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古籍开灵书(灵之本字记录了远古先民的巫觋通天认知)
道家古籍开灵书(灵之本字记录了远古先民的巫觋通天认知)《说文》所收小篆“靈”字,有一个下面非“巫”而是“王”,解曰:“巫也。以玉事神。从王,霝(líng)声。”他还说:“靈,或从巫。”“靈”是“灵”的本字。现在,“灵”是“靈”的简体字。上下两个“彐”,是异体“多”字,可写为“夛”。一个“彐”,下面是“火”,即“火不多”,所以是“小热”。但“灵”,确实已经失去了“靈”在字形上所包含的字义。分析“灵”字何以“灵动”,只能从“靈”入手。
“灵”,是个极其“灵动”的汉字,有着太多的含义。
“灵魂”,既指思想又指人格,还指附着于人体且可离开人体的“魂魄”;“灵慧”,是灵敏聪慧;“灵秀”,形容灵巧秀丽;“灵活”,是敏捷不呆板;“灵怪”,为传说中的神灵和妖怪;“灵境”,指仙境,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可知否,“灵”这个字的出现,大约不会早于唐宋太多。唐李善曾将“灵”解为“小热貌”。北宋《广韵》注“灵”读音为“郎丁切”。
明《正字通》:“灵,俗靈字。”就是说,元明之时,“灵”才因读音相同而以“俗字身份”偶尔假借为“靈”字。
现在,“灵”是“靈”的简体字。
上下两个“彐”,是异体“多”字,可写为“夛”。一个“彐”,下面是“火”,即“火不多”,所以是“小热”。但“灵”,确实已经失去了“靈”在字形上所包含的字义。
分析“灵”字何以“灵动”,只能从“靈”入手。
“靈”是“灵”的本字。
《说文》所收小篆“靈”字,有一个下面非“巫”而是“王”,解曰:“巫也。以玉事神。从王,霝(líng)声。”他还说:“靈,或从巫。”
先秦,“王”与“玉”通。但许氏说得明白——这两种写法,本义其实都是“巫”。
此所依据的,很可能是《九歌》。其《东皇太一》云:“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译成白话——巫师翩翩起舞啊衣服靓丽,祭殿芬芳香郁啊令人心旷心怡。
有不少后人说,屈原说的“灵”,指的是女巫,《九歌·东君》里有既贤且美的女巫“灵保”。而且,《国语》说“男称觋,女称巫”,即所谓“巫觋”。但不论男女,“巫”为“靈”不假。
不过,战国之时,“靈”也表示“天神”了。
还是《九歌》。《云中君》:“灵皇皇兮既降,猋(biāo)远举兮云中。”《湘夫人》云“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灵”,都是指上天之神。
另外,那个时候,“灵”也指“灵魂”了。
又是《九歌》。《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白话是——为国捐躯啊精神不死永生,你们的魂魄啊在鬼中也是英雄。这是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诗句之渊薮。
问题于是集中到了一点——“灵”之本字“靈”,何以上“霝”下“巫”。
这就要说到古人的“绝天地通”认知了。
远古之时,先民通过观象授时,对天地有了初步了解,形成了“盖天说”的宇宙观。然而,最初的天地怎么来的呢?《淮南子·天文训》系统地记述“盖天家”们对此的最早认知——天地尚未形成时,一片混沌无形,即所谓“太昭”,后来宇宙形成了“元气”,其中清气飞扬上升为天,浊气凝滞下降为地,逐渐演化出了万物。《老子》的“无生有,有生一,……三生万物”,是这种认知的哲学表述。
本来,天神们和地上的人们相安无事。据传,少皞时期的九黎族作乱,竟令天神和地上的黎民混居在一起,造成天下大乱。于是,颛顼乃命“重”为南正,司理天上众神;又命“黎”为火正,管理地上的民众,遂绝天地通——天地隔绝了。
《尚书·吕刑》《国语·楚语下》皆记述了此事。
从此,沟通天地的职责,完全落在了“巫觋”肩上。《楚语》说,古之巫觋必为有智聪明者任之。《山海经》之《海内西经》《大荒西经》,均记录了古时若干著名吾师。从红山文化出土器物看,至少距今六千年之前,“巫觋”集团已然出现并在当时社会中居于重要地位,专事“与天神沟通”的祭祀事宜。
“霝”字本义,是天上的雨点降落,于是有“霝落”一词,后来写为“零落”。古人认为,雨由天神掌管;神管的雨滴落在“巫”之头上,恰恰体现了“巫可通天”之含义。
这就是“灵”之本字“靈”所展示的意义。
古时,“巫”与“医”通,因此,“医”之本字亦写为“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