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历史上有多少贫困县(安徽省的3个县1952年)
安徽历史上有多少贫困县(安徽省的3个县1952年)由于江南省经济发达、人口众多、跨度也很大,存在不小的管理难度。朝廷的大部分钱粮都需要依靠江南省,出于管理上的实际需要。在康熙皇帝在位的第6年,清朝撤销了江南省,设立了江苏省、安徽省。安徽省组建以后,省会设立在安庆府。江苏省组建以后,两江总督在江宁府,也就是南京市。江苏巡抚则在苏州市,江宁府和苏州市都有省会的职能。17世纪中期,清朝消灭了各地的农民起义军势力、南明各个政权,逐步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根据自己的需要,调整了各省的区划,形成了18个省的区划格局。在明朝原有的行省基础上,清朝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划分了18个省,出现了汉地18省的说法。北直隶更名为直隶省,清朝设立了直隶总督。南直隶的地位下降,更名为江南省。今天,我们聊的3个县,分别是:萧县、砀山县和江浦县。在古代历史上,关于这3个县的诗词比比皆是。例如“山名芒砀势穹崇 汉祖严祠翠霭中。紫气应时胜碧落 素灵何处泣秋风”“我是朱陈旧使君,劝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关于江苏省与周边各省区划变动的故事,例如江苏省与山东省、江苏省与浙江省之间区划变动的故事。今天,作者和大家聊聊江苏省与安徽省之间的区划变动的故事。当年,安徽省的3个县划入了江苏省。其中的两个县,进行了反复划归。那么,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今天,我们就聊聊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聊聊江苏省的具体情况。江苏省是我国的经济大省、粮食大省、人口大省,按照2020年七普统计的数据,江苏省的总人口达到了8400多万人。在全国各个省份中,排名第5位,仅次于粤、鲁、豫、川4个省份。江苏省由苏北、苏中、苏南三个部门组成,苏北在饮食、口音、风俗等各个方面,都比较接近齐鲁文化或者中原文化。
苏中地区则是标准的江淮文化,堪称自成一派。至于苏南地区,则是江南文化的代表。当年,作者的一位大学同学,是标准的徐州姑娘。听她说方言的时候,略微带了一点河南腔。江苏省的粮食产量很高,例如水稻、小麦等等,品种很多。江苏省总计下辖了13个地级市,俗称为“十三太保,”分别是:南京市、苏州市、无锡市、南通市、常州市、镇江市、扬州市、泰州市、盐城市、淮安市、徐州市、宿迁市、连云港市等等。
其中,南京市是江苏省的省会城市,同时也是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此外,苏州市虽然是地级市,GDP总量则高达2万亿以上。2021年,江苏省的GDP总量超过了11.6万亿,稳居全国第二位。从GDP总量来说,江苏省的GDP总量甚至超过了部分中等发达国家。例如2021年,江苏省与韩国的GDP总量,到底谁更高,目前仍是未知数。
今天,我们聊的3个县,分别是:萧县、砀山县和江浦县。在古代历史上,关于这3个县的诗词比比皆是。例如“山名芒砀势穹崇 汉祖严祠翠霭中。紫气应时胜碧落 素灵何处泣秋风”“我是朱陈旧使君,劝农曾入杏花村。而今风物哪堪画,县吏催钱夜打门”等等。
至于安徽省与江苏省的区划轮廓,则历经了几个阶段才逐步形成。1279年,元朝统一全国以后,疆域空前庞大。依靠唐宋两朝的州县两级区划,根据无法有效管理各个地区。在这样的情况下,元朝借鉴了金国行尚书台的经验,设立了行省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0个行省,例如河南江北行省、湖广行省、江浙行省等等。在元朝统治时期,安徽和江苏的长江以北地区,都隶属于河南江北行省。
1368年,明朝建立以后,继承了元朝的行省制度。不过进行了完善和调整。由于明朝拥有南北两个都城,逐步形成了南北直隶和13个省的区划格局。北直隶包括了现在的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等地,南直隶则包括了现在的上海市、江苏省、安徽省等地。在这一阶段,萧县、砀山县和江浦县,都隶属于南直隶管理,萧县和砀山县,与河南省的归德府相邻。
17世纪中期,清朝消灭了各地的农民起义军势力、南明各个政权,逐步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根据自己的需要,调整了各省的区划,形成了18个省的区划格局。在明朝原有的行省基础上,清朝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划分了18个省,出现了汉地18省的说法。北直隶更名为直隶省,清朝设立了直隶总督。南直隶的地位下降,更名为江南省。
由于江南省经济发达、人口众多、跨度也很大,存在不小的管理难度。朝廷的大部分钱粮都需要依靠江南省,出于管理上的实际需要。在康熙皇帝在位的第6年,清朝撤销了江南省,设立了江苏省、安徽省。安徽省组建以后,省会设立在安庆府。江苏省组建以后,两江总督在江宁府,也就是南京市。江苏巡抚则在苏州市,江宁府和苏州市都有省会的职能。
一个很有意思的情况出现了,虽然安徽省的省会在安庆府。但安徽巡抚、安徽布政使、安徽学政等各个衙门,则继续留在南京办公。就连安徽省的乡试,都是在南京举行的。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了乾隆朝,在朝廷的一再催促下,上述衙门才迁移到了安庆府。在清朝统治时期,萧县、砀山县隶属于徐州府管理,继续与河南省归德府(现在的商丘市)相邻。
至于江浦县,则隶属于江宁府管理。1912年,已经统治了200多年的清朝灭亡,我国进入了军阀混战的复杂阶段。各路军阀为了争夺地盘,展开了长期的混战,对安徽、江苏各地的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很多农田被荒废,各地的河流、湖泊急需治理。一转眼到了1949年,三大战役结束以后,长江以北的大片地区陆续解放。
在这一阶段,出于临时性的管理需要。安徽省被分为了皖北行署区、皖南行署区,江苏省的情况更复杂。首先,南京市被临时提升为直辖市,成为了建国初期的10多个直辖市之一。在建国初期,武汉、广州、西安、沈阳等城市,都是临时性的直辖市。其次,设立了苏北行署区、苏南行署区。苏北的徐州、新海连市等7个县市,被划入了山东省管理。
江苏省的萧县、砀山县、江浦县,则划入了皖北行署区管理。行署区到底属于什么区划呢?行署区属于建国初期的区划,相当于省份。除了上述几个行署区之外,还出现了旅大行署区、陕南行署区、川南行署区等一系列的行署区。随着大规模战争的基本结束,我国进入了战后重建、恢复生产、发展建设的阶段。进入经济发展的阶段以后,过分复杂的区划反而不利于经济建设。
1952年,苏南、苏北两大行署区,重新合并为江苏省。南京市被降级,再次成为了江苏省的省会城市。同一年,皖北行署区、皖南行署区合并,组成了安徽省,省会确立在合肥市。1953年,划入山东省代管的7个县市,还给了江苏省。2个多月以后,安徽省把萧县、砀山县、江浦县,重新划入了江苏省。换而言之,这3个县被代管了3年时间。
截至1953年,安徽省、江苏省的区划轮廓,基本上回到了1949年的格局。不过,这样的区划格局仅仅维持了2年多时间。1955年,治理洪泽湖的工程提上了日程。洪泽湖的西侧是泗洪县、盱眙县,隶属于安徽省管理,东侧是江苏省的洪泽县、金湖县等几个县。治理洪泽湖的工程量很大,东西两侧隶属于两个省,各省的人力物力和工程进度,都需要统筹和协同。
在这一点上,难度非常大。1955年夏天,为了治理洪泽湖的需要,安徽省的盱眙县、泗洪县,被划入了江苏省管理。为了弥补安徽省的损失,江苏省的萧县、砀山县被第二次划给了安徽省,隶属于安徽省宿州专区管理、60年代末期,全国所有的专区更名为地区以后,宿州专区更名为宿州地区。
进入80年代,随着我国各地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各省下辖的各个地区,开始陆续调整为地级市。1998年,宿州地区被撤销,设立了宿州地级市,萧县和砀山县隶属于宿州市管理。不过,这两个县距离宿州城区比较远,距离徐州市区反而比较近。尤其是萧县,就在徐州市区的边上。
对于这两个县的人们来说,一般办事、就医或者上学,都会选择前往徐州市。一位萧县的朋友认为,如果萧县隶属于徐州,徐州的主城区能够继续扩大,萧县还能通城铁或者地铁。不得不说,确实存在这种可能性。
关于我国各地区划调整的一系列故事,还有很多。作者在以后的文章中,和大家慢慢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