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总是感觉自己做了不好的事情(总是感觉做不好事情)

总是感觉自己做了不好的事情(总是感觉做不好事情)......要穿高跟鞋吗?我得打开高德地图,是不是要走得太远。这条红色连衣裙怎么样?不行,太抢眼了,那谁谁肯定觉得我肤浅。要不白色的T恤?不好,别人肯定觉得我装清纯。碎花衬衫怎么样?嗯,好像还不错,看着还挺亲和。

总是感觉自己做了不好的事情(总是感觉做不好事情)(1)

我们的思考,源于提问

同学会,是这个世界最伟大的发明。因为每次的同学会都是一场华丽的show time,想想如果没有了灯光和红毯,戛纳电影节也不过如此。

务实又低调的我怎么能因为要参加同学会而大费心思,浪费时间呢?我怎么能如此虚荣又狭隘呢?要知道,真正的自我价值感不是靠炫耀而来的啊!所有的表面功夫,都是纸老虎!

那个......你们说,到底是紫色的裙子显得更有气质,还是黑色的衬衫呢?

想着在同学会上即将见到大学时代的男神,我就激动的小爪狂挠,搞得家里的卧室简直像极了盗窃现场。

这条红色连衣裙怎么样?不行,太抢眼了,那谁谁肯定觉得我肤浅。

要不白色的T恤?不好,别人肯定觉得我装清纯。

碎花衬衫怎么样?嗯,好像还不错,看着还挺亲和。

要穿高跟鞋吗?我得打开高德地图,是不是要走得太远。

......

当我在衣柜前耗时一小时十七分钟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一件事:我不是在穿上我的衣服,而是在穿上我的“答案”。

我们的思考来自我们的提问,然后我们会用行为来回答。我们所有的选择都是经过这样的思考过程的,只不过许多时候是无意识的。

总是感觉自己做了不好的事情(总是感觉做不好事情)(2)

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改变问题

柏拉图《美诺篇》中有个故事:

一个小男孩,从来没有学过几何。然后他通过不断地向苏哥拉低提问,不断地回答苏格拉底的问题,最终解出了非常复杂的几何题。

苏格拉底说:只要向一个人提问,不需要任何人教他,他就会自己教会自己,找出最终的答案。

我们都知道在QQ软件上升飞神之前,还是小仙OICQ。当时市场上有许多类似的小仙:TICQ、GICQ、PICQ、雅虎即时通......

腾讯当时并没有什么竞争优势,或者说即将就要被淘汰出局了。

有一天,压力山大的马化腾突然自言自语地提了个问题:“我们的用户都在哪上网呢?”

在ICQ软件上,包括朋友列表、聊天记录等所有的用户信息都是储存在电脑里。这就意味着,如果换了电脑,那么连昨天加的好友可能都没有了。

当时中国的电脑还不普及,想想我那个时候应该每天就正在网吧经历着“关机!重启!换一台!”的洗礼。

于是,马化腾发现了这点,将OICQ进行了改造,把朋友列表和所有的聊天内容都放置在了服务器上。这样,无论用户使用哪台电脑上网,都可以看到以前的好友和聊天记录了。

正是基于一个好的问题,QQ在2000年一统江湖,一度成为了即时通信工具的武林盟主。

解决问题最佳的方法,是改变问题。

如果当时马化腾捶胸顿足的发问:为什么有这么多的竞争者?我的团队怎么想不出突破口?我怎样才能守住我的疆土?......那么,估计我们约见网友的速度可能会延迟几年。

你们看,如果没有最好的问题,我们就不能得到好的答案。如果没有好的答案,我们就不会产生好的行为。

就像《批判性思维工具》里所说:答案其实并不能推动思维的发展,真正能推动思维发展的是问题。

总是感觉自己做了不好的事情(总是感觉做不好事情)(3)

两种提问方式:批判者提问和理解者提问

提问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我们的提问方式,就像是电脑操作系统,指引着我们的行为。如果有谁过得不快乐,不成功,那么一定是他的提问模式发生了问题。

之前有一个实习生,平时工作还是挺努力的,可大家都不太喜欢他,都觉得他是一个负能量载体。

你们知道,我是一个非常八卦的人,所以听大家这么评价他后,我真的好好观察了这位实习生同学几天。

听到部门同事被客户投诉了,他会说:“啊?这样啊!他们会不会因为这件事不和我们续签啊?公司会损失很多钱吗?”

因为马虎被上级批评了,他会问同事:“你们有没有发现boss特别讨厌我啊?他是不是对我有成见啊?”

当自己的方案被客户否定时,他就会在朋友圈吐槽:“一宿的加班成果就这么被毙了,我怎么这么糟糕?我为什么总是这么倒霉?”

好吧,虽然观察了几天,我觉得他还蛮帅的,但是对于这样的人,我确实也有点喜欢不起来。

梅若李·亚当斯博士指出,我们生活中的每一刻,都面临两条路的选择:评判者式发问和理解者式发问。

评判者提问模式:

应该怪谁?

我怎么了?

我可能损失什么?

我怎么才能证明自己是对的?

当我们问错了问题的时候,错误的问题就会把我们带到自以为是,充满优越感或防卫心,会贬低他人或自己,我们也会随之变得失望,沮丧,消极,紧张......

相比之下,理解者提问模式就很带感了:

我想要什么?

对这件事,我可以承担的是什么?

对方有什么感受、想法和需要?

怎样行动会对结果更好?

罗胖儿在2018年《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里,用“做事的人”和“不是做事的人”做了华丽开场。

他定义这两种人的区别就是提问方式:不是做事的人的问题都是抽象的,做事的人的提问方式是着眼于事情本身的,他们只关心如何把事情做好,让自己的生命处于上升状态。

总是感觉自己做了不好的事情(总是感觉做不好事情)(4)

如何通过改变提问方式,正确解决问题

当评判者还在挣扎抱怨的时候,理解者已经学会了如何最大限度的利用目前的情形解决问题。

前者仅限于情绪的发泄,后者却聚焦于自我的提升。

我们总是很疯狂的寻找最正确的答案,可我们却不知道如果自己的问题本来就是错的,那么寻找的越拼命,也就越失败。

那么,如何通过改变提问方式,让自己找到打开人生的正确方式呢?

第一,观察。

真正的选择,是从观察自己的思维开始的。

我们之所以经常会有负面情绪,是因为我们总是让自己深陷其中。当发生一件事情的时候,尝试跳出当事者身份,想象你就是一台摄影机,用第三人的角度去看当时的画面。

画面中的你是怎样的表情?对方是怎样的表情?你是不是又处于了评判者的位置?你的内心在提出怎样的问题?

第二,看清事实。

在知乎里看到一句话,觉得特别有道理:凡事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同事在会议上反驳你的议题,于是你感觉自己受到了成吨的伤害:他为什么攻击我?因为他狭隘!因为他哗众取宠!因为他一直不怎么喜欢我!因为……

本来你可以选择更好的问题:他说的是不是对的?我有哪些方面可以改进?我们一致的地方有哪些?

你们看,错误的假设会把我们带到错误的方向。弄清事实,放下假设,才能发现自己和对方真正的需要是什么。

第三,转化问题。

我们面对任何事件的时候,都可以当即选择提出任何问题。事件不会改变,但我们可以改变应对它的方式,这就是《活出生命的意义》中所说的“人类的终极自由”。

当我们的思维处于“过去式”的时候,我们就特别容易陷入带有抱怨或批判性的负面情绪中,同时,我们的关注点也早已不再是如何有效的解决问题。

正确的提问一定是基于当下和未来的:

我在做哪些假设?

事实是什么?

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我该为哪些事负责?

我还能用什么方式看待这个人?

对方此刻的感受和需要是什么?

我有哪些选择?

通过这件事,我可以学到什么?

怎么样?当你面对这份问题清单的时候,是不是觉得整个人都轻快了起来?

不用要求对方也要这样做,在面对一件事的时候,谁先觉醒,谁就将会掌控全局,扭转局面。

问题本身比问题的答案更重要。就像VISA公司的创始人所说:改变你的问题就能改变你的思维,改变你的思维就能改变你的人生。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