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现在的状况(不止1.5亿人新一轮)
城镇化现在的状况(不止1.5亿人新一轮)总的来说,正是由于人口过度集中于城市之后,很容易因物资供应压力过大,而降低城市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情况的应对能力。同时,进城之后的农民要面临岗位竞争、收入水平基本不变、消费花销上涨等问题的困扰。因此,新一轮的“城镇化”策略,才对追求“集聚效率高”这一要求进行了否定。这也正如部分农民所说,疫情是教训不想扎堆。因为,在城镇化率这一数字上升的同时,也意味着进城之后的农民将与原来的市民进行岗位和资源的竞争,双方的生活压力都会上涨。并且,农民的收入水平,也并不会因为从平房住进高楼,而实现自动上涨,相反,较高的物质开销和不熟识的邻居,反而让他们的“钱包”和身心都不适应。今年的疫情呈现出很明显的多点并发且传播能力强的态势,在这种情况下,空间隔离成为了必要的防疫手段。然而隔离就意味着需要大量的物资,来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然而,就部分地区,尤其个别一线城市的抗疫表现来看,在食物、药品等必备资源的供应上,呈
连续三年的疫情,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农村才是最安全的地方。其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人员分散居住之后,物资保障和空间隔离更容易实现。
不过,近期国家出台了新一轮“城镇化”政策,据相关专家预测,到2035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75%,未来至少有1.5亿人将成为城镇新增人口。重要的是,以往城镇化追求“集聚效益高”的要求被否定了。
其实,面对进城生活的问题,很多农民更希望居住在农村,而这也被部分专家解读为恋乡情结。可事实上,关于城镇化和农民进城,农民表现出来的意愿,更多的取决于后续的生活能否得到保障这一现实问题。因此这一政策对未来农民的生活影响很大。
新一轮“城镇化”否定了以往一味追求“集聚效率高”,会产生哪些影响?
今年的疫情呈现出很明显的多点并发且传播能力强的态势,在这种情况下,空间隔离成为了必要的防疫手段。然而隔离就意味着需要大量的物资,来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
然而,就部分地区,尤其个别一线城市的抗疫表现来看,在食物、药品等必备资源的供应上,呈现出很费力的情况。这就是因为人员的过度集聚,让城市的运行成本陡增,相反,基本能实现自给自足的农村,不仅方便了农民,而且也不会给国家添麻烦。
与此同时,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部分专家,在不断宣传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并期盼我国也能与之接轨。然而城镇化率的数字,并不代表最终的结果,进城农民的生活水平是上升、还是下降,才应被视为城镇化是否成功的唯一准则。
因为,在城镇化率这一数字上升的同时,也意味着进城之后的农民将与原来的市民进行岗位和资源的竞争,双方的生活压力都会上涨。并且,农民的收入水平,也并不会因为从平房住进高楼,而实现自动上涨,相反,较高的物质开销和不熟识的邻居,反而让他们的“钱包”和身心都不适应。
总的来说,正是由于人口过度集中于城市之后,很容易因物资供应压力过大,而降低城市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情况的应对能力。同时,进城之后的农民要面临岗位竞争、收入水平基本不变、消费花销上涨等问题的困扰。因此,新一轮的“城镇化”策略,才对追求“集聚效率高”这一要求进行了否定。这也正如部分农民所说,疫情是教训不想扎堆。
除了集聚效率的问题以外,在新一轮的“城镇化”中,国家和地方决定怎么做?
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中,国家明确表示,将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继续将县城作为城镇化的核心。这一措施表明,接下来将至少有1.5亿农民住进县城。值得一提的是,工业化水平较高的县域周边农村,可实现就地城镇化,有可能就不用搬家了,而是原址改造升级。
除此以外,各地也相继出台了自己的《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比如,河南决定到2025年新增城镇常住人口约800万;广东决定到2035年让城镇人口增至1.1亿人;重庆市决定到2035年将城镇人口数量提高至约2800万等。从中可以看出,未来或将涌现出几个新的超大型城市,对于城市正常运行的最低要求,也会不断提升。
面对新一轮“城镇化”的到来,农民要留心两个问题。
一个是城镇化的推进,会让农村自建房管理变得更加严格,所以如果当地允许翻建农房,建议农民通过先审批、后建设的方式,尽快翻建自己的房屋。另一个是随着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农村资源性资产的重要性,将会变得越来越明显,因此建议农民尽快将宅基地和农房确权并转移到子孙身上,这样既能方便子孙应对突发情况,又能给他们留下一份不断升值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