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乌鲁木齐北京路自然资源规划(乌鲁木齐的区工)

乌鲁木齐北京路自然资源规划(乌鲁木齐的区工)1959年,国务院将乌鲁木齐县划归乌鲁木齐市领导,市郊区并入乌鲁木齐县。1957年,一区改名天山区,二区改名多斯鲁克区,三区改名沙依巴克区。1949年9月新疆和平解放,12月成立市人民政府,辖七个区(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六区、七区)。1954年2月1日,经政务院批准,迪化市改名为乌鲁木齐市。同时,迪化县改名为乌鲁木齐县。1956年,将七个区合并为三个城市区(一区、二区、三区),一个郊区,一个工矿区(包括水磨沟工矿、六道湾煤矿、苇湖梁电厂等),一个工矿镇(头屯河镇)。

乌鲁木齐北京路自然资源规划(乌鲁木齐的区工)(1)

乌鲁木齐市风光(图片来自网络)

乌鲁木齐市的地名中有区、工、桥。它们是伴随着乌鲁木齐的成长而演化产生的乌鲁木齐元素。它们不仅记载着乌鲁木齐的历史,传承着乌鲁木齐的文化,而且依然活跃在今天人们的生活中。

一、乌鲁木齐市的“区”:

1945年11月1日,乌鲁木齐设市 辖五个区(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1949年9月新疆和平解放,12月成立市人民政府,辖七个区(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六区、七区)。

1954年2月1日,经政务院批准,迪化市改名为乌鲁木齐市。同时,迪化县改名为乌鲁木齐县。

1956年,将七个区合并为三个城市区(一区、二区、三区),一个郊区,一个工矿区(包括水磨沟工矿、六道湾煤矿、苇湖梁电厂等),一个工矿镇(头屯河镇)。

1957年,一区改名天山区,二区改名多斯鲁克区,三区改名沙依巴克区。

1959年,国务院将乌鲁木齐县划归乌鲁木齐市领导,市郊区并入乌鲁木齐县。

1960年,天山区与多斯鲁克区合并定名为天山区。

1961年,水磨沟工矿区和八道湾镇合并成立水磨沟区;头屯河镇扩大,成立头屯河区;增设新市区。

1968年,市革命委员会成立,辖五区一县(天山区、沙依巴克区、水磨沟区、头屯河区、新市区和乌鲁木齐县)。

1970年,经国务院批准,将自治区直属的吐鲁番、托克逊两县划归乌鲁木齐市。

1970年11月20日,国务院批准,设立乌鲁木齐市南山矿区,为县级行政机构。

1975年,吐鲁番、托克逊两县划归吐鲁番地区管辖。(至此,乌鲁木齐市辖六区一县:天山区、沙依巴克区、新市区、水磨沟区、头屯河区、南山矿区和乌鲁木齐县)。

1981年,市革命委员会改为市人民政府。

1987年11月,国务院批准成立乌鲁木齐市东山区,以乌鲁木齐县芦草沟乡及水磨沟区卡子湾办事处所辖地区为其行政区域。

1992年,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乌鲁木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立。同年11月,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4年8月,经济技术开发区亦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1999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南山矿区更名为南泉区。

2002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南泉区的行政区划有了大的调整,并更名为乌鲁木齐市达坂城区。

2007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在原昌吉州米泉市和乌鲁木齐市东山区基础上组建乌鲁木齐市米东区,8月1日正式挂牌成立 为副厅级建制。

2010年12月,乌鲁木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与新市区合并,称乌鲁木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市区)。

2011年1月,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与头屯河区合并,称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

至此,乌鲁木齐市共辖米东区、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乌鲁木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市区)、天山区、沙依巴克区、水磨沟区、达坂城区和乌鲁木齐县等7区1县。

乌鲁木齐北京路自然资源规划(乌鲁木齐的区工)(2)

乌鲁木齐市乌拉泊古城一角

二、乌鲁木齐的“工”:

“工”是清代“兵屯”的村落组织。乌鲁木齐市的地名中有:中营工、头工、二工、三工、四工,羊毛工等。

据史料记载,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乌鲁木齐办事侍郎旌额理奏请清政府准在乌鲁木齐周围建筑小型城堡,并派都司永海、总兵吴士胜领兵督建,先后建屯田城堡7处:宣仁堡、怀义堡、乐全堡、宝昌堡、惠徕堡、屡丰堡、千总堡。

中营工是清朝乾隆时期,清兵“中营”部屯田地域的故名。据《新疆图志》(一卷)建制一第49页记载:“……有庄九十九……曰中营工城西二十里,曰大地窝堡城西三十里……”。中营工位于今市内北京南路一带。

头工、二工、三工、四工亦是当时农业生产的基地。《钦定新疆识略》记载:“西路城堡亦十有四,宣仁堡为中营头工,曰怀义堡为中营二工……”。《新疆图志》也记载:“城西二里西大桥、折西北三里头工水口……”。头工位于今沙依巴克区北部。二工位于今乌鲁木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市区)中部。

三工、四工位于今乌鲁木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市区)北部。据《乌鲁木齐政略》照片本(二卷)屯田部分记载:乾隆二十七年建“乐全堡”,俗名“三工”,周一里七分,高一丈一尺,分四门……堡内兵房三百间;乾隆二十七年建“宝昌堡”,俗名“四工”,周一里七分,高一丈一尺,分四门……堡内兵房三百间。

羊毛工位于今米东区的北部,亦是农垦区。

乌鲁木齐北京路自然资源规划(乌鲁木齐的区工)(3)

乌鲁木齐市风光(图片来自网络)

三、乌鲁木齐的 “桥”:

建于清代的乌鲁木齐城,傍依乌鲁木齐河而立。河上自北向南陆续架有四座大桥:

1、西大桥:位于红山南侧乌鲁木齐河上。1763年清政府在此修建了乌鲁木齐河上的第一座“虹桥”,因其在城西所以称为“西大桥”。但不久该桥就被洪水冲毁。1907年修建了木结构的巩宁桥,1914年倒塌。1918年重建,并在桥头立牌坊题名“巩宁桥”,1940年又被冲毁。同年,又在原处修建了荷载10吨的石墩木面大桥,1953年再次被冲毁。1959年,人民政府修建了钢筋水泥的西大桥;1996年又重建了更宽更大的西大桥,它长110米,宽32米,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如今它依然是连接天山区与沙依巴克区的重要公路桥之一。

2、中桥:位于今中山路西端。因该桥处于当年的西大桥与三桥之间,所以称为“中桥”。中桥初建于1946年,为木结构桥,全长80米,宽8.5米,两边人行道各宽0.75米,可通行一般机动车辆。1953年,该桥被洪水冲毁。1954年11月重建,桥梁扩展为100米长,10米宽,两边人行道各宽1.5米。后因桥体损坏,1968年“中桥”被拆除。之后,在中桥之南、黑龙江路东端修建了一座跨度6.4米,宽18米的木质结构桥。1985年9月1日,在此原址上,重建的新疆第一座苜蓿叶扁平型立交桥竣工通车,称“人民路立交桥”。其东西干道长530米、宽36米,南北干道长950米、宽26米,桥身部分长84米、宽31米。

3、三桥:位于今奇台路东端,横跨东和平渠。该桥建于1942年,命名“人民桥”。它东西跨度为6.4米 宽18米,可通过承载15吨的车辆,1953年被洪水冲坏,1954年修复,更命为“三桥”。1980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近年来,又将该桥重新扩建,使之成为跨越河滩路、连接奇台路和龙泉街的重要通道。

4、四桥:位于今钱塘江路东段,横跨东和平渠。该桥建于1962年,为木质结构,其跨度为10.4米 宽18米,可通过承载15吨的车辆。1964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因以西大桥、中桥、三桥顺序排列为第四,所以称为“四桥”。而今,外环路穿越这里,旧桥已改建为新型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立交桥,被命名为“广汇立交桥”。

乌鲁木齐北京路自然资源规划(乌鲁木齐的区工)(4)

乌鲁木齐市风光(图片来自网络)

四、乌鲁木齐的“二道桥”:

解放前,乌鲁木齐市的南门以外,地表水丰富,渠沟纵横,有两座木桥。人们把靠近南门的桥称为“头道桥”,把远点地称为“二道桥”。 二道桥南北走向,跨度两米多,宽约4米,桥面两侧有木栏杆,桥下有一股从东面二道湾流下来的清水,穿过南市巷水渠,从桥下顺天池路水渠向西流去,直奔乌鲁木齐河。“二道桥”又称“二道桥子”,是当年南门外的交通要道,南来北往的行人、畜力车均需通过此桥。二道桥的旧址在今天山区的天池路与解放南路交汇处附近。清代这里曾是沙俄在乌鲁木齐划定“贸易圈”的北端分界线。辛亥革命后,俄商“洋行”逐渐衰落,中国商人开始在此地开设货栈。 二道桥一直是多民族聚集的商业区,是当地土特产、内地百货及进口货的贸易市场,也是当地小吃摊点、手工作坊的聚集区。这里还建有伊斯兰教的“吐鲁番寺”和“南大寺”。而今,木桥已早无踪影,但“二道桥”作为地名却一直保留了下来。如今这里兴建了“国际大巴扎”和“二道桥市场”,是乌鲁木齐市著名的商业贸易区。

乌鲁木齐北京路自然资源规划(乌鲁木齐的区工)(5)

乌鲁木齐市二道桥风光(图片来自网络)

参考资料:

1、《乌鲁木齐市地名图志》,乌鲁木齐市地名委员会编,1987年7月出版;

2、《乌鲁木齐市志》(第一卷),乌鲁木齐市党史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1版;

3、《乌鲁木齐市志》(第六卷),乌鲁木齐市党史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4、《乌鲁木齐掌故》(一)刘荫楠著,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第2版;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