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唐王昌龄龙城飞将(王昌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
出塞唐王昌龄龙城飞将(王昌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这首诗可谓是大气磅礴,气象万千。 诗云: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漫漫兮长路,悠悠兮诗情。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最高的顶峰毫无疑问是唐诗宋词。唐诗当然还要排在宋词之上。唐诗中最典型的题材毫无疑问是格律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近体诗。格律的最高境界毫无疑问是律诗和绝句。绝句中,后世公认的最高水平,被称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的,就是王昌龄的《出塞》其一。
《出塞》
诗云: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诗可谓是大气磅礴,气象万千。
王昌龄之所以能写出这样的诗,和他的人生经历是非常有关系的。王昌龄早年贫贱,困于农耕,直到而立之年才中了进士。开元末年,他被改授江宁县丞,这个江宁就是南京。接着又被贬谪龙标尉,当时的人便称他为“王龙标”,也有人称他为“诗家天子”、“王江宁”。当然,还有人称他是“七绝圣手”。这首《出塞》作于王昌龄早年游历天下,考中进士之前,是一首壮怀激烈又别有怀抱的人生旅途之作。可谓短短四句,气象阔大。
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
我记得上课讲这首诗的时候,有学生问过我,可不可以说成“汉时明月唐时关”啊?那位学生问的还是挺有道理的他想说汉唐气象不是更大吗?推而广之,能不能说成“汉时明月晋时关”、“晋时明月隋时关”、“隋时明月唐时关”呢?
不可以。
首先,“秦时明月汉时关”,为什么说它气象阔大?因为它从时间、空间两个角度入手。秦和汉说的是时间,月和关说的是空间。像陶渊明说“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月光所照之处是一种空间的无限。而雄关怎么样?“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说的是一种空间上的拓展。时间、空间两个方向,立刻把一个丰富的坐标体系全面铺开。这首诗可以笼括古今的奥妙就在这里。
那为什么一定要用秦时明月、汉时关呢?这背后其实还有一层阔大且深厚的文化内涵。
中国文化对月亮的意象特别在意,月亮代表了中国人的审美取向。中国是农业社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白天要劳于耕作,只有到晚上才能歇息下来,才有时间、有空闲,而审美活动的展开一定是和体闲有关系的。当晚上空闲下来的时候,人们对天空中的这轮明月,就寄托了无限的情绪、情怀以及审美倾诉。因此,月亮在中国文化中特别重要。而秦作为农业文明的第一个大一统帝国,秦时明月就成了一种象征。
“汉时关”又如何呢?汉帝国面对北方匈奴的袭扰,第一次以全胜的姿态,获得了压倒性的优势,具有一种典型意义因此“汉时关”的象征价值是不可替代的。
所以,“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则从时间、空间打开历史的坐标轴;二则从文化学意义上打开了我们这个文明体的历史画卷。
在时间和空间完全展开之后,时空中的精灵、万物之灵长也就呼之欲出了。
这就是第二句一一“万里长征人未还”。
诗题是《出塞》,这是标准的边塞诗。我们知道后一联也是大气磅礴,充分体现出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情怀。这句,我们看到人出现了,但一句“人未还”,就让这首诗充满了温情的人文关怀,仿佛听见历史深处那充满了人性的长长叹息,和万里征途一样长。
在时空的宏阔背景下,人文的关怀以及人性的精神出现之后,紧接着就需要最典型的那一个人物。
因此,第三句——“但使龙城飞将在”。
这一句历来争议很大,这个“龙城飞将”到底指的是呢?按以前一般的说法,说指的是飞将军李广。后人又有异说指的应该是大将军卫青。理由如下:
第一,可称之为飞将军的,不只是李广。虽然《史记》确实说匈奴称李广为飞将军,但历史上很多名将都被称为飞将军。比如说三国时的吕布,《三国志》里说,吕布臂力过人号为“飞将”。到隋代的单雄信,瓦岗寨军中就赞其日“飞将”。唐五代时期的李克用,也是一位传奇的名将,史书记载他“入阵率以身先,可谓雄才,得名飞将”。可见历史上把名将称为飞将军的,其实有很多的例子。
第二个理由,卫青在历史上确实打下了龙城,但是李广至死都没有到过龙城。公元前129年,匈奴大军南下,汉武帝果断地任命卫青迎击匈奴。这一次汉军分兵四路出击,李广也带一路兵马。但唯有卫青这一路直出汉谷,兵出雁门最后直捣龙城。这个龙城,就是匈奴祭扫天地祖先的地方,是匈奴的王庭。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时候,便曾经被扣押在龙城。《汉书・匈奴传》里说,“五月,大会龙城”。据学者考证,龙城的故址应该在今天和硕柴达木湖附近。
卫青英勇善战,直捣龙城,这在汉战争史上意义无比重大。这是汉朝首次取得辉煌战果。但是,我们知道李广和龙城反而是没有什么关系的,虽然他的祖籍后来也号称陇西龙城,但那也是较晚出的说法。
第三个理由,就是从最后一句“不教胡马度阴山”来看,写的应该也是卫青。因为李广当年驻守的地方,主要是在山西的南部和辽西,离阴山是非常远的。而阴山在汉代主要指的是朔方城这一带,对汉、匈双方来讲都是一个典型的战略基地。李广所守的城和阴山没有多大的关系,而卫青就不一样了。
公元前127年,匈奴再次集结大军南下,汉武帝决定避实击虚,率大军进攻河套地区。这是西汉对匈奴的第一次大规模战役。卫青率军四万,采用迂回侧击的战术,绕到匈奴的后方,迅速占领了高阙,切断了匈奴白羊王、楼烦王和单于王庭的关系。然后卫青又率骑兵飞兵南下,进到陇西,对白羊王、楼烦王进行合围,成功占领了河套地区。
此后,汉武帝下令在此修筑朔方城,设置朔方郡。而朔方郡的管辖范围,大致相当于今天内蒙古河套西北部,还有就是鄂尔多斯西部和巴彦淖尔西南部这一块地方。它的郡地就在朔方城,正恰是阴山一带汉族与匈奴来往的最重要的通道。昭君出塞,也是从这条通道入的匈奴。很多学者因此认为“龙城飞将”指的应该不是李广,而是卫青。
不过我以为,“龙城飞将”这个典型的英雄可能不只是一个人。他可能既指卫青,也指李广,以及那个时代为中原文明取得决定性胜利的那些英雄,包括霍去病。
霍去病是天才级的军事家,我研究汉代军事史,最喜欢的就是霍去病。霍去病更适合被称为“飞将军”。他的人生就如流星划过星空,虽然短暂但极其绚烂。一生六战六捷,十七岁的时候跟着他的舅舅卫青决战漠北,只带八百人深入大漠,歼敌两千余人,受封冠军侯。
十九岁的时候,霍去病向汉武帝提出一个天才的战略构思,在南北作战方向之外,带骑兵千里奔袭,打通河西走廊,向西进兵。我们知道,后来的丝绸之路得以和西域的联通,主要是得益于霍去病西路的突破。而且因为西路的突破,及浑邪王各部的投降,使得匈奴单于最后势单力孤,在后来的漠南漠北之战中,被汉军打败。
公元前120年,霍去病二十一岁的时候,已经独挑大梁,参与漠南会战与漠北大战。霍去病击败左贤王部乘胜追击,深入大漠两千余里,歼敌七万余人,封狼居胥。后来岳飞、辛弃疾、文天祥、戚继光这些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名将,都以霍去病为楷模。尤其是他那一句“奴未灭,何以家为”,更成为千百年来无数英雄人物为表达抵御外敌入侵决心时争相传诵的名言。
可惜,霍去病天纵奇才,却又天不假年,病卒时年仅二十四岁。
因此这一句“但使龙城飞将在”,其实是王昌龄对整个华夏民族英雄主义的一种讴歌,这个“龙城飞将”指代的应是那个时代在历史星空中闪烁出耀眼光彩的英雄形象。
最后一句,“不教胡马度阴山”。
阴山山脉是中国北部一个东西走向的山脉,是一条非常重要的地理分界线。阴山在蒙古语中叫作达兰喀喇,是七十多个黑山头的意思,指山脉连绵不绝。
为什么说它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呢?因为山脉南北两侧的景观和农业生产差异显著。山南是农业区,山北则是牧业区,而山区则是农牧林交错的地区。很显然,阴山山脉是北方游枚民族和中原文明的一个交界地带。
早在公元5世纪的时候,著名的阴山岩画便被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发现,并在《水经注》中做了详细的记录。这个时期的阴山岩画里,就有青铜器时代的放牧图。因此,阴山这条地理分界线,在当时的中国,尤其是在当时的战略冲突下,有着独特的意义。一句“不教胡马度阴山”,立刻就使得第三句“但是龙城飞将在”那种高昂的英雄主义得到升华上升到爱国主义情怀的高度。
这首诗大气磅礴,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既有意象上的时空交错,又有文化上的深厚渊源,更有典型英雄形象的呼之欲出,还有绵绵不绝的人文关怀,可谓在最平实无华的主题中,凝炼了贯穿时空的永恒思索。
因此明代大诗人李攀龙称其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此言一出,遂为定论。明代大才子杨慎编选《唐人绝句》,也将这首诗列为“全唐第一”,实在是实至名归。
阅读 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