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柳塘风光(灵秀柳塘)

柳塘风光(灵秀柳塘)传说绿角村翁家,看中秀峰的风水宝地,在峰顶搭草棚定居。一天,来了三位女子要求借宿,翁家一直不肯,后来因天晚又下大雨,只好借宿一夜,并要求立下借据画押为凭。第二天天一亮,翁家就叫三女子回去,她们却说借期未满。翁家查看借据,昨晚写的“一晚”尽变成了“千晚”,而且写明借宿人是永邑(今永安市)铜盘村马氏三姐妹。翁家以此断定三女不凡,只好将草棚让给她们,自己搬回绿角村。后来三女不见,只有香炉一只,即是人称“宋代飞炉”。正殿门前,1997年12月立的《历史名寺秀峰概述》,其中有诗:“宋明古迹说秀峰,一枝文笔插天中。面对湖水清如镜,金殿三仙严九重。”秀峰位于柳塘水库东面,地跨柳塘、绿柳、真地三村,海拔785.9米,略高于周边群山,有“五龙聚会”之说。车到山顶,豁然开朗,可见群山俯首来聚。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六柱木构门楼,单檐翘角,正脊彩雕,双龙戏珠栩栩如生。走进门楼,左侧一排台阶直引宫殿式建筑——蕊珠宫,系

柳塘风光(灵秀柳塘)(1)

柳塘风光(灵秀柳塘)(2)

“未见金銮看秀峰,秀峰亭殿媲金銮。”

在尤溪管前,无人不知秀峰,无人不晓柳塘。柳塘村,盘山而上,登顶秀峰,柳塘水库尽收眼底,万顷碧波尽显灵秀之美。

灵在秀峰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柳塘之灵在秀峰。

秀峰位于柳塘水库东面,地跨柳塘、绿柳、真地三村,海拔785.9米,略高于周边群山,有“五龙聚会”之说。车到山顶,豁然开朗,可见群山俯首来聚。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六柱木构门楼,单檐翘角,正脊彩雕,双龙戏珠栩栩如生。走进门楼,左侧一排台阶直引宫殿式建筑——蕊珠宫,系秀峰亭正殿。正殿为歇山顶,正脊中央置葫芦瓶,三重飞檐,甚是壮观。

1985年编印的《管前乡志》记载,元泰定二年乙丑(1325年)在山顶兴建秀峰亭。秀峰亭,是管前及其周边最大的民间信仰场所,主要供奉马氏三仙。

正殿门前,1997年12月立的《历史名寺秀峰概述》,其中有诗:“宋明古迹说秀峰,一枝文笔插天中。面对湖水清如镜,金殿三仙严九重。”

传说绿角村翁家,看中秀峰的风水宝地,在峰顶搭草棚定居。一天,来了三位女子要求借宿,翁家一直不肯,后来因天晚又下大雨,只好借宿一夜,并要求立下借据画押为凭。第二天天一亮,翁家就叫三女子回去,她们却说借期未满。翁家查看借据,昨晚写的“一晚”尽变成了“千晚”,而且写明借宿人是永邑(今永安市)铜盘村马氏三姐妹。翁家以此断定三女不凡,只好将草棚让给她们,自己搬回绿角村。后来三女不见,只有香炉一只,即是人称“宋代飞炉”。

关于秀峰亭与蕊珠宫的传说,版本很多。《尤溪民间故事拾遗Ⅱ》有这样的传说。明英宗年间,尤溪洪牌村人陈显,勤奋好学,为人刚直侠义,20多岁时因不满邻县蒋世辉对陈氏祠堂不尊,惹下官司。蒋世辉将陈显告进监狱,并买通狱卒,对他施以“十天不得进食”“与蛇同屋”“与虎同笼”种种迫害,但陈显却安然无恙。英宗皇帝得知此案,召陈显询问用何法术,避开这些大难。陈显回答因有马氏三仙暗祐。英宗认为陈显是异人,就封他为太监,留在宫中。明景泰8年(1457年)夏,陈显已成为代宗皇帝贴身太监。他20多年未回故乡,就向皇帝告假,一身平民打扮回乡省亲。途经秀峰山下时,不慎为毒蛇所伤,毒性发作,昏倒在地,被马氏三姐妹发现,抬回秀峰亭,抢救了三日三夜,起死回生。陈显痊愈后,回京向皇帝禀报此事,马仙因此“敕封公主,赐建金銮,并赐全副銮驾”,秀峰亭被封为“蕊珠宫”,留下了“未见金銮看秀峰,秀峰亭殿媲金銮”之说。

秀峰亭马氏三仙信仰始于宋代,源于永安市桃源洞百丈岩。秀峰亭几经变迁,多次毁坏、重建。最近一次重建是1995年。如今不仅有仿金銮殿的正殿,还有鼓楼、钟楼、门楼、圣旨楼、戏台、三宝殿等,成为当地名胜。

古老双清

柳塘村,明清时隶属双清境。双清境包括桥头、柳塘、大八坑、蛇坑、赤坑等自然村。

因村中有一座桥,桥的上下各有一个河塘,清澈的潭水相映成趣,故称“双清境”(或双清保)。村中河塘,叫凤尾楼塘,塘边柳岸成荫,故叫“柳塘”。

新中国成立后,双清境与绿角尾合并为绿柳大队。1977年建水库,从绿柳大队析出成立湖滨大队,1983年改称柳塘村。村里曾有夏、蒋、纪、吴、许、林、曹、陈等姓氏,现有625人,以林、曹两姓为大姓。

村里老人说,最早来的是蒋家,秀峰寺还没建就来了,之后是许家,而后是吴、纪、陈等姓。传说建秀峰亭时,蒋家出木头、彭新卢家出大米……

蒋家很早就是柳塘旺族。“传说,林正公来柳塘给蒋家当长工,帮忙种田,后来扎根下来。”65岁的原村党支部书记林肇程说,清雍正六年(1728年),林正从新桥林尾(现新阳镇林尾村)迁至柳塘,成为林姓始祖。至今,林姓已繁衍13代,共121户506人。

曹家,比林家早3年到柳塘定居。83岁的曹为淹说,其祖有泰公于清雍正三年乙巳(1725年),从沙县罗布(现沙县虬江街道洋坊村罗布自然村)迁至柳塘,给蒋家当长工,成为曹姓始祖。至今已繁衍15代,共46户,人口190人。

老曹说,民国时期曹为里、曹为盛父亲开始孵小鸭,请隔壁马坪村师傅教,起初只会孵蛋鸭,后来成为远近鸭苗的供应商。兄弟俩富起来后,购置田产,注重教育。曹为里的孙子曹石民是民国时的大学生。孵鸭苗的手艺至今未断,成为曹家人谋生、致富的法宝。现在他们不仅会孵蛋鸭,也会孵半番鸭,手艺比先辈更胜一筹。

吴姓则比曹姓、林姓更早到柳塘。80岁的吴新樑老人说,吴家从尤溪二十九都蓬莱口开基到大田县上京镇上坪,再由家琪公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迁到双清境桥头,至今已繁衍13代,共20多户近100人。

传说家琪公开基桥头前,桥头就有吴家居住,且是大富人家。当地流传着“吴家十八母”的传说,即吴家有十八种母,如母猪、母羊、母鸡、母鸭等,以显其富。

纪姓到柳塘,类似于吴姓。76岁的纪熙模说,日景公从新桥葛竹迁至桥头,至今繁衍7代,共27户126人。传说之前,桥头也有纪姓,不知源自哪里。

桥头由来与“夏姓”有关。传说,源自八字桥彭新、管前洪坑的两条河在这里汇聚,形成“Y”字形,河上架起三座桥,故称“桥头”。河中有块蛤蟆石,拦住河水,以致村里早上雾大,很迟才散开,有“蛤蟆拦水口,谷仓九十九”的说法。这一传说的主人便是夏家——夏宗堂。

传说夏家不仅有钱,而且在外为官。一日,风水先生路过夏家,问夏家女主人要老公当官,还是在家。女主人受够了潮湿、晒谷难的日子,说要老公在家。于是风水先生对蛤蟆石施了法术,还淋了黑狗血。蛤蟆石破裂,水去雾散。自然,老公也回来了,只是丢了官。

高山出平湖

“看是对岸,实则很远,库区环库路长20多公里。” 赤坑自然村村民吴大能在家门口望着水库说。

他1978年出生,因为水库建设,刚出生不久就和父母搬离桥头。当年,柳塘人响应党的号召,百余户人家全部搬离故居,把良田、祖房和美好的记忆,深深地沉在了塘底,化作建设柳塘水库的力量。

1984年,他又和邻居一起搬回来。不同的是,房子从洋面,变成了岸边。在他家,他大嫂端上了冰糖茶,拿出自家种的柚子与我们分享。柚子水分足、肉细、甘甜,那是柳塘水库孕育的美味。

柳塘水库,1977年9月动工建设,1978年12月完成拦洪关,1979年6月蓄水。水库集雨面积10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来水量10537万立方米,粘土心墙土石坝高43.6米,总库容4400万立方米。

在那个机械化水平低下,肩挑、手挖、板车推的年代,柳塘水库建设无疑是浩大的工程。村里老人说,当年根据分工,村里主要负责搬迁,而工程建设主要由各地抽调来的民工负责。

“民工自己带米,一人一天补贴0.2元,带鱼切得很小块,只有一指宽。”当年当过两个月司务长的纪熙模说,很多时候大家都吃不饱,太不容易了。

2000年尤溪县委党史研究室、柳塘水库管理处编印的《高山出平湖》一书,详细记录了全县人民战天斗地的艰辛历程。

——1977年9月第一批民工近2000名,在全县人民的欢呼声中,带着铺盖、带着柴刀锄头,从联合、洋中等15个公社(镇)250个大队涌向柳塘。

——1978年6月6日晚,在讨论“万人大会战”筹备工作时,柳塘水库指挥部后勤处的张克枝坦言,粮食要400万斤,猪肉要4万斤,菜更紧张,干菜每人每天2两,便是36万斤。青菜每人每天3两,就是56万斤。

——1978年10月1日,柳塘水库指挥部召开万人大会,表彰了一批大会战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其中“硬骨头战士”40名。周开棋就是其中之一,他是台溪民兵团莒洋连队民兵,每月出满勤,一人顶3人,9天里上了16个班,运土达9万公斤,实得工分291.9分,平均每天32.4分。有一天,他拉了19趟车,上了两个班,日运土14250斤,实得工分47.2分,1天干了3天的活。

——1979年3月19日夜晚,山洪暴发,大量杂物与漂木随洪直泻而下,堵住大坝导流洞进口。在这紧急关头,一百多名民工投入抗洪。由于水流急,木材塞得很紧,又在洞里,洞口两旁悬崖不能站人,用了各种办法都无法排除,唯一的办法就是锯掉出口处主干横木,但要锯掉这根木头十分危险。困难吓不倒英雄汉,民工于占文奋勇承担这一艰巨任务。从十几米高悬崖用吊绳把人系着放到洞口,锯掉横木,战胜了山洪。

如今,柳塘村更加秀美、富饶。村党支部书记纪任强说,2006年以来,柳塘村投入1400多万元,完成了文化中心、道路硬化、人饮工程等工程,不仅改善了人居环境,金柑产业也得到了充足发展,全村600亩金柑年产350吨。村里的年轻人勤劳肯干,大多外出务工,其中做小吃的就有40多户。2018年,柳塘村被县委县政府评为文明村。

来源:三明日报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