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评论区说的都是心里话(评论区岂能因)

评论区说的都是心里话(评论区岂能因)但基于上述的中年危机纺锤模型,我们不难找到破解所谓中年职场危机的方法,那就是,职场人应尽早尽可能脱离纺锤的中间部分。如果你的身体健康、能适应体力劳动,或者对于生活品质要求不高,或者喜欢简单重复的工作,那么走向纺锤底部是一种选择,在退休年龄到来之前不存在中年职场危机。但更好的选择是,职场人应具备持续的自我革新的能力,不断寻找自己最佳的事业突破点、努力占据核心岗位与节点,不断提升自身社会价值感,最终走向纺锤的顶部。(作者为齐鲁人才网/梧桐果创始人)从岗位与人才层次分析,中年职场危机呈现显著的纺锤形状,我称之为“中年危机纺锤模型”。高端岗位与低端岗位对于年龄的敏感度相对较低,而中间层次的岗位对于年龄的敏感度较高,戳心的是,传统意义上的岗位与人才绝大多数处于纺锤的中间部分。在人均寿命已经超过77岁的今天,35岁是典型的年轻人,但在职场上已经被定义为“中年”。对于身患职场焦虑症的中年人来说,比所谓“

评论区说的都是心里话(评论区岂能因)(1)

本期话题:

一项最新调查显示:当前80.1%的中高龄求职者认为,找工作最大的困难是年龄限制,35岁正成为职场的“年龄红线”。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蒋胜男就提出,取消公务员报考的35岁门槛。她注意到,随着疫情的发展,许多企业相应减员,正在盛年的从业人员二次就业时又受35岁门槛限制,导致就业困难。那制造35岁焦虑是否是收割“青春红利”的行为?是否有利于个人、企业乃至社会的长远发展?据统计,目前至少有2亿人口正处于35岁前后。如果他们真的焦虑,对于整个社会将意味着什么?

职场危机,危中有机

□特约评论员 吴强

在人均寿命已经超过77岁的今天,35岁是典型的年轻人,但在职场上已经被定义为“中年”。对于身患职场焦虑症的中年人来说,比所谓“职场危机”更危机的,是对待这件事情的态度。广义上的中年职场危机,并非只发生于主动或被动失业的中年人,也包括看上去事业稳定的职场精英,毕竟每个人都不清楚未来与意外哪个会先来。与其说是中年职业危机,倒不如说是年龄危机,这也是每个职场人的必经阶段。

既然是年龄危机,为何在当前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其实这正是中国经济社会不断优化提升的表现。倒退20年,当时的职场人绝大多数在国企等体制内发展,所谓一眼能望到尽头,也能一眼看到地板,不至于出现职场塌陷。随着体制外经济主体的迅速发展,在政府最低保障与社会保险制度健全之后,鼓励各类经济体在市场经济的惊涛骇浪中去创造财富,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就业,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从齐鲁人才网的统计数据来看,超过35岁的招聘岗位需求量呈断崖式下降,这是事实。但是还有一个现象,同样的走势也出现在供给侧,也就是超过35岁的求职者数量也出现断崖。所以,本质意义上的中年危机,其实是人岗匹配的难度增大,如同中年人的婚姻一般,受到更多家庭与社会因素的影响。

从岗位与人才层次分析,中年职场危机呈现显著的纺锤形状,我称之为“中年危机纺锤模型”。高端岗位与低端岗位对于年龄的敏感度相对较低,而中间层次的岗位对于年龄的敏感度较高,戳心的是,传统意义上的岗位与人才绝大多数处于纺锤的中间部分。

但基于上述的中年危机纺锤模型,我们不难找到破解所谓中年职场危机的方法,那就是,职场人应尽早尽可能脱离纺锤的中间部分。如果你的身体健康、能适应体力劳动,或者对于生活品质要求不高,或者喜欢简单重复的工作,那么走向纺锤底部是一种选择,在退休年龄到来之前不存在中年职场危机。但更好的选择是,职场人应具备持续的自我革新的能力,不断寻找自己最佳的事业突破点、努力占据核心岗位与节点,不断提升自身社会价值感,最终走向纺锤的顶部。(作者为齐鲁人才网/梧桐果创始人)

谁来给“年龄焦虑症”开一剂良药

□特约评论员 高存玲

这两天,有两位朋友就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征求我的意见。一位是即将毕业的博士研究生,她想毕业后从事博士后研究又担心博士后出站时卡上35岁的门槛影响就业。一位是工作多年的媒体人,想换个工作换种活法,担心35岁以后求职遇阻,急着今年赶紧跳槽。影响两人职业去向的是同一个因素——年龄。

35岁似乎成了一道坎,让那些临近它的职场人焦虑万分。这并非空穴来风。

随着新事物、新技能层出不穷,工作多年的老职场人由于年龄、知识构成、学习能力等原因赶不上知识更新的速度。同时,上有老下有小,沉重的家庭责任将投入到工作上的时间、精力无形中分散。企业要最大程度发挥人力资源效能、创造更多价值,从这个角度出发,他们确实有焦虑的理由。

然而,35岁焦虑蔓延至全社会,在很大程度上是个别行业的个别现象,互联网行业最为突出。据《互联网人才流动报告2020》,19家互联网头部企业的人才平均年龄为29.6岁,其中字节跳动和拼多多的人才平均年龄仅为27岁。开发互联网产品需要长时间、多精力的连续投入,刚刚走出大学校园、精力旺盛的单身青年无疑成为最合适的人力资源。互联网行业出现“年龄焦虑”有其必然性,但35岁的职业红线并不适合于所有行业,对医疗、科研等领域从业者来说,35岁仅仅是职业生涯的开始。

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席卷整个社会的力量,比其他行业更能引发社会关注。在这种舆论格局下,整个社会的“年龄焦虑症”在很大程度上是互联网行业“年龄焦虑”过分渲染的结果。

社会变动得太快,以至于很多人产生了即将被淘汰的错觉,“年龄焦虑症”反映了整个社会普遍存在的焦虑心态。这种焦虑传导至招聘单位和用人老板,则可能逆向促使他们将35岁作为招聘门槛,而这又会扩大全社会对年龄的焦虑,形成恶性循环和互相传染。因此,我们亟需一剂针对“年龄焦虑症”的良药。

对于职场人,只要能力突出、业绩优秀,年龄再大也可以成为猎头“围猎”的目标。毕竟,不是所有行业都是“青春饭”。(作者为传播学博士,青岛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

没有“青春红利” 只有“成长焦虑”

□特约评论员 宋守山

商业社会的本质是资本成为资源配置的内在驱动力。每一个职场中人,作为“人力资源”,当然会受这个原则的影响。

在职场中,年龄的天花板总会存在,可能不在35岁,但或早或晚,迟早会来,无论你愿意还是不愿意。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当然,35岁似乎是一个基准线。比如我博士毕业的时候,发现好多单位的招聘或者博士后的入站要求,都限定在35岁。那个时候,忽然感慨,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但是,这种“焦虑”并不来自于所谓的“青春红利”被收割,而是个体能力的不足,它的存在不仅合理,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因此,与其说是在收割“青春红利”,倒不如说是在给年轻人更多的机会。如果你是一家企业的掌舵人,既然有更好的人力资源可供选择,面对年轻、有活力、可塑性强且白纸一张的职场素人,总比那些既富有与单位的各种“斗争”经验、又习惯于既定轨道上按部就班的职场老人们能给公司带来更大的想象力吧?那么,有什么理由不倾向于去选择年轻的群体呢?当然,我并不是说企业要成为赚钱的机器,不顾社会责任,因为到了这个年纪,“一人失业,全家遭殃”。但是,企业在基于税收等方式履行完自己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之后,最大的责任就是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为股东负责。

而作为“前浪”,要想不被拍在沙滩上,唯一的做法就是不断提升自己,不要习惯于在温水里的悠闲岁月。有家商学院的广告词说得好:“百战归来再读书”。在任何时代,那种“一杯茶、一张报”的日子都只能是传说。当然,判断职场的得失,也不能以“升职”为唯一的标准。见多了那些在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凭借自己多年的“手艺”,不仅不会因为没有在35岁之前进入管理层而失业,反而成为各用人单位争抢的对象。而有些将平台优势当作个人能力的人,则会面临一种可怕境地,那就是一旦失去了既有平台,则变得一无是处。我想,应该焦虑的是这个群体。

无论如何,应该记住的是,在这个世界上,没人去收割你的“青春红利”,那只是你为不努力在找借口。(作者为青岛科技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媒介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负责人)

互动留言

青岛知道网络有限公司总经理曲永强:

危机,对任何年龄段的人来说,都是存在的,并不应针对某一年龄段或者性别。每个人,需要的是不断地提升自己,保持与时代、社会的同步发展,才可应对各种挑战,把握所有机会!

青岛捷美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毕磊:

企业需要的人才其实并不在意究竟是35岁以下还是以上,而是看能否体现应有的价值或者潜力。如果35岁依然没有足够强大的技能,自然会很快被新入职场的小白取代。

青岛某地产公司策划总监:

35岁处于职场瓶颈期,身处中层,往上走爬不动,离开职场不敢,更不甘心,渴望自由但是财富又不自由。

@朽木大白2014:

劳动人口不足应该是指廉价劳动力不足吧,35岁之后找不到工作是相对于之前的工作找不到更好的了,因为同等条件下,公司更愿意录取年轻人。

@Lydia林木:

还是岗位少、可替换资源多,且劳动的质量一般。一个35岁的人比二十五六岁年轻人的差异,从体力上来说真有那么大吗?年轻人能干好,中年人干不好?说明这个岗位就是快速上岗、难度系数并不大的。这样的岗位居多,企业也陷入内卷了,缺乏创新和外部增长的动力。

@田村里:

这个要看什么行业。有的行业,其技能、知识、经验均需要时间积累,35岁以后反而更容易找到工作。

话题征集

聚焦一周新闻热点事件,深度思考,理性评述,百家争鸣,激浊扬清。亲爱的读者,欢迎您参与“评论区”的话题讨论,无论是微言片语还是长篇大论,我们都期待您来一吐为快。

邮箱:1035792298@qq.com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