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绣活布(高平绣活丝线针上走)
高平绣活布(高平绣活丝线针上走)受母亲影响,赵翠林对刺绣格外钟情。上初中时,历史书上一篇关于苏绣的文章和精美的配图让她惊叹不已,那种震撼人心的美,深刻在她的脑海。30多年前,在高平市陈区镇魏庄村的一座小院里,母亲常常持一根绣针,牵起各色丝线,在缎面上下穿行,绣制出一幅幅五彩斑斓的图案。这一幕,深深印在赵翠林的心里,也在不经意间决定了她的人生轨迹。刺绣工艺根据作品用途、表现内容、塑造形象的不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刺绣针法,平针绣、打籽绣、盘金绣、披金(银)绣等等,都会有所涉猎。平针绣比较常用,根据绣品的造型,有长短之分,要求线条排列均匀不露底。还有一种刺绣针法叫布贴绣,裁剪衣物剩下的各色布头便是刺绣的好材料,制作时把布头按照构思要求剪裁成人物、动物、花卉、草木等形状,然后堆贴在底面上锁边绣成,成品朴素大方,色彩艳丽。一根细细的绣针,带着各色的丝线,在缎面上下穿插,轻巧的技法,犹如优雅的舞蹈。在赵翠林的手中,一件件流淌着古老传
历史上,高平种植桑麻很普遍,生活在山西高平的妇女大多能纺善绣,她们用灵巧的双手表现自己设想的题材,创造出无数既富有装饰趣味又富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刺绣作品,并世代承传,绵延至今,这项工艺被称之为高平绣活。
高平绣活是一种古老的汉族刺绣工艺,据专家考证可以追溯到明代中期。旧时的高平农村衡量女子的巧与拙,完全根据姑娘绣花、缝衣、做鞋时手工针脚的好坏来进行评定。姑娘出嫁时的嫁衣、饰物基本上都亲手绣制。出嫁之日,娘家的邻里乡亲都会争先恐后地观看新娘的陪嫁品;过门后则从丈夫的钱袋、荷包、兜肚、耳套、鞋垫等饰物去评价妻子的聪慧贤德程度;等到做了母亲,孩子的穿戴更要显示母亲的才华,俗话说:“孩子的衣,妈妈的脸。”孩子身上的围嘴、兜肚、老虎帽、猫鞋,都饱含着母亲对孩子的祝愿、期望和浓厚的爱意。
所绣内容多取花卉、瓜果、虫鱼、蝴蝶、吉祥鸟和瑞兽等自然形象,如双龙戏珠、凤穿牡丹、贵子折莲、鱼戏莲、猴捧桃、麒麟送子、蝴蝶扑瓜、喜鹊闹梅、鹿衔梅枝、狮子滚绣球、鱼莲娃娃等。另外,还将一些传统的戏曲如《三娘教子》、《白蛇传》、《转云山》、《杨家将》等剧情场景作为表现内容。
在色彩运用上,高平刺绣的最大特点是色彩鲜艳,对比强烈,一般采用黑、蓝、红、鱼肚白为衬底,上面用艳丽明快的颜色绣出图案,明朗而不耀眼,强烈而不刺目,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一套对比统一的配色规律。在表现手法上,为了增强装饰效果,常常将表现内容大胆地加以夸张变形,不求形似,只重神采,构图饱满。
刺绣工艺根据作品用途、表现内容、塑造形象的不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刺绣针法,平针绣、打籽绣、盘金绣、披金(银)绣等等,都会有所涉猎。平针绣比较常用,根据绣品的造型,有长短之分,要求线条排列均匀不露底。
打籽绣是指每绣一针将丝线绕成粒状小疙瘩,再将这些小疙瘩细密地排列成形,因每绣一针见一粒子,故称为打籽。其特点是结实耐磨,一般在儿童的帽尾巴、针线绣包、绣鞋、粉擦上较为常见。盘金绣是一种装饰手法,用金线盘曲成形,然后再爬绣在底缎上。披金、披银绣则是先将金、银箔片剪成形,附在底缎上,然后再用丝线沿花边绣牢,造型的外缘均是金银箔勾勒成的线条,显得画面富丽堂皇。 在实际运用中,为使得内容丰富,往往各种刺绣手法交插使用。丝线绣一般用于做细活,用绣针和丝线将内容绣在真丝缎面上。结婚的绣衣、龙凤绣鞋、鞋垫、围裙角、粉擦都用丝线绣成。平针绣表现力最丰富。打籽绣结实耐磨。盘金绣、披金绣使画面显得富丽堂皇。还有一种刺绣针法叫布贴绣,裁剪衣物剩下的各色布头便是刺绣的好材料,制作时把布头按照构思要求剪裁成人物、动物、花卉、草木等形状,然后堆贴在底面上锁边绣成,成品朴素大方,色彩艳丽。
一根细细的绣针,带着各色的丝线,在缎面上下穿插,轻巧的技法,犹如优雅的舞蹈。在赵翠林的手中,一件件流淌着古老传统技艺的作品惟妙惟肖,既有花鸟的多姿、金鱼的活泼,又有人物的俊俏、山川的壮丽,让人很是称奇。
30多年前,在高平市陈区镇魏庄村的一座小院里,母亲常常持一根绣针,牵起各色丝线,在缎面上下穿行,绣制出一幅幅五彩斑斓的图案。这一幕,深深印在赵翠林的心里,也在不经意间决定了她的人生轨迹。
受母亲影响,赵翠林对刺绣格外钟情。上初中时,历史书上一篇关于苏绣的文章和精美的配图让她惊叹不已,那种震撼人心的美,深刻在她的脑海。
1998年,高中毕业的赵翠林,想去苏州学苏绣,她觉得,苏绣的特点图案逼真,做工细腻,显得大气、高端,学会它,有益于自己今后的事业。父母却说:没必要折腾,过几年嫁个好人家算了。无奈,赵翠林只能在家向母亲学丝线绣。
赵翠林没有像众多山村妇女那样把它当成一种消遣或可有可无的手艺,而是把它当作理想去追求,给这一民间瑰宝注入新的活力。由于继承了母亲的遗传基因,赵翠林的丝线绣技很快与母亲难分伯仲,其作品惟妙惟肖,内容包罗万象,既有花鸟的多姿、金鱼的活泼,又有人物的俊俏、山川的壮丽,让人爱不释手。
时间不长,执著的她先到开封学卞绣,还与这个厂签订了合作协意,后来三次去苏州学苏绣,还跑到更远的广州学粤绣。她的丝线绣品博采众长,既保留了丝线绣的传统韵味,又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上门购买绣品的人越来越多,20岁那年,一幅两米多长的《百骏图》被人以2500元购买。
随着名气的传播,高平的一些刺绣厂也纷纷请赵翠林制作刺绣作品。作品不但屡屡获奖,而且还能卖个好价钱。凭着一份执著,赵翠林单打独挑,为今后的发展积累下一定的经济基础。
十几年间,赵翠林成立了自己的凤林刺绣厂和培训中心,手下的员工最多时达到了60多人,订单遍布全国十几个省市。
然而,没过三年,赵翠林的工厂由“有活干不出”陷入了“没活让你干”的窘境,价格也是一路下跌,她无奈得用薄利多销或通过中介商转手再赚取差价的办法维持现状。
在她的绣床上,有一件宽0.3米、长1米的《簪花仕女图》。全图人物线条圆浑饱满,色彩浓艳夺目,足见赵翠林的绣技。她说,以前,她用一个月时间绣出来的活,售价也就两三千元。这意味着,一位绣工绣一个月下来,不考虑其他费用,也就是两三千的毛收入。许多时候,绣制一件作品需要七八天时间,可二三十元就被古董商收购了。
微薄的收益,让她难以承受,而此时,能耐住性子或寂寞的绣工也只剩十几个了,“千把块钱的收入没有太大吸引力,她们也要养家糊口呀。”
也就是这一年,赵翠林被确定为高平绣活省级非遗传承人,评为我市工艺美术大师;2013年9月,她被评为山西省优秀刺绣师。这对于经济上压得喘不过气的她,在精神上无疑是种鼓励。
传承路上,光有激情或技艺还不够,还要具备经营企业的能力,必须有财力和人力做支撑。赵翠林深知,营销与管理一直是她的“短板”,比如,一件绣品所需成本多少、所得利润多少,她很少计算,总是一本糊涂账。幸而,这时有了一位擅长营销的合作伙伴的加入,使其营销思路随之明朗,定位清晰准确。
如今,赵翠林的高平绣活不仅有传统的围嘴、肚兜、云肩、抹额、荷包等工艺品,又开发出散落在民间婴幼儿帽、小孩子鞋等小物品。经过时间和泪水历练的赵翠林突破了传统绣活的限制,表现手法上更为大胆,把高平绣活推向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度。
“现在,高平绣活的非遗传承路上有我,十年、二十年后还会有我。”赵翠林说,她认定的路就不会回头,直到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做一个自信优雅的“针尖舞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