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39岁前逼迫自己看完的5本书(或许你该读完这本书)

39岁前逼迫自己看完的5本书(或许你该读完这本书)天才文展那一章,或者是见识过少而想得太多,我也曾遭遇过作者一样的困境,徒劳地思索生命、努力和存在的意义,没有获得能填满那个问题导致的巨大空洞的答案,甚至没有一个文展对我讲“你做好眼前的一件件事就好了”。那种似乎陷入某种思维陷阱的状态,让我开始变得很奇怪,总是思索诸如“人的终结是死亡,生的意义何在。所有人类的终极一样是死亡,文明留存意义又何在,宇宙也会归于冷寂,那为何我们要热爱”这些当归于哲学的问题。而后像是进行了一个自我消解的过程,在莫可名状的悲伤以外,我变得极难快乐,变得失去恐惧和很多情绪。 或许是学习成绩或者自觉知识胜过旁人带来的骄傲,我在年幼时与人来往也多是带着骄傲,哪怕和善与平易近人也只是掩饰,刻在骨子里的清高矫情在那个年纪是剔除不去的,我会因为某些幼稚感觉可笑或不耐,我会因好友天真带来的痛苦变得理智而又冷漠,再告诉他,你的选择得到这种结果,是你活该,你得受着。但另一边,他的情书依

#以书之名#

昨晚看完了《皮囊》,谈不上太好,当然更谈不上不好。但某些情节,会让我们有些共鸣和深思,对一本书而言,我认为这就及格了。

首先抛出一个问题,你有想过过怎么样的人生以及怎么享受人生吗?这本书不会给你答案,但会让你更加深刻地去认识这个问题。

39岁前逼迫自己看完的5本书(或许你该读完这本书)(1)

图片来源于微信读书

接下来,我来谈谈我的看法。

首先后几章有些泛乏可陈,但纵览整书还是有些许不是太过于强烈的共鸣,这就够了。

看到对这本书的一些差评,论调基本都是指责作者及其家庭成员的冷漠、自私、固执与暴躁,还有对待朋友的高高在上的俯视态度等等。这是事实,但我想这或者不是评价一本书是好是坏的标准。当然,好恶都由他去,爱恨皆应自由。

或许是学习成绩或者自觉知识胜过旁人带来的骄傲,我在年幼时与人来往也多是带着骄傲,哪怕和善与平易近人也只是掩饰,刻在骨子里的清高矫情在那个年纪是剔除不去的,我会因为某些幼稚感觉可笑或不耐,我会因好友天真带来的痛苦变得理智而又冷漠,再告诉他,你的选择得到这种结果,是你活该,你得受着。但另一边,他的情书依然是由我润色。我自觉站在高点,因为那个年纪的标准和环境,让我本就在高点。我热爱友人,但没有人教会我如何平视,我仍然是被选择者。所以,我年少时有过和作者年少时相似的心境,那是自私也好高傲也罢,那都是曾经的问题,并不是现在的态度。

天才文展那一章,或者是见识过少而想得太多,我也曾遭遇过作者一样的困境,徒劳地思索生命、努力和存在的意义,没有获得能填满那个问题导致的巨大空洞的答案,甚至没有一个文展对我讲“你做好眼前的一件件事就好了”。那种似乎陷入某种思维陷阱的状态,让我开始变得很奇怪,总是思索诸如“人的终结是死亡,生的意义何在。所有人类的终极一样是死亡,文明留存意义又何在,宇宙也会归于冷寂,那为何我们要热爱”这些当归于哲学的问题。而后像是进行了一个自我消解的过程,在莫可名状的悲伤以外,我变得极难快乐,变得失去恐惧和很多情绪。

但我也遇到了一个不那么天才的姑娘。

浑噩麻木许久以后,某次偶然的交流,她问了我两个问题“你怎么看待有意义与有意思?”、“一年你是过成了365天还是过成了日复一日的一天”。而后豁然开朗,寻找意思要比意义简单得多。那个空洞并未完全消失,但我找到了方法去一丝一毫地填补它,比如小到看蚂蚁搬家的忙碌,大到旁观陋巷里人来人往产生的嘈杂,那都很有人间的烟火气,很有意思,这令我又有种踩在地上般的心安。

“好好想想怎么生活,怎么享受生活”,这是句李大人给作者说得正确但又很没营养的废话。正如我同样因此迷茫。这句话的正确性自不必多说,我知道我需要想,但如何想、从何处想我不知道,或者本就没人知道。这世界上肯定有条对你最好的路,你得找到它,明白这一点很简单,但怎么去找呢?我的方向对吗?我是不是已经在这条路上了?没人能替你判断。

“不知道如何生活的情况下,往往采用最容易掩饰或者最常用的借口——理想或者责任。”理想被风日蚀去了色彩变得斑驳不堪以致羞于提起,灵魂困顿于自以为的责任里变得稀薄失去个性丢了自我。生活本来的模样呢?生活哪有模样,稚嫩的手握着画笔用拙劣的画技将颜料涂得满纸都是,某个以后试图瞧出自己画了什么时,发现只能从边角的落款那属于自己的名字上,看出几分年少的肆意张扬,而后感叹一句“画的可真抽象啊”。

“皮囊”束缚着灵魂的自由,又不容拒绝地向灵魂反馈它的感受。

“灵魂”控制着皮囊的方向,也不由分说地向皮囊提出它的诉求。

总而言之,《皮囊》可堪一看,它不会解决我们的问题,但或许会让我们更真实而理性地认清自己,从而想起那些我们逃避的、刻意忽略的问题。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