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软硬件产品定制(丰俭由人硬件也定制)

软硬件产品定制(丰俭由人硬件也定制)在简单了解了一下多显卡系统后,我们来看一看如何更好地使用这种技术吧。AMD的CrossFire技术还有一种更有趣的应用,那就是让其自家的独立显卡芯片和同样自家的APU内置显示单元(融合单显)搭配使用。虽然这种情况下两块显示芯片的性能难以做到完全匹配,但通过动态调整负载,还是能让3D处理能力有明显的提升,当然由于负载调整更复杂等原因,其性能损失比同款显示芯片搭配要大一些。多显卡并行技术让中端用户可以在初期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先购买一块性能足够的中端显卡,在游戏需求提升,资金也更充裕之后,通过增加一块显卡来实现3D性能倍增,获得与顶级显卡类似的性能。这种方式不仅无需一次性承受巨额资金的付出,而且总成本还可能低于直接购买一块顶级显卡(图2),或者在类似金额下获得明显更强的性能(图3)的价格比NVIDIA GeForce GTX 1080虽然略高一些,但性能强大得多),只是最终系统相对于一块顶级显卡

大家已经习惯于软件的定制化,不过随着市场的发展,其实在硬件领域,我们也完全可以做到更随心所欲,根据自己的资金和需求进行灵活配置,例如在资金分批到位的情况下直接获得可用的系统,并且逐步提升性能;抑或根据环境的不同灵活配置散热系统;甚至可以根据使用需求的不同使用不同配置的外设……

○ 玩家最爱——多显卡系统

目前最重要的两个显卡芯片厂商——AMD和NVIDIA,都有多显卡并行处理3D图像的技术,和CrossFire和SLI(Scalable Link Interface,可升级连接界面)。虽然在大多数情况下,多显卡系统都被当作一种组建最高端电脑的方式(图1),但实际上,这两项技术并非顶级显卡所独占,而是存在于几乎所有的独立显卡,甚至是内置显示单元中。

软硬件产品定制(丰俭由人硬件也定制)(1)

图1:最新高端显卡NVIDIA GeForce GTX 1080的SLI模式

多显卡并行技术让中端用户可以在初期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先购买一块性能足够的中端显卡,在游戏需求提升,资金也更充裕之后,通过增加一块显卡来实现3D性能倍增,获得与顶级显卡类似的性能。这种方式不仅无需一次性承受巨额资金的付出,而且总成本还可能低于直接购买一块顶级显卡(图2),或者在类似金额下获得明显更强的性能(图3)的价格比NVIDIA GeForce GTX 1080虽然略高一些,但性能强大得多),只是最终系统相对于一块顶级显卡的总功耗可能会略高一些。另外尽管现在的多显卡在驱动甚至系统(DirectX)层面已经完全融合,对绝大多数游戏来说和一块高性能显卡没有什么区别,但也有少量游戏或应用因为对驱动的支持度不好或者对底层运算有特殊需求,所以不支持多显卡并行或并行处理的效率不高。

图2:两块AMD Radeon RX 480(总价约4000元)并行的性能接近一块NVIDIA GeForce GTX 1080(价格5000元以上)

图3:两块NVIDIA GeForce GTX 1070(总价6000元

AMD的CrossFire技术还有一种更有趣的应用,那就是让其自家的独立显卡芯片和同样自家的APU内置显示单元(融合单显)搭配使用。虽然这种情况下两块显示芯片的性能难以做到完全匹配,但通过动态调整负载,还是能让3D处理能力有明显的提升,当然由于负载调整更复杂等原因,其性能损失比同款显示芯片搭配要大一些。

在简单了解了一下多显卡系统后,我们来看一看如何更好地使用这种技术吧。

● 新购用户:还有AMD Radeon RX 470/470D

对于新装机或准备升级显卡的用户来说,新架构显卡应该是最好的选择,而如果未来准备使用我们介绍的双显卡系统扩展,那么除了我们前面提到的基于AMD RadeonRX 480和NVIDIA GeForce GTX 1070的显卡外,还可以考虑更便宜一些的AMD Radeon RX 470/RX 470D。从目前的测试可以看到,双Radeon RX 470的CrossFire性能远强于Radeon RX 480和GeForce GTX 1060,显卡高负载的情况下或DirectX 12应用中,甚至接近GeForce GTX 1070显卡(图4),当然两块Radeon RX 470的总价也和一块GeForce GTX 1070显卡类似,所以性价比方面并没有明显优势,只是可以缓解用户的资金压力。近期AMD针对国内市场推出的Radeon RX 470D性能达到470的90%以上,而价格为1300元,单卡和双卡的性价比类似还略高于Radeon RX 470。

在目前已有的新架构中端显卡产品中,AMD Radeon RX 460显卡的性能无论是单卡还是双卡都略显不足,即使采用双卡并行模式,其性能也仅接近Radeon RX 470或GeForce GTX 970,显然不足以应对未来的需求。而NVIDIA在新架构产品中做得更“绝”一些,为了防止对自身更高端显卡造成威胁,其针对2000元以下的GeForce GTX 1060/1050系列产品均不支持多卡并联模式。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有未来使用双显卡模式进行升级的计划,那么在实际选购时也要为将来留下余地,例如不要选择散热器过厚的产品,以免未来无法在相邻插槽安装第二块显卡;不要选择超频幅度过大和小批量产品如各种纪念版、特别版(图5)等,否则后期很难找到频率匹配的显卡,而超频幅度较小的产品,我们在后期购置显卡时更自由,无需选择同品牌型号的产品,通过软件少量超频或降频就可使两块显卡频率一致,运行时负载更平衡,获得最好的性能提升效果。

图5:很酷也很强的纪念版或特别版显卡可能制造数量有限,很快就会断货

● APU用户,体验交火的最后机会

APU用户一般是对处理器和3D游戏性能要求都不太高的用户,由于目前处理器性能的过剩,中高端APU的通用处理能力还是完全够用的,不过随着游戏对3D性能的需求越来越高,内置融合单显可能已经有些力不从心。如果用户仍然对高端大型3D游戏没有太大兴趣,那么选择一款合适的独立显卡组成CrossFire系统是不错的选择(图6),而且由于新架构产品正在迅速成为中低端市场的主力,最适合搭配的R7系列(图7:Radeon R7 3XX系列基本可以看作是R7 2XX系列,甚至是中端HD系列的马甲)可能即将消失,所以除非做好买二手货的准备,否则有这想法的要赶紧出手了。

图6:APU内置融合单显、与独立显卡组成CrossFire,以及中端独立显卡的测试成绩对比

图7:Radeon R7 3XX系列基本可以看作是R7 2XX系列,甚至是中端HD系列的马甲

○ 高分大屏变形记,多显示器系统

尽管高分辨率显示器已经不再是贵族产品,但在使用高分辨率显示的方式上,其实还有一种特殊的方式,不仅能提供高分辨率画面,而且可以根据需要变化不同的分辨率或者画面规格,那就是使用多显示器。

相对于高分辨率大屏显示器,多显示器系统在某些情况下的性价比也要高得多,例如4台目前性价比较好的24~27英寸全高清或2K分辨率显示器的组合,可以获得4K甚至5K分辨率画面,而显示尺寸更相当于同比例的48~54英寸显示器(图8),但价格显然比这种少见的巨屏显示器要便宜得多。

多显示器系统的组合方式非常多样,使用双显示器、三显示器(图9)也是不错的选择;另外还可以根据需要使用不同的摆放方式,例如超宽显示(图10)、超宽屏加控制屏(图11)等;如果采用能够平面旋转的显示屏,如戴尔的大部分产品,还能获得一些更特殊的组合模式。

在采用多显示器系统时,最好选用边框相对较窄的产品,而且对PC的视频输出能力有一定要求,需要具备多个接口或高带宽接口如DisplayPort(图12),其mini形态目前几乎已成为中高端笔记本电脑的标准配置(图13,14)。如果分批采购的话,则最好选择规格类似的产品,特别是应用于影音娱乐或游戏的话,还需要显示器的性能如响应速度、亮度等指标比较接近,或者可以调节至比较接近的程度,否则高速动态画面中更容易感觉出画面亮度不同,刷新率错位等问题。另外在使用多显示器系统时,搭配一些专用支架使用体验更好(图15)。

○ 最简单的机箱改造,自装风扇

高手对机箱的改造,甚至是自己制造的机箱MOD我们已经见过很多,其实我们自己也能根据需要对机箱进行简单的改造,其中增减风扇是最常见,实际效果也最明显的一种。

常见的机箱,包括已经提供了一些机箱风扇的产品,大都留有数个可扩展的机箱风扇位,(图16)其尺寸主要是8英寸和12英寸两种。根据实际需要和机箱内容安排拆装机箱风扇,应该算是DIYer的最基本技能,特别是对我们前面提到的构建多显卡系统等工作来说,搭配安装机箱风扇是很不错的选择,可以缓解两块显卡紧密排列造成的散热问题。

图16:后方和顶部均配有风扇或风扇扩展位的机箱

○ 游戏办公两不误,分离式键盘

对玩家来说,键盘的架构越简单越好,最好只有游戏本身需要的按键,这样既减少了误操作的可能性,也更便于放置或者携带,其极致产品当然就是手柄摇杆等设备,但对大部分PC游戏来说,键盘 鼠标仍然是最好的操控设备,那么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一问题呢?也许我们84键键盘(图17)是一种不错的解决方式。84键键盘可以满足绝大多数PC游戏甚至是日常使用的需求,同时身材比标准键盘要小巧的多,所以成为了很多用户,特别是玩家的选择。84键布局键盘是宽度明显缩减,在键盘安放位置的右侧留出了额外空间,让鼠标使用区域更大。目前最火的机械键盘产品中,也有不少84键布局的产品,对追求手感的玩家来说,更是很不错的选择。

当然大多数人仍然对办公等应用有一定需求,此时数字小键盘可能会变成必不可少的设备,在一些工作,如需要大量数字输入的数据统计、表格处理中,数字小键盘甚至会成为输入的主角,如果能脱离主键区使用也更加方便。对这样的应用,我们不仅可以购买独立的数字小键盘,还可以考虑一些本身就采用分离设计的产品(图18)。

另外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些针对性设计的键盘,确实能达到我们前面提到的最精简设计(图19),不过这些产品缺乏扩展性,很难做到游戏办公两不误,只适合高端发烧级玩家。

图19:FPS专用键盘

随着机械键盘的普及,键盘DIY的深度可以进一步提升,例如更换键帽。很多机械键盘直接提供了拔键器(图20),便于用户维护甚至更换键帽。而Cherry等拥有多种轴体的厂商,常常采用标准化的固定夹等设计,让用户可以直接更换轴体,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进行规划,例如将常用游戏动作按键更换为段落感更强的轴体,而将办公更常用的按键更换为声音较小,力度较小的轴体等。

○ 指掌之间,鼠标也能DIY

输入设备的个性化的设计早已不是新鲜事,鼠标也和键盘一样,是其中的重点产品。对大部分用户来说,可能更关注的是鼠标外形、材质、背光等部分,其实鼠标可自定义的按键能让使用乐趣获得更大的提升,甚至提高用户的游戏水平或办公效率,也是最早最普遍的鼠标自定义模式。

鼠标按键的自定义有两种,第一种是基于驱动的按键自定义,或者叫编程(图21),这一功能对大部分用户来说并不陌生,也很容易使用。第二种则是真正意义上的更换按键,例如我们之前介绍过的罗技G900鼠标,就可以根据需要在两侧装卸按键(图22),形成0~4个不同的侧面按键配置。

MAD CATZ的多种鼠标也提供了硬件层面的DIY能力,用户可以更换的部件包括掌托、指托及部分按键,而最高端型号MAD CATZ R.A.T.PRO X(图23,24:外形超酷的MAD CATZ R.A.T.PRO X及其部件)甚至可以更换底部的光学组件(图25)。MAD CATZ R.A.T.PRO X鼠标这种几乎完全可更换的模式,特别是核心可选的方式,已经和PC的DIY方式非常类似。

○ 数码与PC之间,二合一电脑

相对于各种通过定制来增强性能或提升体验的配件来说,二合一电脑,或者其他名称的类似产品,其实就是在宏观上进行应用方式甚至产品定位的定制。虽然在早期的产品中,二合一电脑有多种模式,其中最常见的是很标准的笔记本电脑,通过各种方式让屏幕旋转为A面(图26 27),即可使用类似平板电脑的使用方式。旋转屏幕的方式虽然让设备可以在标准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模式之间方便地切换,但平板模式过重,难以手持使用,因此难以和平板电脑竞争,而其原本作为优势的一些设计其实也并不靠谱,例如联想Yoga将键盘面朝下时可作为支架,让屏幕可在不同角度下使用(图28),但将键盘面朝下放在各种粗糙甚至肮脏的平面上,真的“大丈夫”吗?更何况真的点击按压屏幕操作时,通过活动轴连接的“支架”显然并不能保证屏幕的稳固。

图26 27:两种二合一电脑的屏幕旋转方式

也许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最近比较火热的二合一电脑如微软Surface系列、华为MateBook,以及戴尔、华硕、惠普等厂商的二合一电脑,几乎清一色的采用了屏幕 按键的模式(图29)。这些产品的主体基本就是一个非常标准的平板电脑,追求轻薄易用,而通过可以快速连接的自家或第三方键盘,又能迅速转换为更适合办公应用的笔记本电脑形态。需要注意的是,这一形态不仅被我们熟悉的Windows PC阵营所接受,而且也成为了苹果iPad Pro比较典型的使用模式(图30)。

○ 其他:

其实看似普通,但却拥有定制能力的消费级数码IT产品、配件还有不少,例如模组电源让用户可以根据需要连接输出线(图31),在内部设备较少的时候减少内部线缆数量,更容易布线,而不是像一般电源那样把大量无用的线缆留在机箱内部;还有一些主板会选择更多地在主板上预留USB、1394等扩展接口的针脚,让用户选择使用前面板还是后置挡板引出接口等;另外我们在上一期的老旧电脑改造中也提到,PCI-E总线及相应插槽也是一种可以很方便地定制的标准,我们可以通过板卡将其转换为USB、SATA等多种接口。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