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背青鳉有什么特色(这个园艺驿站有水仙)
观背青鳉有什么特色(这个园艺驿站有水仙)季玉山正在介绍他的作品前厅处的一块空间内,中国水仙雕刻大师季玉山携弟子创作而成的38件水仙雕刻作品星罗棋布、馨香扑鼻。小小一枚白胖圆鼓的水仙头,被玩出了不少新花样。花惠家园艺驿站负责人陈浩告诉《中国花卉报》社记者,适逢年宵花旺季,花惠家园艺驿站积极参与“2022北京迎春年宵花展”活动,推出了主打年宵花礼和水仙“特色双重花展”。花惠家园艺驿站内,不足一百平方米的空间满眼是姹紫嫣红。花惠家园艺驿站
年根儿上的一场雪,将北京城装点得银装素裹,位于东风国际花卉市场的花惠家园艺驿站,也变得风情万种起来。
室外错落的福桶在白雪中越发鲜红夺目,推开驿站大门,扑面而来的是数十盆水仙散发的幽香,凑近一瞧,水仙竟变成蛇、牛、孔雀、金鱼等形状,个个惟妙惟肖。
雪中福桶,鲜红夺目
憨态可掬的水仙造型
花惠家园艺驿站负责人陈浩告诉《中国花卉报》社记者,适逢年宵花旺季,花惠家园艺驿站积极参与“2022北京迎春年宵花展”活动,推出了主打年宵花礼和水仙“特色双重花展”。
双花展年味儿十足花惠家园艺驿站内,不足一百平方米的空间满眼是姹紫嫣红。
花惠家园艺驿站
前厅处的一块空间内,中国水仙雕刻大师季玉山携弟子创作而成的38件水仙雕刻作品星罗棋布、馨香扑鼻。小小一枚白胖圆鼓的水仙头,被玩出了不少新花样。
季玉山正在介绍他的作品
具体有哪些新花样?
一、造型各异,除了各种动物,还有茶壶、葫芦、笔架等;二、观赏部位丰富,除了观花,雕刻水仙还可以观叶、观鳞茎、观根、观造形、观故事,当然还有“观香味”;三、故事和寓意丰富,季玉山雕刻的水仙大多富含寓意,且具故事性,如现场的作品“舐犊之情”是两只造型牛,“南国春景”是一只缀满花骨朵的大象等易激发起观众的奇妙遐思。
花样一,造型各异
花样二,观赏部位丰富
花样三,故事和寓意丰富
后堂处空间大些,这里一片繁花似锦,25盆花艺和盆栽作品出自北京佩华花艺学校的老师和新锐花艺师。
部分参展的组合盆栽作品
佩华花艺学校的花艺讲师刘彦创作了多盆作品,她告诉记者:“这些组合盆栽和花艺作品,融合了园艺和花艺,显得生机勃勃。此外,花艺师们注重架构搭建和新材料使用,使得这些作品不仅新潮时尚,而且极具空间感,环保又大气。”
刘彦的组合盆栽作品,已卖出,成交价2000元
展出空间虽然不大,但是布置得尤其精心。一方面,边边角角都被“照顾”到,布置得十分妥帖;另一方面,前厅和后堂都有一处场景化布置,既适合打卡拍照,又方便顾客参考布置到自己家中。
场景化布置
1月22日,“双花展”开幕式举办,中国水仙雕刻大师季玉山、北京盆景大师白子峰、北京佩华花艺学校艺术总监赵丽娟、东风国际花卉市场董事长陈明等共同参与了剪彩并发言。
开幕式剪彩,自左往右分别为陈浩、白子峰、季玉山、赵丽娟、陈明、于芳
国粹如何变新潮?记者从季玉山处获悉,陈浩不仅是花惠家园艺驿站的负责人之一,还是他的二弟子。对于师傅传承的水仙雕刻技艺,陈浩一直在思考如何发扬光大。
季玉山与白子峰、赵丽娟讨论水仙雕刻
“北京的水仙雕刻活动曾经很繁荣。”陈浩介绍到,水仙雕刻技艺在我国传承了200年左右,上世纪80年代北京首次开办水仙雕刻造型展,自那以后,北京连续多年举办过专业的、大规模的水仙雕刻展。如莲花池公园、世界花卉大观园和宣武艺园等地都连续举办过多届。“但近年来,‘像样的’水仙雕刻展已经没有了。”
2020年底,陈浩和刘海龙、郑伟三人,从陈明手中接下花惠家园艺驿站的运营重担。三人同出自北京佩华花艺学校,却各自身怀绝技。陈浩自十几岁苦练园艺活儿,种花是把好手;刘海龙多年深耕花艺界,摘得第五届中国杯插花花艺大赛预选赛华北赛区冠军等多个荣誉;郑伟教学经验丰富,受聘为多所大学、机构的花艺讲师,如北京大学女子学院、北京教育学院等。
为了发挥花惠家园艺驿站的更大作用,陈浩和团队成员一拍即合,把水仙展搬入园艺驿站。这一想法得到了季玉山和陈明的支持、帮助,又吸引了许多花艺师、绿化设计师朋友的热情参与。
陈浩总结到,要想让更多北京市民认识水仙雕刻技艺,不仅要每年坚持办展,还需要更多场地,包括养护的场地和展示的场地。更重要的是,要让人们喜欢上水仙雕刻,即把国粹变新潮。
关于这点,季玉山十分有自信。开幕当天,他站在花惠家园艺驿站门前,对现场所有人说:“只要你们指出一个造型,我都能把它做出来。”实际上,水仙雕刻极富表达性,可以塑造非常多的外形。
现场展出的水仙雕刻作品“孔雀开屏”
现场展出的水仙雕刻作品“文房四宝”
此外,陈浩还将采用抖音直播的方式,将水仙雕刻推向花艺和园艺圈。
园艺文化中找自信首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联络处处长孟繁博也出席了花展开幕,他提到,首都园艺驿站作为首都园艺文化的传播窗口,不仅要为广大市民提供园艺福祉,还要传承北京的花卉文化,在文化中建立民族自信。水仙是中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引导市民喜欢上水仙,其实是在建立他们的文化自信。
面对当前水仙展式微、线上购花对实体花市冲击大的情况,将园艺与文化挂钩,引导市民从传统技艺中寻找生活乐趣,是一种有益尝试。
(本报记者刘磊撰稿)
声明:本文版权归属《中国花卉报》社,未经许可不得随意转载、篡改,违者追究法律责任。若需转载,请提前与本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