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思考让自己平静下来有必要吗(用24小时生活第25小时思考)
每天思考让自己平静下来有必要吗(用24小时生活第25小时思考)《真实第25小时》是SMG旗下真实传媒有限公司重点打造的一档大型日播节目,每周一至周五晚黄金时段播出,每期时长1小时,每期节目的主角都是普通人——快递员、开馄饨馆的老板、普通医生、学者、志愿者、高中生……黄瀛灏告诉记者,这对节目制作团队来说,工作量很大。从2012年1月开播至今,已经播出了520期节目。 别样的“抓地感” 年过六旬的上海退休教师沈翠英在“5·12”汶川地震后卖房捐款,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上海奶奶”。卖房捐款之后的这些年,“上海奶奶”继续为慈善奔走,可是她却接连遇到一些波折,有人不理解,有人冷嘲热讽,“上海奶奶”怎样在慈善路上走下去呢?5月22日,《真实第25小时》在晚间黄金时间播出的这档叫做《上海奶奶的慈善生活》节目,在观众中引起了有关慈善的大讨论。有人在微博上表示“做慈善光有一腔热情是不行的”,也有人认为“现在做慈善的越来越多,但太高调了就被人怀疑是在作秀”…… 一位叫“j
□本报记者 李彦
一天24小时,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实频道的《真实第25小时》栏目却开辟出了一个“第25小时”。该栏目明明白白用纪实的镜头给你讲述24小时内中国人的生存现状与变迁,但要你在“第25小时”获得一些启发和思考。
谈起为什么给栏目起这么一个虚拟的“第25小时”,5月22日,栏目制片人黄瀛灏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采访时说:“‘第25小时’,这个时间是虚的,但我们做的节目是实的。我们用24小时生活,第25小时思考。”
有温度的节目
年过六旬的上海退休教师沈翠英在“5·12”汶川地震后卖房捐款,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上海奶奶”。卖房捐款之后的这些年,“上海奶奶”继续为慈善奔走,可是她却接连遇到一些波折,有人不理解,有人冷嘲热讽,“上海奶奶”怎样在慈善路上走下去呢?5月22日,《真实第25小时》在晚间黄金时间播出的这档叫做《上海奶奶的慈善生活》节目,在观众中引起了有关慈善的大讨论。有人在微博上表示“做慈善光有一腔热情是不行的”,也有人认为“现在做慈善的越来越多,但太高调了就被人怀疑是在作秀”……
一位叫“judy一对一贫困助学家园”微博网友的评论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位网友说:“一直把‘上海奶奶’作为我的榜样,在她的影响下我毅然放下一切走上了公益之路,但没有想到‘上海奶奶’走得这么艰辛!愿‘上海奶奶’以后量力而行,保重身体。”
对观众这种实时关注的热情,黄瀛灏告诉记者,做有温度的节目,从真诚出发,承担社会责任,关注现实,启发思考,是节目一直秉承的宗旨。节目不光让观众看到生活当中发生的事情,还要为观众提供理性的判断和思考。
别样的“抓地感”
《真实第25小时》是SMG旗下真实传媒有限公司重点打造的一档大型日播节目,每周一至周五晚黄金时段播出,每期时长1小时,每期节目的主角都是普通人——快递员、开馄饨馆的老板、普通医生、学者、志愿者、高中生……黄瀛灏告诉记者,这对节目制作团队来说,工作量很大。从2012年1月开播至今,已经播出了520期节目。
5月19日该栏目播出了一档聚焦120急救医生夜间工作的节目《上海守夜人》。记者看到,节目组跟随120急救医生夜间拍摄,急救医生每晚既要面对各种紧急突发状况,又要扛住昼夜颠倒带来的生理时差反应……
黄瀛灏说,为了做好这档节目,摄制组历时数月跟踪拍摄。当得知这个日播节目的背后制作团队只有20多人时,记者好奇,他们的节目源、新闻线索从哪里来?黄瀛灏介绍,节目分自制、联合制作、委托制作3种形式,而他们所在的真实传媒本就是制作优秀国产纪录片的机构,在成熟的运作机制下有丰富的新闻线索和节目来源。
通过纪实镜头,《真实第25小时》有别具的“抓地感”,播出的节目都是现实题材,能让人感知生活的各个角落。
“我们策划、制作的系列节目《上海守夜人》《快递生活》《春运亲历记》,都是紧贴社会现实,聚焦普通劳动者,客观记录基层劳动群众的工作。”黄瀛灏介绍,他们制作的《出国读高中》《科技刑侦》等一系列节目还在优酷、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引发了热烈讨论。栏目制作的5部节目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列入2013年国产优秀纪录片推荐目录。
引领主流价值观
最近《真实第25小时》好事连连。5月8日,该栏目被总局评为优秀栏目,与央视的《魅力纪录》《军事纪实》《国宝档案》,江苏台的《纪录》,山东台的《山东往事》“并驾齐驱”,上海广播电视台的纪实频道也获评优秀播出机构。
而到了6月16日,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实频道就要上星了。这是总局批准的第一家上星播出的地方纪录片频道。作为旗下的一个名栏目,它的镜头将从上海本地延伸到更广阔的区域。
其实,《真实第25小时》早就把目光放到上海以外的区域,他们最近播出的《舌尖上的重庆》《马兰的歌声》《1350公里回家路》《成长的困境》等,已经不拘泥于上海本地。“没想到这些节目的收视率还挺高。2013年栏目的平均收视率比上年提升了10%,在上海地区与同时段节目收视竞争中,排名进入前十。”黄瀛灏说,主流媒体的责任不仅仅在于制作和播出自己的节目,还在于用好自身的资源和影响力,引领主流价值观,为文化传播作出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