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感悟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感悟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时维摩诘室有一天女,见诸大人闻所说法,便现其身,《维摩经》里记载了一个天女散花的故事。"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是李清照眼中的花。花,在诗人眼中是伤春,是悲秋,心中思绪万千,满眼皆是残花败柳。而在佛祖心中,酒色财气四大皆空,他们眼中的花又是什么样呢?

花,是大自然的点缀,是常人眼中的盛景,是诗人笔下的愁绪,是佛祖心中的菩提。

感悟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1)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这是苏轼眼中的花。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这是欧阳修眼中的花。

"钗钿堕处遗香泽,乱点桃蹊,轻翻柳陌。多情为谁追惜?但蜂媒蝶使,时扣窗槅。"这是周邦彦眼中的花。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是李清照眼中的花。

感悟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2)

花,在诗人眼中是伤春,是悲秋,心中思绪万千,满眼皆是残花败柳。

而在佛祖心中,酒色财气四大皆空,他们眼中的花又是什么样呢?

《维摩经》里记载了一个天女散花的故事。

"时维摩诘室有一天女,见诸大人闻所说法,便现其身,

即以天花散诸菩萨、大弟子上,花至诸菩萨即皆堕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堕。

一切弟子神力去花,不能令去。

众人诧异万分,天女曰:"结习未尽,固花着身;结习尽者,花不着身。"

感悟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3)

弟子始终是弟子,佛祖毕竟是佛祖。

弟子畏惧生死,一点动静就心神不宁,天女的花乃心的写照,用法力怎能除去。

而佛祖远离颠倒梦想,纵使雷霆万钧,亦是稳如泰山,何况只是几片散落的花瓣。

一边是离别后的惆怅,一边是涅槃后的重生。并非落花无情,而是心境使然。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先生曰:"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

感悟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4)

友人的意思是山中之花自开自落,未看花时,花不在我心之内,花的存在与否,与我无关。

友人认为花是先开的,我是后来的。

先生的意思是,未看花时,花的颜色无法描述,于我心互不相关,所以花与心都是寂的状态,而看花时,我的心决定了花的状貌,于是花来到我心中。

先生认为花与心同在,而且花的开落随心而动。

感悟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5)

先生并非否定花的存在,而是不想把对花的审美标准赋予别人。

不知,就不妄言。锤炼心志,回归到自己的内心深处,抛弃妄想和心外之物,恰恰是对万物的肯定和尊重。

所谓心外无理,此理并非客观规律,而是个人心中的良知。

古语有云: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人贵有自知之明。

感悟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6)

一次,爱因斯坦向他的学生,两个人从烟囱里爬出来,一个人的脸是黑的,一个人的脸是白的,请问谁会去洗脸?

学生答道,脸黑的会去洗脸。

爱因斯坦说,错,脸黑的人看见对方脸是白的,认为自己脸也是白的,所以不会洗脸。

而脸白的人看见对方脸是黑的,认为自己脸也是黑的,所以脸白的人去洗脸。

感悟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7)

眼睛虽然看不清自己的脸是黑是白,但心中的良知一定会告诉你,因为两个人后来的举动已经证实,眼见并非为实,你的行动完全是内心摇摆的结果。

从别人的脸上去找答案,注定是失败的。

正所谓: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

看来,专注于自己胜过专注于别人,把别人的脸当做自己的脸,终究会行差踏错。

感悟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8)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世间万物皆有灵性,花有花的自在,人有人的追求。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秤,是非,对错,善恶自在人心,无需向他人探寻,更无需强加于人。

良知从何而来,从修行中来,不经磨炼,不得正果。

感悟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9)

当初,慧可向达摩拜师,达摩无动于衷,为表诚心,慧可挥刀自断左臂,侍立于被鲜血染红的雪中。

达摩见慧可为法忘躯,于是传衣钵、法器予他,并为其取法名慧可。慧可问道:"诸佛法印,可得闻乎?"

达摩道:"诸佛法印,非从人得。"

慧可听了很茫然,便说:"弟子心不安,求师父为我安心。"

达摩回答道:"把心拿来,我为你安心。"

慧可沉吟了好久,回答道:"觅心了,不可得。"

达摩于是回答道:"我已经为你将心安好了。"

感悟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10)

慧可随即豁然开朗,恍然大悟。原来达摩向慧可安心,只不过是让心回到无善无恶的本来面目,因为诸佛法印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寻。

从拜师的执着,到断臂的痴狂,再到安心后的大彻大悟。慧可从一个僧人脱胎换骨,成为禅宗二组,无非是心境变了,人生也就变了。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