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推送的都是正式版还是gm版(苹果ECG功能突然开放)
苹果推送的都是正式版还是gm版(苹果ECG功能突然开放)点击进去就能看到了。其实啊,它中文名为:移动心电图房颤提示软件(以下简写为ECG)。在iPhone的Watch软件里,我们翻至「心脏」选项。作为2018年,在Apple Watch Series 4就搭载的功能,但由于某些原因,三年了都没在国区上线。正当大家快淡忘它的时候,它竟然来了。所以它在哪里呢?
苹果推送了iOS 15.2 RC版。一同而来的,还有macOS 12.1 RC、watchOS 8.3 RC等等。
虽然已经很晚了,但作为六号线上,最爱岗敬业的男人,机哥依旧是第一时间更新了。
刚开始,机哥对这次更新,是没任何心理波动的。因为「通用控制」,再一次咕咕了。
当我眼皮子打架时,看到了个以前没有的东西,定睛一看——好家伙,心电图。
作为2018年,在Apple Watch Series 4就搭载的功能,但由于某些原因,三年了都没在国区上线。
正当大家快淡忘它的时候,它竟然来了。
所以它在哪里呢?
在iPhone的Watch软件里,我们翻至「心脏」选项。
点击进去就能看到了。其实啊,它中文名为:移动心电图房颤提示软件(以下简写为ECG)。
正式开通前,得看一系列的工作原理、使用说明。如果想了解的话,可以在这里多做停留,机哥就不具体展开啦。
在说明的最后,我们输入「出生日期」,就可以开始测试了,就这么简单。
注:22岁以下无法开通ECG。
所以怎么样测心率呢?机哥先给没体验过的机友,做个简单的教程:
首先,我们在Apple Watch的桌面,找到这个心电图App:
点击进入后,一片红红的小粒子就会散落开来,呈现一个心形。
稍作等待,就会有一串文字提醒,让我们将手指放置在表冠上。
手指放置后,ECG就立刻开始运行,而且会实时的显示我们的心跳。
不过,机哥不建议大家站立,或者是在运动环境下测试,这样会影响测试的准确度和成功率。
官网建议是,让我们静坐,将手臂放在桌面或者大腿上。
除此之外,液体也会影响我们的测试结果,所以尽可能让手表和手腕,都保持干燥。
整个的测试过程需要30秒。在此期间,大家就乖乖看着它就好啦。
测试结束后,手表上就会弹出测试结果。
与此同时,iPhone也会收到一条通知,点击就会自动跳转至「健康」App。
在「健康」里,就有整个的心电图。我们每一次的测试,都会保留下来,供我们日后检索。
如果我们感觉有些不适,我们还可以在ECG测试结束后,页面翻至最下面,添加症状描述。
里边的描述很多,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
而症状描述也会随着心电图,一起保存至「健康」内。
希望大家永远不需要这个。
除了“正常”的心率外,还有「房颤」、「低心率」和「高心率」。
高低心率大家应该都不难理解,但这个「房颤」是啥呢?
房颤的全称为: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心跳不光比常人要快,而且心跳还不整齐。一般多出现在老年人身上。
据说,房颤与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有密切关系。
不过,如果检测出心颤也不要慌,导致心颤的原因其实有很多,除了心脑血管疾病外。
情绪激动、熬夜、喝酒等等,都是可能会引起房颤的。
大家也要放宽心,就吃点好的好好休息,过一段时间再进行测试。
这样说来,有了ECG,是不是就自己给自己看病了?
并不是——
我们在官网关于ECG的通告中,可以看到这个几个注意事项。
机哥帮大家翻译一下:检测了,但没有完全检测。
因为本质上,ECG只是一个心电图,并不是看病的功能。
即便是“正常”心率的童鞋,也别太高兴——
ECG只能记载当时的心率,并意味着时刻都是正常的,更不代表是健康的。
如果感觉不适,还是得咨询医生。
所以你搁这搁这呢?
不过,别看机哥在这里“损”ECG,当我们真有不适去找医生时,ECG的记录也是可以作为参考数据,交给医生的。
在心电图下,就专门有一个选项,可以将心电图导出为PDF。
毕竟,我们没有条件,无时无刻的带着检测设备,监控我们的心率。
又恰好,Apple Watch给了我们这个条件,虽然比不上专业医疗设备,但作为个人健康管理的角度,它是很有有用的。
不过问题在于...
支持ECG的Apple Watch呢,必须是Series 4及以后的机型。
去年的SE是不支持的,因为它没有电极心率传感器。
而且,我们的iPhone必须升级至iOS 15.2 RC,手表也要升级至watchOS 8.3 RC。才能够“正确”的开启ECG。
不过,这一次不建议大家升级测试版——
因为目前是RC版,也就是正式版前的最后一版,不出意外的情况下,RC版与正式版是一模一样的。
按机哥的推测,正式版应该会在下周推送。
等到时候,国行版Apple Watch将迎来“完全体”。不过…对于某宝上的那些代开ECG的小贩来说,可不是件好事。
因为他们不得不损失这部分“业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