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摇滚演唱会(成都街道摇滚史)
成都摇滚演唱会(成都街道摇滚史)此前公共交通的糟糕有目共睹。1920年代,报纸曾刊登过一桩奇案——双流姑娘刘可芬,被继母带进成都许给了人家;继母对丈夫说,女子逛街得了急病,已殁,并在青羊宫设了假坟;这名女子对继女如法炮制,称其父染传染病身故,阻隔探视。数年后,刘老汉进城在成都街头撞见了“病死”的女儿,被迫承认这桩婚事。成都解放时,有黄包车九千多辆,从业者三万。公共汽车对成都人的冲击,不亚于1910年劝业场上的电灯。后者让少年郭沫若如梦亦如电,写进了“天街”之诗。多年后,米建书的儿子米家山拍出电影《顽主》,镜头跟随穿行在尘世中的葛优、张国立们,超大城市符号还是乌泱乌泱的人群和……公交车。▲1994,盐市口。By刘陈平整整七十年之后,回到那个原点——城市,所谓人群的聚集,其实是追求更为自如的流动。
——成都公交70年系列篇
1952年7月1日,成都公共汽车第一线从盐市口正式发车,开往4.2公里外的梁家巷。
这一天很热,不少人都穿上了短袖。但副市长米建书上台讲话时,军帽戎装,以示庄重。
前面挂着领导人巨像的这些车辆,从47辆道奇、雪佛兰、福特、丰田等进口旧货车拼凑、改装而来,耗时一年。木工用青冈木制作框架,铁匠用美孚石油桶敲出了车壳,座位则是手缝牛皮的……(这样的纯手工场景是不是让你想起了一种汽车世界品牌:双R开头那种)从7月1日到4日免费,全城欢动。
公共汽车对成都人的冲击,不亚于1910年劝业场上的电灯。后者让少年郭沫若如梦亦如电,写进了“天街”之诗。多年后,米建书的儿子米家山拍出电影《顽主》,镜头跟随穿行在尘世中的葛优、张国立们,超大城市符号还是乌泱乌泱的人群和……公交车。
▲1994,盐市口。By刘陈平
整整七十年之后,回到那个原点——城市,所谓人群的聚集,其实是追求更为自如的流动。
成都解放时,有黄包车九千多辆,从业者三万。
此前公共交通的糟糕有目共睹。1920年代,报纸曾刊登过一桩奇案——双流姑娘刘可芬,被继母带进成都许给了人家;继母对丈夫说,女子逛街得了急病,已殁,并在青羊宫设了假坟;这名女子对继女如法炮制,称其父染传染病身故,阻隔探视。数年后,刘老汉进城在成都街头撞见了“病死”的女儿,被迫承认这桩婚事。
刘可芬,就是流沙河的母亲。
难以想象,双流和成都主城今天坐公交自由穿行不到一小时的路程,当时竟有如此“时差”和“异地感”,从而提供了诸多操作空间。
但就是这样的公共交通系统,尚有必要维护。
大军刚进城时,有人说,不能再拉车了。传言到了贺龙耳中,他立刻让手下穿上军装去坐车。谣言遂止。
▲1956年,27岁三轮车夫杨吉明写的自传(简历),结字用笔,颇为老到。新时代必须有新时代的公交。1951年3月,成都公共汽车的宏图在棉花街的一栋平房拉开。其时,距离第二年7月1日这座城市首台公交车的上路,还隔着16个月、400多天。棉花街在哪?和纱帽街北段垂直,在如今的高德地图上,已经搜不到这条街道,就像一个事了拂衣去的侠隐,棉花街今天已经隐没在蜀都大道中。1951年3月,成都建设局抽调人手组建公共汽车筹备部,基本建设费用给了26万元,旧货车47辆,全是福特、道奇、雪佛兰和丰田、尼桑……听起来全是大牌,但年久失修,差不多20辆已报废。就这样的场面,也没有难住成都人。技术人员每天在棉花街的车间里忙碌,还和市领导们讨论,是不是要搞“平头式”?所谓平头式,就是目前公交车的样子。事后证实,平头式差不多可以多装20来人。技师、技工们睡地铺,家也不回,没日没夜把这些老旧货车,改装成16辆红黄色的新型公共汽车。成都公共汽车第一线,从盐市口到梁家巷,一个月载客24万人次,后来又延伸到北门火车站,月载客可达26万人次。于是,又开通了盐市口至浆洗街的第二线,牛市口到将军衙门的第三线。三条线路仅半年时间,共载客275万人次。从盐市口到浆洗街,公交二线“掠过”华西坝。建国初期的西南军政委员会中,还有一位女性委员叫邓季惺。1943年,邓季惺在成都开办《新民报》,其子随母转学,插班进了今天华西坝东边的高琦初中——以华西协合大学国外校董事会主席高琦(J.F.Coucher)博士命名。公交二线开出的时候,《新民报》成都和重庆版均已歇业;北京版1952年被作价两万收购,改成《北京日报》;1953年上海版公私合营,改为《新民晚报》。当年在成都读初中的邓季惺之子,名叫吴敬琏。成都公交一线盐市口至梁家巷8个站点,延伸至火车北站后,线长达到5.9公里。当时很缺驾驶员——有部分驾驶员不得不从成都裕华纱厂借调来。月薪16元,驾驶员们热情高涨。
▲1959年,一车一挂的一号线。据《成都风光》
公共汽车第一线是“无人售票车”。这种“无人”,指的是在站台上售票,售票员守站不上车。先买票上车,乘客到站下车后接受站台验票。
成都推出了第二线、第三线后,在车上配有1名服务员;但不卖票,仅仅用于携老扶幼。直到1955年10月,才有了车上售票模式。
第一线起点站从盐市口延伸至武侯祠时,前媒体人魏迎松还在商业场小学读书。学校给每个学生发了一张公交车通票,他非常兴奋。一个人从位于文化宫附近的家,走路到火车北站,然后坐车到武侯祠,“除了坐车,什么也没干,下了车就直接走路回来。”
他对当时自己的“傻劲”感到不可思议。
当时的车,开起来麻烦。
引擎发动启动技术全部为手摇臂启动引擎。倒挡排不是手动排挡,而是脚下排挡,俗称“踩倒爬”。张学良后来和唐德刚聊天时,也对当初的汽车大摇其头,“很难开”。
▲公共汽车第一线129号先进车组的“马路天使”1956年,女售票员们鼓起勇气申请学开车,成都公交公司办了个公共汽车女子驾训班。
▲1956年,成都市公共汽车公司第一个女子驾训班这批司机身手了得,129号车组的梁桂英更是连续6年获得先进生产者称号。
▲1957年“三八”节前,成都第一批部分女驾驶员邝桂华(前右)、李宗美(后右)、吴桂蓉(前左)、周惠群(后左)留影邝桂华驾训班毕业,分配到了成都市小汽车出租站当驾驶员,成为成都“第一的姐”。小汽车站多有气魄?1957年,成都采购了4辆梅赛德斯-奔驰220a/W180作为面对公众的小汽车。这种车型的升级版220s/W128,堪称冷战时期的符号——联邦德国总理康拉德·阿登纳的座驾。那时候洋盘的成都人,通过预约,就可以和阿登纳比肩了。1958年,小汽车出租站服务了“成都会议”。白天开车,晚上还去参加大炼钢铁。一年后,邝桂华被调往北京工作,为国家副主席宋庆龄开车。一开就是15年。苦出身的周惠群找到了新职业。1952年,20岁的她在搬运公司当淘沙工(编者注:可以去问令尊或令祖,什么叫淘沙工),被分配去学车。1955年初,周惠群正式调入成都公共汽车公司当驾驶员。第一天就成了新闻人物:昨天的搬运工,今天的女司机。从那一天起,她开公共汽车30年,无任何事故。周惠群给自己定了条“铁律”:不迟到、不缺岗。
▲1950年代,使用酒精的公交车在人民东路。据《成都风光》1956年,上班5点45分,晚班下班时间近午夜。当时,所有驾驶员上下班都乘不了公司的公共汽车。平时很节俭的周惠群思前想后,干脆买了一辆英国“兰令”牌自行车。1963年夏天,周惠群因腹泻在春熙路一医院输液,看着滴哒滴哒的慢速输液管干着急。趁护士离房,她拔出针头,把一瓶药液一口气喝下,跑去上班了。60年代是一个艰难的时代。在饿肚子时还能有这样的职人精神,着实令人钦佩。1960年7月6日,《人民日报》曾发表社论《大量生产小球藻》,“蛋白质含量比大米高5倍,比小麦高3倍多”。当年就读成都五中的周孜仁回忆,学校把原来宿舍区洗衣取水的池子改为“藻类繁殖池”。先满灌清水,再加上小便,据说“小球藻”这样繁殖尤为迅速——以确保学生每顿饭里都有充足的小球藻。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调度员张光钰成为公共汽车公司的标志。
也是在那个时代,在公交车的摇动中,不少成都人透过车窗玻璃,第一次看到了陈麻婆豆腐店被改成了文胜饭店。
成都公交的创造性,令人惊叹。
先说说对高度的追求。1958年7月,成都第一次组建双层公共汽车制造队伍。
▲1958年,中国第一辆双层公共汽车“火炬号”。只造了一辆,但代表了成都的创新精神。30年之后,成都再次有了双层公交车。
这批车共有六辆,蓝色涂装。1988年9月9日,当时的成都市公交总公司与香港必通达巴士服务有限公司合作,以车身广告收益作为车款补偿方式,成功地引入了这批二手英制双层公共汽车。
当时,六辆双层公共汽车专跑一环路34路,票价也首次采用了五角一票制,减少售票占用时间。
一环路围绕的八九十年代,充满了时代感。80年代初,一环路西侧的省医院、青羊宫一带,出现了一些卖小吃的生意人。
他们大多为知青、老三届回城无业者,也可能是冤假错案平反的。那时候家里子女多,一耽误,接班的机会可能就被兄弟姊妹拿走了。为了生活,他们推个三轮车,上面架个蜂窝煤炉,捞点抄手、面条,煮碗醪糟,弄些七七八八的小吃。
人们开始把这叫做“鬼饮食”。
▲至今在离青羊宫不远的二环桥下面,胖哥蹄花等鬼饮食仍然是凌晨的城市主旋律。By冯小平
1989年,丁磊以高出重点分数线1分的成绩,被一环路的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录取。从此,他也对这条公交线路非常熟悉。
1992年3月,同样在一环路,30岁的电子科大应用物理系副教授宋如华突然辞职了。
他告别34路的原因在于要去卖电脑。那些日子,他整天骑着一辆三轮车城里钻来钻去,一边蹬一边给自己打气:“蹬一下一毛钱,蹬两下两毛钱,100下就是10块钱。”
1980年代,一环算得上是城市的边界。这个圈圈扩建完成于1986年,全长19.38公里,其区域内面积约为30平方公里。
一环路曾经是相亲的一种分界线。当年,川棉厂“纱妹儿”曾说:一环路以外的男人都不嫁!
和丹拿双层大巴同样看中一环的,还有因“亚细亚商场”蜚声全国的商人王遂舟。
据说广州仟村开张后,王遂舟对当地营业员的服务十分不满,于是下令从郑州空运1000名营业员去,让她们长期包住3家宾馆、充当模范(注:这可能是广州商业被黑得最惨的一次)。1996年,成都仟村百货成立。
但坐34路的人都知道,感觉九眼桥头的仟村百货就没开过——因为1998年7月,这家商场就关门了。
1994年3月,成都第三次有了双层公共汽车,这次与香港新美景工程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对方提供八辆双层公共汽车,仍跑34路这条黄金线路。
▲1990年代,车水马龙的人南路。By刘陈平1995年3月31日,首批从南京接回的金陵牌双层汽公共汽车全部投入58路,后者成为成都第一条双层公共汽车专线。当时从南京接回来的时候,路码表记录的里程是:2376公里。1994年12月28日,成都再次制造双层公共汽车。
▲1999年,蜀都大道上的双层公交。By刘陈平对于车辆的长度,成都人也有自己的追求。全国第一辆球铰式通道公共汽车就诞生在成都客车厂。
▲成都三节通道式车。1960年2月10日被《人民日报》称之为“公共汽车老大哥”。
公共汽车是城市变迁的重要标识。流沙河调侃说,“难怪从前乡下农户竟专程来坐公共汽车的,上车买票,问他到哪一站,他说管XX的坐三分钱,他深感车轮上有幸福呀。”
其实,他自己也不避讳这种洋盘感,“……坐在靠窗位置,欣看沿街低矮商店急速后退,很不免阿Q,觉得高出世尘,想抒豪情,歌颂一番。"
流沙河对自己的生命解读,亦充满了“交通感”:劳我一生,博得书虫之名。前面是终点站,下车无遗憾了。
1960年,因为燃料短缺,成都公共汽车成立了一个特殊的部门:无轨电车筹备处。
但成都一直到1961年的12月25日,方实现送电试车。
▲架线工作中
▲电车2路从1962年元旦到1996年6月12日,无轨电车在成都开了35年。1962年开行第一条无轨电车线路,电1路—火车北站至盐市口;1963年开行电2路—九眼桥至通惠门;后来因为坐电车的人太多,1964年又开电3路—牛市口至通惠门;之后1980年有了电4路,1981年有了电5路。电车公司共计5条线路,车辆100台左右。
▲成都电车,1983年。By Leroy W.Demery Jr和汽油车相比,电车票价很便宜:4分钱坐两个站,1毛2坐全程。很挤。为了让尽量多的人能上车,售票员负责开关门,驾驶员从驾驶室跳下去用力推着乘客往车厢里塞,能多挤进一人是一人。
▲我们找了一张日本地铁的“职业推手”照片,以便让大家更理解当时的情况。电车驾驶室是一个独立空间,为了多载人,驾驶员往往允许乘客挤进驾驶室,冯承义说:“最多一次我的驾驶室挤了14个乘客。”挤进驾驶室的人都呈半蹲状态,但即使这样,当时的人也认为有电车坐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李伯清回忆自己的公交车年代,也是挤:“赶赶公交,都要赶出几个国家来。首先是越南(越过栏杆),然后古巴(鼓捣巴上去)……”老李说他生怕被人认为是摸包包的,“经常站在司机旁边,两只手都放在栏杆上,十根指头全部都在。”他还发现有些驾驶员,看到等车的人太多,会冲到前面一点点才停。“你就要预判,边跑边看。判断准了,嗨,刚好就停在你身边,一挤就上去了。”八十年代,成都电车公司还曾作为“教头”,为郑州、洛阳等电车公司培训驾驶员。
▲教练冯学勤培训驾驶员
▲郑州、洛阳学员与成都电车驾驶教练合影
▲电车3路当时盐市口在电车线网的交汇处,分线器最多,易发生电车掉鞭子等故障。发生这样的情况,执勤交警都会赶快上前帮忙,以避免拥堵。公交经常跟交警搞共建工作,以获得对彼此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在公交职工中,交警家属有一定比例。
▲电车行驶在人民南路新华书店路口
▲1986年11月,邓鸿和罗伦健、王发林一起搭起竹架子,画的这张巨幅宣传画,也就在这个电车路口附近。
1996年,5条电车线路演变成了55、56、47、64、65路公交车。
而随着绿色低碳的要求,电车已然在成都以一种全新的方式翩然归来。
据成都官方媒体报道,截止5月,成都在营纯电动公交车已经达到5000辆,预计本年度还将在中心城区5 1区域增加投放1400辆新能源公交车,预计到本年底,成都中心城区5 1区域将全部实现新能源化。
1980年春节后,张建开始驾驶公交车。当时流行一句职业谚语,“一是听诊器,二是方向盘”。
当时公交车驾驶员是不错的职业。月工资39.5元,还不算每天6角津贴。
他负责的6路和8路,分别通往杉板桥和二仙桥,都是闻名的东郊工业区。“那时候的东郊,可以说是自行车的海洋,工人们上班下班都是一人一辆自行车,我们开着公交车挤进去,就好像一艘行驶在自行车海洋上的船。”
张建后来成了作家,写了好几本成都公共交通的书籍。
而对于乘客来说,车票是生命中挥之不去的记忆。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成都市人民汽车公司客票物价变迁,当时的几分,确有独当一面的价值的。不信,可去问问你家长辈当年的工资。上世纪80年代,公交票价4分钱起价,实行梯级票价,最高票价不超过1角6分。后来,公交车票又增加了“成都市无轨电车客票”,除了注明面额和所属公交公司外,还有上下两组用于标记的数字。
▲售票员往往会准备一支笔,通过勾画公交票面上的数字,来标记乘客从哪一站上车,以便确认车费。售票员除了负责售票外,还要报站。1979年改革开放后,车票面值第一次出现了“角”。1983年5月1日,成都市公共汽车公司与电车公司合并,成立"成都市公共交通公司",至此,成都公交的车票统一为“成都市公共汽车客票”。
▲1996年开始,广告开始“登”上车票。还有一种票不得不提,那就是月票——等于是成都市民的日常专属票据。买月票要凭单位证明,而且家和工作单位必须距离3站以上才能办月票。郊线月票更为严格。发行时间之早,也超过我们的想象。1956年6月,成都公交开始发售月票。
月票种类一度非常多,有市区月票、郊线、专线月票、市郊联合月票、市内通用月票、学生通用月票、学生专线月票等二十四种。到1973年1月,才缩减整合为3种。1984年6月1日,月票价格调整为市区通用月票5.60元,市郊联合月票8.00元。后又几经调整,到2003年12月,纸质月票正式退出历史舞台。1999年起,公交票价开始逐步调整为普通车1元、高档车2元,并开始进行有人售票向无人售票的转变。2004年1月1日,取消纸质月票,发行电子月票。近几年来,公交车票的支付方式更是日新月异,定制公交的电子票、NFC手机支付、天府通二维码支付等纷纷登场。对于一座陌生城市,了解和熟悉交通路线是培养城市归属感的第一步,而在手机刷二维码进站的 app 出现之前,买一张公交卡通常意味着你即将在这座城市久留。在通勤的公交上你很容易获得一种感受,就是周围的人跟你一样累了一天下班回家,这种「微妙的共性」很容易让你感觉自己也是这个城市的一部分,归属感。接力刷卡 这是每辆成都公交车上都会发生的情景。一张张卡片由后往前依次有序传递着,周而复始,这既是人与人之间信任的体现,也是这座城市文明程度的具象表现。
▲红星路口的20路车起点站,总能看到乘客自觉排队等候公交车。
▲“20路现象”倡导者·“感动四川十大人物”——蓝学东2003年,在蓝学东的劝导下,在红星路步行街乘坐20路的乘客逐渐养成了自觉排队的习惯。20路现象成为一道文明风景线。
当互联网时代刷卡业务被放进了手机,成都的城市归属感,仍然在公交车上。张靓颖曾给谢霆锋推荐过一辆开往成都苍蝇馆子的公交——成都154路。这条公交小巴串起了明婷饭店、华兴煎蛋面、雨田饭店等成都人熟悉的苍蝇馆子,还有特色小面、火锅冒菜、烤肉、锅魁应有尽有。一条专属于为吃货,专门为吃货打造公交线。风靡网络的原田部长及坂本君么?2022年最新上线的《成都出差注意手册·宜居篇》中,两人一不小心走错了机场,而他们选择的“转场”交通工具之一,就是成都公交车。截至目前(注1),成都公交线路已经发展到798条,日均载客人次420万人次左右,形成分工明确、相互协作、无缝衔接的“快、干、支、微”四级公交线路网络,线网覆盖面扩展至中心城区“11 2”区域,500米站点覆盖率达95.7%。其中,快速公交、夜间线路、果蔬专线等特色线路不仅受到市民的一致好评,还多次被央媒专题报道。
▲快速公交
▲校园巴士
▲果蔬专线
▲公交婚车 By 刘陈平
以上内容来源于成都公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