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识人术口诀(左手菊花右手长刀)
日本人识人术口诀(左手菊花右手长刀)日本神道教的这种思想正如古埃及时候的"王室继承原理"。法老认为,法老是太阳神阿蒙在人间的象征,死亡只不过是回归到太阳神身边,得到永生的一种方式。但是,他们还认为"王室的血统就应该保持其纯净度",因此,古埃及王室几乎全都是家族联姻,图坦卡蒙还娶了自己的亲生姐姐作为皇后;日本神道教的理论大抵相同。他们认为天皇的血统是无可取代的,只有这一个家族的人才能继承天皇的位置,因此,在日本,也许会发生天皇的权利被架空的情况,比如德川幕府时期的天皇;但绝不会发生像中国的李唐皇室变成赵宋皇室那样的情况。(天照大御神画像)日本是唯二两个以宗教立国的国家,一个是以罗马教廷立国的梵蒂冈,另一个则是日本。在日本神话中,日本的国土名叫"高天原",伊邪那支和伊邪那美在这里结成夫妻。然而事实上,日本的神之父和神之母其实是与中国神话中的女娲、伏羲一样,同样是兄妹,同样绕着神柱走
导语作为我们国家的邻居,我们国家与日本的交往不可谓不深,最早可追溯至秦朝的徐福东渡——不过这也是人们口口相传下来的传说,真实性是如何,至今未有结果;有文字记载的,真实性较强的说法,应是在两汉时期成书的《后汉书》中的记载:
"倭奴国奉贡朝贺……光武赐以印绶。"
(日本浮世绘)
从汉朝到现在,少说也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我们国家对日本的了解也算是世界众多国家中的佼佼者。在我们看来,日本人谦恭、讲究礼仪、仪式感强,无论男女,性格中的某些方面,总会显得柔顺;然而,在某些时候,日本人残暴、嗜血,狠绝,犹如从黄泉比良坂中爬出的妖魔。柔顺与残暴,光明与黑暗,日本人的这种矛盾的双重性格,到底源自何方?
地理环境造成了日本人信息的闭塞,而宗教上的垄断造成了他们在思想上的闭塞。日本是唯二两个以宗教立国的国家,一个是以罗马教廷立国的梵蒂冈,另一个则是日本。
在日本神话中,日本的国土名叫"高天原",伊邪那支和伊邪那美在这里结成夫妻。然而事实上,日本的神之父和神之母其实是与中国神话中的女娲、伏羲一样,同样是兄妹,同样绕着神柱走了一圈之后结为夫妻;不同的是,日本的神话中的神多了点奇幻色彩,却少了几分人气。
神父和神母生下了三个儿女,他们就是日本最初的三个神,也是权利最大的三个神,他们分别是太阳神天照大御神、月神月读命,以及使用宝剑天丛云斩杀八岐大蛇的须佐之男。而在这其中,日本所信奉的宗教——神道教认为,是天照大御神创造了日本国,天皇作为天照大神在人间的代表,其威严是不可侵犯的,而皇室中的人,是天照大神的仆从,更是"云上之人"是尊贵无可替代的。
(天照大御神画像)
日本神道教的这种思想正如古埃及时候的"王室继承原理"。法老认为,法老是太阳神阿蒙在人间的象征,死亡只不过是回归到太阳神身边,得到永生的一种方式。但是,他们还认为"王室的血统就应该保持其纯净度",因此,古埃及王室几乎全都是家族联姻,图坦卡蒙还娶了自己的亲生姐姐作为皇后;日本神道教的理论大抵相同。他们认为天皇的血统是无可取代的,只有这一个家族的人才能继承天皇的位置,因此,在日本,也许会发生天皇的权利被架空的情况,比如德川幕府时期的天皇;但绝不会发生像中国的李唐皇室变成赵宋皇室那样的情况。
神道教还有着像阿道夫那样的"国家优越主义",它认为只有日本才是被神创造出来的完美造物,而其他国家不过是神创造日本时的意外,不值一提。因为日本是岛国,在交通不甚发达的年代里,这个岛国很容易就成了一个"孤岛"——环境封闭,与世隔绝。因此,当神道教提出这些理论的时候,没有一个人反驳,甚至信以为然;并且,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就诞生出了一种由宗教组织起来的"集体主义"。
古斯塔夫在《The Crowd: A Study of the Popular Mind》中曾经提到过:
"一旦成为群体......不会再承担责任......从来不是什么真相......而是残忍、偏执和狂的模样......单而极端的感情。"
当我们还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时,我们要为自己的一切行为负责任,因此,对于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我们保持着独属于个人的鲜明的特性,也会控制着自己的行为;然而,当我们融入到集体中时,为了迎合集体,也或许是因为有集体的遮盖,我们抛弃自己的理智和控制力,融入到集体中,或锦上添花或落井下石,绝无第三种作为。
(日本浮世绘)
而长期生活在一个孤立的空间的日本人民,他们信奉着神道教,并因为全国人民都是神道教的信徒而聚合在一起,因此,若是在外国,日本人经常会做出一些他们在本国内不会做的事,比如,残暴的屠杀。这不是天性使然,而是在不断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结果。
日本人的信条——人生而不平等"人生而平等"
——这是法国大革命时,在《人权宣言》中的首条纲领。
"人生而平等"这是我们在经过数百年的战争之后,才终于在现代争取到的"无价之宝";但是,在日本,这句话却是反着来的——"人生而不平等",这才是日本人的信条。
(日本人鞠躬图)
在日本的千年历史中,日本人一直生活在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中,而这个社会直到现在都还存在着。在他们的心里,人不仅分三六九等,还应该根据他们的年龄、职位、亲疏远近等一系列的标准进行划分,而被划分的这些阶层,也只能被困囿于自己的固定"领地"中,不能越雷池半步,比如,你是长辈,你应该接受晚辈们的恭敬的鞠躬或者跪拜,不能阻止他们,一旦阻止了,这就是你的错误了。也只有每个人都待在他们既定的范围中,他们才会感到安心,才会觉得"世界一如从前"。
这种社会分层的做法其实与狼群或是狮群中的生存方法是很相似的。强者为尊,强者位于种族社会中的最高级,而弱者只能在底层仰望强者,为强者让路;弱者必须尊敬强者——这是他们种族社会中的等级制度,也是他们的生存方式。
(江户时代的歌舞伎町)
"森严的秩序"、"高低贵贱"这些从千年前日本建国时便存在的社会秩序,一方面它是支撑了日本几千年的文化体系;另一方面它是在这个固定的宗教体系下的一个固定的社会秩序,因此,日本的社会秩序早就已经被增添上了不少神性,于他们而言,这套等级秩序是整个社会的灵魂,否定它就等于是否定他们自己、否定整个社会——而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事。
因此,我们常在日本人身上看到的柔顺、谦恭,其实全都市来源于这套在我们看来十分不合理的社会秩序之中。
"花数樱花,人数武士"——武士道精神,日本人的矛盾性格的最佳反映能够与日本最出名的樱花相提并论的,只有日本的武士道精神。
武士道精神正如中国古代的游侠精神、西方的骑士精神那样,都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种亚文化;但是,武士道精神与它们这两种又是不同的,无论是游侠精神还是骑士精神,它们都已经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唯一留给我们的,只有史书上记载着的、诗歌中描绘着的那么一两个故事,还能让我们看见遥远过去的精神闪光。
(武士拔刀图)
然而,从公元11世纪以杀伐为职业的武士阶层在日本社会中崛起,从此武士道精神对日本国民开始了深远且不可磨灭的影响。
武士道讲究的是"忠孝信义"与"嗜杀尚武",简单点来说,就是
"左手枪炮,右手玫瑰;身带菊花高雅之香,心有斩杀万物之刀"
——从这一点上来看,武士道精神难道不正是日本人矛盾的性格的最佳代表吗?
实际上,武士道发源于我国古代的儒家学说与日本本土的武家精神,两相融合之后,便形成了后来的武士道精神,故而,武士道既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又兼具了两家学说的不同特点。这种文化虽然看起来十分矛盾,但如果运用到武士阶层的身上,却会变得十分合理。
武士产生于平安时代,在最开始的时候,武士只是领主的随从,是领主用来保护自己与扩张势力的工具,换言之,到时候的武士只是领主的保镖和私兵,在社会上并没有多大的权利。鉴于职业原因,身为一个武士,必须要做到对领主的忠诚以及在战场上的杀伐果断。故而,武士道在这时候开始发展。
(本国战场图)
不过,这时候的武士道单单只有武家的尚武精神,至于后来的"忠孝仁义"显然还没有加入其中。直到江户时代来临,儒家思想传到日本,再加上神道教在其中调和,于是,融合了儒家思想、武家精神与神道教的日本武士道精神就这么诞生了。
武士道的精神是"死生一如"。对于武士来说亲人、家族、自我都是不重要的,他们心中唯一的信念就是身为武士的荣耀,为了这份荣耀,他们可以放弃自己的生命;而为了得到这份荣耀,他们将自己训练成一个冷酷无情、坚定不屈、不受外物困扰的"人"。他们追求的是一种如樱花般绚烂、亦如樱花般短暂易逝的"血泪生涯",即对上级的忠诚与在战争上厮杀时的勇敢。
值得一提的是,武士所追求的这种境界,颇受日本人民的追捧,并且逐渐成为日本人民对自己人生的一种追求,尤其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候。这种追捧其实是对暴力的一种向往,杀戮与忠诚、喋血江湖与风花雪月,两种不同的因素让人迷醉;同时,武士道中所表现出来的弱肉强食、强者为先的思想,恰恰符合日本几千年来的社会秩序,于是,在种种原因之下,武士道精神成了日本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促进了日本人矛盾性格的形成。
结语美国著名作家本尼迪克特夫人在她的著作《菊花与刀》中曾经这样描述过大和民族:
"既是顺和温良......崇尚武力、坚忍不拔......一手捧着柔美秀丽的菊花,一手提着锋利的刀剑。"
(日本人)
日本人矛盾的性格来源于他们的历史、他们的社会、他们精神文化,换言之,一切铸就着这个岛国的因素,国家、历史、社会、精神......都可成为这种矛盾性格的来源之一,它是多方面融合的结果,也是日本千年来的文化积淀,不可更改,只能继续朝前发展。
参考文献
《菊花与刀》
《日本武士史》
《乌合之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