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生存智慧(道德经告诉我们)
道德经的生存智慧(道德经告诉我们)四、“言善信”,是指言谈要讲究信用,不要轻易承诺。“言”与“信”也许大家都知道为何意,也很好理解。而“善”是合理的意思,就是我们平时说话要合理,不要出口不逊,恶语伤人,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谦逊,低调,在与人相处时,千万不要轻易答应别人,如果许下了承诺就要守信,要做到,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得到他人的信任。三、“与善仁”,是说人类与其他物质之间的关系应该讲究仁爱而不是征服。仁的基本含义是人,扩大的看,则是人际关系。所以儒家的仁义重点在于对人际和谐关系的强调,而老子对仁义是充满敌对态度的。所以,《道德经》中提到的“仁”,无论内涵与外延都不同于儒家。此处的仁,指仁爱,老子在前面提出了“善利万物而不争”的性格特点,现在提到了人类应该采取的正确做法,是利他而不是利己,而且这个利他也不是利于他人,而是有利于其他万物,“与善仁”三个字是这层意思的浓缩。然而,作为人类,要效法水的哪些
《道德经》第八章有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人类最高德行是什么?个人怎么成就他的德行?老子在此提出了水的性格、品德和行为。
对水的看法,孔子和老子并无不同,但孔子观水而叹年华远逝如流水(《论语》,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赞美水无畏无惧、不屈不挠、百折不回的进取精神;而老子赞美的则是水无私无为的柔弱忍让精神,他把水的品质作为天下诸多生物中独一无二、至高无上的德行。老子为什么要赞美水呢?
老子认为,水的存在只是为万物造福却从来不与万物争夺任何利益,水自身亦好无所求,它所置身的所有地方,都是人类以及其它万物所厌弃的地方。所以,水与道路一样,都拥有所有生物都不具备的最高尚品德。
然而,作为人类,要效法水的哪些品德呢?老子以为:
一、“居善地”,是效法水的善于处卑下。老子认为卑下是善,老子是洞察一切的大智者,他知道现实的人生压力已经渗透到了人类生活的所有领域,并已经严重的推残了人性,所以,他对一部分希望退出生活较著场的人们,提出来逃避到善地的建议。诚然,老子所说的善地,绝不是实现人欲的理想之处,唯有如此,它才是没有危险、迫害、社会责任和生命忧患的休养生息之处。
二、“心善渊”,是指人类的心灵应该像水一样深邃明静。老子建议人类恢复自己心灵的透彻明净,是针对物欲世界的流行观念对人心侵蚀——各种各样的新思想、新知识、新观念、新概念,都每每以人心来做功能价值的实验,这导致人心顺逐着各种各样奇谈怪论而日益走向歧途。人类在许多虚伪观念引导下,心灵和行为越来越分裂,而所有那些物质的追求,除了身体进一步腐败堕落外,对心灵毫无作用。不要注重物质,要注重内在的修养,向内求,人类从物质中获得幸福的时代已经过了。
三、“与善仁”,是说人类与其他物质之间的关系应该讲究仁爱而不是征服。仁的基本含义是人,扩大的看,则是人际关系。所以儒家的仁义重点在于对人际和谐关系的强调,而老子对仁义是充满敌对态度的。所以,《道德经》中提到的“仁”,无论内涵与外延都不同于儒家。此处的仁,指仁爱,老子在前面提出了“善利万物而不争”的性格特点,现在提到了人类应该采取的正确做法,是利他而不是利己,而且这个利他也不是利于他人,而是有利于其他万物,“与善仁”三个字是这层意思的浓缩。
四、“言善信”,是指言谈要讲究信用,不要轻易承诺。“言”与“信”也许大家都知道为何意,也很好理解。而“善”是合理的意思,就是我们平时说话要合理,不要出口不逊,恶语伤人,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谦逊,低调,在与人相处时,千万不要轻易答应别人,如果许下了承诺就要守信,要做到,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得到他人的信任。
五、“正善治”,“正”作正当正确解;“治”是管理、调整、治理自己。水性平正而善于约束甚至委屈自己,这是水不同于其它物种的表现之一。就人们所能观察到的河流行为表现,它们流落四方,被地球上所有生命广泛利用和吸收而毫无吝啬,处在卑下,还不惜滋润万物,使万物生长,繁荣。联系到具体人事,老子希望人们能够效法水的品质,以正当或正常的方式约束和调整自己来适应所有生活,而不迫使生活来适应自己。
六、“事善能”,河上公注:“能方能圆,曲直随形。” 意思是水能按照自己的柔弱形体而能自成方圆、伸缩自如,无论在怎样的条件下以及任何不利自己生存的环境中,水都不会与其他物种发生硬碰硬的冲突。水柔弱并不是软弱无能的意思,它柔弱表现为“利万物”,“处众人之所恶”是为了不与万物争夺利益。联系到人事,老子希望人类能够像水一样柔弱并善于委屈自己,不但人与人之间,即使人与万物之间都应该避免争夺和冲突,在这样的基础上,从自己的生命本真出发,遵循自然规律去生活。
七、“动善时”,动是行动,时是时机或天时,这是说水善于把握行动的最佳时机。河上公注:“夏散冬凝,应期而动,不失天时。”在自然界的诸多物种中,水是比较比较特殊的种类,大多数的水都是应天时而生发,因地利而聚散。老子希望我们能学习水的变化于自然的性格,在行动之前,不但要恰当的把握时机,也要准确的把握地利,这样才能获得成功。
老子的智慧来自天地自然,天地自然是老子永久的老师,“夫唯不争,故无忧。” 老子的不争理论极深刻的影响着中国的每个行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