子劝子路说:“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然而子路不以为然,他自信满满,说他有信心治理好卫国。孔子便说:“防祸于先而不致于后伤情。知而慎行,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焉可等闲视之。”子路还是没有听从老师的劝告,结果卫国内乱,子路本在城外,完全可以置身事外,得以免祸的,但他认为,食其食者不避其难毅然回城,在决斗中,却因为帽子被打掉了,君子死,冠不免,守礼去捡帽子,结果被剁为肉酱。可见子路的毛病,是英雄情结,就想轰轰烈烈过一生,做个勇士,烈士,死而无悔,是攻乎异端的典型,结果是求仁得仁,不得其死!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道的人,学习是为了知道,是为求生找方法,不知道的人,学习是为了不知道,是为求死找理由,明白了这一点,就该知道如何去学习和思考了。
子路为了一个勇字,穷其一生,至死都没有勘破这层道理,善教如孔子,如何苦囗婆心,甚至哭喊了,都毫无办法,只能哀叹,伤心哭泣,是耶?非耶?命耶?攻乎异端,大概也包括改变宿命吧!
只不过,子路大老实人,千百年来,偏偏讲人学习不老实,实在是冤枉了好人,大大不应该!
#2021生机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