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为先你见过这样的儿媳吗(百善孝为先一位好女儿)
百善孝为先你见过这样的儿媳吗(百善孝为先一位好女儿)1977年4月,一场大雨致房屋倒塌,夺走了她唯一的兄长。其后两年,嫂子带着中间两女改嫁,家中只剩下六十多岁老母,七十多岁瘫痪的父亲,还有两个3岁、8岁的侄儿。当时,易俊超家也有七口人,上有老下有小,靠夫妻二人劳动生存。但比较娘家的惨境,还是稍好些。为了挽救绝望的父母,在丈夫吴克俭的支持下,她毫不犹豫挑起了照顾的重担。没有柴,他们砍一点运过去;没有油,他们节省一点拿过去;没衣服穿,他们从亲戚家要些旧衣改着送过去。同时把大一点的侄女接过来亲自教她学缝纫,学到技术的同时也减轻了家庭的负担。后来,又把最小的侄儿带在身边和自己的孩子一起上学,两夫妇勇敢挑起两家10余口人的生活重担,直到1982年分田到户,大侄女16岁学成缝纫技术回家,艰难的生活终于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艰难的生活中,父母坚守气节、勤劳善良的品格,在易俊超的心中打下深深的烙印。1968年,易俊超与丈夫吴克俭结婚。婚后不久,87岁的公公瘫
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陈永刚 通讯员 宗书尧 魏欢琪
致敬模范——
大爱无声!你们奉行的孝道,你们坚守的良知,是百善之首,是人性之基。你们朴素的孝心爱心,感人肺腑,打破了“久病床前无孝子”的世俗成见,续写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文明华章。
在刚刚揭晓的长沙县第二届道德模范评选中,易俊超和刘娜兵二人当选为孝老爱亲模范。
俗话说得好,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这两位模范家中的老人,虽然身体状况不好,却得到她们精心照顾,得以安度晚年。
说起易俊超,了解她的人无不对她竖起大拇指。在路口社区,说起“七旬女儿照顾百岁老母”的孝顺故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易俊超的母亲郑惠庄老人是湖南省唯一的百岁抗日黄埔女兵,1914年4月29日出生,黄埔军校三分校(江西)第16期女子政训总队学生。毕业后在军方医院工作10多年,参加过抗日救国学生军。1948年,她与丈夫(易泰临,南京人,军医,抗日受伤致残)因反对内战,借病告假回乡,开办免费小学,以教耕为生,清贫度日。
易俊超近照
艰难的生活中,父母坚守气节、勤劳善良的品格,在易俊超的心中打下深深的烙印。1968年,易俊超与丈夫吴克俭结婚。婚后不久,87岁的公公瘫痪在床,屎尿有时弄在身上,都要换洗,而她丈夫是民办教师,经常不在家,她总是和女儿一人提一个胳膊,再叫儿子洗屁股,在儿女幼小的心里树立了好榜样。老爷子临走前曾竖起大拇指说:“克俭你找了一个好堂客,良心好,儿女又听你们话,你后半辈子的日子会好得很。”
1977年4月,一场大雨致房屋倒塌,夺走了她唯一的兄长。其后两年,嫂子带着中间两女改嫁,家中只剩下六十多岁老母,七十多岁瘫痪的父亲,还有两个3岁、8岁的侄儿。当时,易俊超家也有七口人,上有老下有小,靠夫妻二人劳动生存。但比较娘家的惨境,还是稍好些。为了挽救绝望的父母,在丈夫吴克俭的支持下,她毫不犹豫挑起了照顾的重担。没有柴,他们砍一点运过去;没有油,他们节省一点拿过去;没衣服穿,他们从亲戚家要些旧衣改着送过去。同时把大一点的侄女接过来亲自教她学缝纫,学到技术的同时也减轻了家庭的负担。后来,又把最小的侄儿带在身边和自己的孩子一起上学,两夫妇勇敢挑起两家10余口人的生活重担,直到1982年分田到户,大侄女16岁学成缝纫技术回家,艰难的生活终于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易俊超坚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精心护理老母亲。为了照顾好老人的生活,她买了一些有关老年人保健的书籍,尽可能多地学习老年人的保健知识和养生之道,精心安排饮食起居,调剂饭菜品种。老人口味不佳,她就想方设法,熬白米稀饭、南瓜粥等,使老人吃得可口顺心。她每天坚持按时给老母亲洗脸,洗脚,勤洗澡,勤换尿片。一双手因为常年洗尿片,经常红肿、皲裂。
尽管自己也已是年过70的老人,并患有腰间盘突出症、颈椎病、风湿病等,但她从来没有过要自己的子女照顾她和老母亲的打算。在她和丈夫的精心照料下,老母亲精神状况很好,身子骨比较硬朗,于2014年4月30日办了百岁寿宴。
多年来,她以自己的孝心和孝行给儿孙们树立了榜样。儿孙辈只要一有时间就会来看望老人,经常买些水果,凑到老人的耳边说说话,问长问短,逗得老人开开心心。儿媳妇说:“多年来,爸爸妈妈一直亲自照顾着外婆。这种精神一直感动着我们,是我们行动的榜样。人不能忘恩,要感恩父母、亲人,最起码的底线就是要孝顺。”
易俊超照顾的是自己的母亲,而刘娜兵则对婆婆千依百顺。走进花果村田山组刘娜兵家,虽说没有别人家的豪华气派,但屋子里却打扫得干干净净,家里的物品摆放得整整齐齐。看得出来,女主人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淳朴农家妇女,为人和善、厚道正直、勤俭持家。
记者一进门,见她正推着婆婆去侧厅洗脸。只见她拿起开水瓶往脸盆里倒热水,再倒点凉水掺和,然后用手指试了试热度后,水温合适后开始给婆婆洗脸。洗完脸后,再给婆婆洗手,洗得特别仔细,特别用心,连指甲缝都不放过。该给婆婆梳头了,她让婆婆坐好,自己站在老人的身后,一边梳头,一边跟婆婆聊天。
刘娜兵1971年出生,有两个女儿正在上学,老公在外打工。为了维持生计,她还自己种了6亩责任田。
她家生活的不平静,发生在2007年。那年11月,她60多岁的婆婆摔了一跤,这一跤摔得她从此瘫痪在床。婆婆本是个急性子,面对瘫痪这一残酷的现实,一时无法接受,再加上女儿又不能在身边陪伴,刚开始时常发脾气,抱怨自己命苦。看见婆婆瘫痪在床痛苦的样子,刘娜兵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生怕婆婆一时想不开寻短见,于是日夜陪护着婆婆,耐心劝导。为了让婆婆能接受现实,她郑重向婆婆保证:“妈,您不要怕,即使好不了,我会服侍好您一辈子的。”
刘娜兵近照
她言必行,行必果。在丈夫和自己的耐心劝导和精心护理下,婆婆终于放下了心,再也不说丧气话。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然而她却无怨无悔地照看着婆婆。婆婆大、小便失禁,她总是不嫌脏不怕累,在换洗衣被时,还用好语抚慰,生怕在言语上刺激婆婆。换得多的一天,要给婆婆换洗三、四次衣服和被褥。夏天天气热,为了不让瘫痪在床的婆婆背上生褥疮,和丈夫将老人抱起来,小心翼翼地把她放在盆子里给她擦洗。冬天天气冷,为了能让婆婆的炕上暖和一些,就一天三次用热水袋装着开水放在婆婆的脚下。婆婆瘫痪在床,坐立不起来,她每天要给婆婆喂饭,喂完饭叮嘱婆婆后再去田地里劳作。
刘娜兵说:“作为儿媳妇,孝敬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只要家庭和睦,大家平安,我就感到幸福和快乐。”她的婆婆每次提到儿媳都感动不已,哭着说:“我这个儿媳比我儿子还好,给我端屎端尿、穿衣服、擦澡,没有一句怨言,有这样好的儿媳妇,我真是福大命大。”
刘娜兵孝敬婆婆的事迹和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以及坚持不懈的责任心,感染着周围十里八乡的群众,也成了邻里乡亲茶余饭后的一段佳话。
文明快评
“孝”字从字面上看起来,就像一个孩子驮着一个老人,说明子女供养老人是基本的“孝”。一般来说,老人年纪大了,总难免有这样那样的病痛,需要子女更多的关爱。因此,供养好老人,把“孝”字写好,不是件容易的事。
易俊超和刘娜兵面对的,就是这样两位特殊的老人:一位年事已高,各方面都需要照顾;另一位瘫痪在床,什么事情都要依赖后辈。从文章中的细节不难看出,两位模范,不是表面上对老人好,而是发自心底地顺着老人,悉心照料老人,关心她们的生活起居、情感需求;不是一天、一月的孝顺,而是几年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她们的“孝”,是一种举手投足的温柔,一种发自内心的付出,一种情真意切的深情……
这种孝,最真,最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