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一二单元最难的30道题(新定义等距点)
初中数学一二单元最难的30道题(新定义等距点)①若点A和直线y=-2的等距点在x轴上,则该等距点的坐标为____________;(2)已知直线y=-2.对于平面内的图形G1和图形G2,记平面内一点P到图形G1上各点的最短距离为d1,点P到图形G2上各点的最短距离为d2,若d1=d2,就称点P是图形G1和图形G2的一个“等距点”.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已知点A(6 0),B(0 2√3).(1)在R(3 0),S(2 0),T(1 √3)三点中,点A和点B的等距点是_________;
新定义“等距点”——2020年秋西城区九年级数学期末第25题
在数学概念中,距离最初是指点到点,随后变成点到线,然后是线到线,其中点可以是定点,也可以是动点,线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曲线,上述的点可以是几何意义上的点,也可以是坐标系中的点,线既可以是几何中的线,也可以是函数图象。
这一下子就把距离可描述的内容极大扩充了,曾经的“闭距离”、“中内弧”、“平移距离”等,无不与它有关,仅“距离”二字,就可以定义出丰富的新概念,的确是命题的上等素材。
题目
对于平面内的图形G1和图形G2,记平面内一点P到图形G1上各点的最短距离为d1,点P到图形G2上各点的最短距离为d2,若d1=d2,就称点P是图形G1和图形G2的一个“等距点”.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已知点A(6 0),B(0 2√3).
(1)在R(3 0),S(2 0),T(1 √3)三点中,点A和点B的等距点是_________;
(2)已知直线y=-2.
①若点A和直线y=-2的等距点在x轴上,则该等距点的坐标为____________;
②若直线x=a上存在点A和直线y=-2的等距点,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3)记直线AB为l1,直线l2:y=-√3/3x,以原点O为圆心作半径为r的圆O,若圆O上有m个直线l1和直线l2的等距点,以及n个直线l1和y轴的等距点(m≠0,n≠0),当m≠n时,求r的取值范围.
解析:
(1)由于原题没有给出参考图,我们需要自己动手作图如下:
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通过计算得到点S为点A和点B的等距点,SA=SB=4;
(2)直线y=-2距离x轴2个单位,且与x轴平行
①点A和直线y=-2的等距点在x轴上,则这个等距点到直线y=-2的距离为2,因此我们只需要找到同样在x轴上,距离点A为2个单位的点即可,以A为圆心作圆,与x轴的两个交点E、F即为所求,其坐标分别为(4 0)或(8 0),如下图:
②在前一小题的思考基础上,等距点在直线y=a上,仍然依照刚才的思路,先求出直线y=a与直线y=-2间的距离,它们为一组平行线,距离为|a 2|;
以点A为圆心,|a 2|为半径作圆,该圆与直线y=a的交点即所求等距点,如下图:
上图中点K为等距点,AK=MK,不妨设K(k a),则在Rt△ANK中,AN=6-k,AK=KM=|a 2|,NK=|a|,利用勾股定理列方程为(a 2)²=(6-k)² a²,既然是探索点K的存在性,因此它的横坐标k是否能解出来是关键,将上述方程整理成关于k的一元二次方程为k²-12k 32-4a=0,题目要求“存在”等距点,所以这个方程一定有实数根,求出它的判别式△=16a 16≥0,解得a≥-1;
(3)我们先作出直线l1,直线l2,圆O,如下图:
先看直线l1和直线l2的等距点,求出直线l1的解析式为y=-√3/3x 2√3,发现它与直线l2的一次项系数相同,即斜率相同,所以l1∥l2,则这两个图形的等距点一定在它们中间的平行线l3上,即图中红色虚线,它到l1和l2的距离相等,我们来求它的解析式:直线l1与y轴交点是B(0 2√3),直线l2经过原点,则直线l3经过(0 √3),即y=-√3/3x √3;
再来看直线l1和y轴的等距点,由角平分上的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可知这两个图形的等距点,一定在∠ABO及其邻补角的角平分线上,即图中的两条绿色直线l4和l5;
对于△AOB而言,它的三边满足1:√3:2的关系,可以证明它是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所以可求出∠OBD=30°,于是求出OD=2,即D(2 0),现在可以写出直线l4的解析式为y=-√3x 2√3;
而直线l5与直线l4垂直,因此其斜率为√3/3,所以它的解析式为y=√3/3x 2√3;
然后我们观察圆O半径逐渐增大时,圆O与直线l3交点个数为m,圆O与直线l4、直线l5的交点个数为n,须满足条件为m≠0,n≠0,m≠n:
情形1:圆O与上述直线均相离,如上图所示,此时m=0,n=0,不符合条件;
情形2:圆O与直线l3相切,如下图:
此时圆O与直线l3切点为P,直线l3与y轴交点为Q,前面我们已知∠ABO=60°,于是∠OQP=60°,且OQ=√3,于是r=OP=3/2,此时m=1,n=0,不符合条件;
情形3:圆O与直线l4相切,如下图:
此时圆O与直线l4切点为P,由于BP平分∠ABO,所以∠OBP=30°,可求出r=OP=√3,此时圆O与l3有两个交点,于是m=2,n=1,符合条件;
情形4:圆O与l5相切,如下图:
此时圆O与直线l5切点为P,同样可得到∠BOP=30°,求出r=OP=3,此时m=2,n=3,符合条件;
情形5:圆O经过点B,如下图:
此时圆O与直线l3有两个交点,与直线l4、直线l5共有三个交点,r=OB=2√3,此时m=2,n=3,符合条件;
当圆O半径继续扩大时,圆O与直线l3始终有两个交点,而与直线l4、直线l5分别也有两个交点,此时m=2,n=4,符合条件,即当r≥3时,都符合条件;
综上所述,r=√3或r≥3.
解题反思
在等距点的定义中,两个图形G1和G2,从最初的两个点,到点与直线,再到直线与直线,很明显的三个理解层次,其中直线从定直线到动直线,进一步细分了梯度,在最后一问中,考察等距点个数,则属于对新定义的深度理解,殊为不易。
对于数学概念教学的启示是,一定要深挖教材中的概念形成过程,短短一句话数十字,究竟能挖掘出多少内容,对于新授课而言,并不多,然而在复习课,尤其是九年级复习课中,再次学习这些概念,并融合全学段知识框架,也许才是真正的概念复习教学。
爱数学做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