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泉市驼铃古道(华夏古道看阳泉之十七)
阳泉市驼铃古道(华夏古道看阳泉之十七)村中耆老告诉我,这三棵老槐树附近,古代都有巍峨的三座阁楼,那是官道上的东阁、中阁、西阁,你看那些纯石头垒成的院落与房屋,都是古驿道上的兵站,邮亭,马车圈,中间一条古道将这里的一切都串了起来,人们围绕古道、古阁与古树居住生活,人口越聚越多,铺店林立,商贾熙攘,白泉村祈报祠中的碑上,单单是罗列出名牌的商铺老字号就有四、五十家,这里是东出山西的冲繁要路与晋东名镇。村中心阁楼附近的老槐树要更加古老一些,两千多年了,垂垂老矣,周围用钢管铁架维护着,看上面的树冠,依然生机勃发,郁郁葱葱。这棵古槐是最有可能见证当年“白泉之置”所发生的一切。沿着古村的古道向西走,在村口牌楼“白泉古镇”与“白泉有德”的阁洞附近,还有一株古老的槐树,是相对年轻的一棵。由子婴的劝谏和二世胡亥的所作所为,就更进一步证实了在白泉之置所发生的几件大事中,除秦始皇确实死了,胡亥确实登基了,赵高确实掌握实权了,而其余几件事情都还悬而未决
王文尧
《赵正书》接下来说:“王死而胡亥立,即杀其兄扶苏、中尉恬,大赦罪人,而免隶臣高以为郎中令。”这说明,秦始皇的巡游车队在“白泉之置”安顿下来之后,这个名不见经传的“白泉之置”里,发生了几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当天,秦始皇死在白泉;秦二世胡亥在白泉继位;胡亥解除了赵高的“隶臣”身份,由秦始皇办公室符玺令而登上秦二世政治的前台,为赵高很快登上丞相之位铺平了道路;同时,为排除异己,赵高最终说服了胡亥与李斯,胡亥在白泉发出了对公子扶苏以及中尉蒙恬的自裁令。
只是司马迁笔下的困龙之地,并未发生所谓的“沙丘政变”。至于白泉有没有阴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直被秦始皇关在“潘多拉盒子”里的隶臣赵高,被他的学生胡亥解放了出来,同时,“大赦罪人”,也应该包括赵高母亲吧?如果她还活着的话。
赵高后来的行径,把秦国送上了绝路,而明眼人一看便知。这明眼人,子婴也算一个。胡亥回到咸阳后,《赵正书》说:“因夷其宗族,坏其社稷,燔其律令及故世之藏。”子婴于是向胡亥举谏,劝他莫要杀戮先皇子女及自己的兄弟姐妹,莫要杀戮忠臣,莫要倚重“无节行之人”。“秦王胡亥不听,遂行其意,杀其兄扶苏、中尉恬,立高为郎中令,出游天下。”
由子婴的劝谏和二世胡亥的所作所为,就更进一步证实了在白泉之置所发生的几件大事中,除秦始皇确实死了,胡亥确实登基了,赵高确实掌握实权了,而其余几件事情都还悬而未决,尚在执行之中。只是秦始皇尸骨未寒,始皇驾崩的消息尚未昭告天下,胡亥还没有返回咸阳坐在大宝之位,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时间。
从柏人到白泉,300里路程,其中100里井陉之道最为艰难,但是,日夜兼程,不停奔跑,一天一夜应该没问题。只是像白皮关东天门上辟出的秦始皇辒凉车停放处,就没有了真实可信的基础。过东天门的时候,秦始皇还活着。当然,过旧关也就是当年的井陉关的时候,秦始皇也还活着。
从平定张家岭一带向北走盘石都,过盘石关,沿桃河一路向西,在移穰都向北出连庄,上西岭,就到白泉都的地界了,经火石岩,继续向北一路下坡,杏树坡,桐花树,向西一转,就是“白泉之置”。时至今日,在下白泉村东口,还有一株巨大的国家一级古树,一千三百余年的国槐,向人们昭示着这条古道的古老。
村中心阁楼附近的老槐树要更加古老一些,两千多年了,垂垂老矣,周围用钢管铁架维护着,看上面的树冠,依然生机勃发,郁郁葱葱。这棵古槐是最有可能见证当年“白泉之置”所发生的一切。沿着古村的古道向西走,在村口牌楼“白泉古镇”与“白泉有德”的阁洞附近,还有一株古老的槐树,是相对年轻的一棵。
村中耆老告诉我,这三棵老槐树附近,古代都有巍峨的三座阁楼,那是官道上的东阁、中阁、西阁,你看那些纯石头垒成的院落与房屋,都是古驿道上的兵站,邮亭,马车圈,中间一条古道将这里的一切都串了起来,人们围绕古道、古阁与古树居住生活,人口越聚越多,铺店林立,商贾熙攘,白泉村祈报祠中的碑上,单单是罗列出名牌的商铺老字号就有四、五十家,这里是东出山西的冲繁要路与晋东名镇。
光绪版《平定州志·都村》载:“白泉都九村。白泉村,州北三十里。”道光十九年《寨沟凿井碑记》载文:“白泉,为州北巨镇,路通秦晋燕赵,商贾所云集也。”而据国保单位林里关王庙北宋熙宁五年与宣和四年碑记,均载有“白泉”。 光绪版《平定州志·與地山川》与民国版《平定县志·與地图序》均载:“白泉河,自四角山经荫营,凡十八里,至白泉。三泉河自西南来会,稍东北合落姑堰河东流,凡十里至水峪,西注文谷水。”
究竟是河因村名,还是村随河名,今天的我们已无从知晓了。只是那四角山还在,已更名为刘备山;发源于古仇犹国的文谷水还流,也易名为温河;而这条短短的白泉河,也早已干涸,可以肯定的是,至少秦始皇的巡游车队来到白泉驿站的时候,这里肯定还是众河汇入,流水潺潺。秦始皇最后的记忆,大概也只能是这白泉河的流水声,白泉庙里的钟鼓声和白泉驿道夹岸的花香鸟语声吧?
为什么要绕道白泉,而不走固关,柏井,平定城呢?这条路应该还走不通。直到韩信驻兵榆关城、柏井、井陉关,这条向东的通道才全部打通,而榆关城变成平定军,那已经是千年之后的宋朝了,自金代把这里设为平定州治所,才将平定州经黑砂岭的十里长坂坡山路开通。
所以,在汉唐之前,从太原下井陉,尤其是车队,则必须经平潭城、在五渡向北经桃坡、三泉、林里、白泉、连庄、移穰,然后,走沿桃河东行的盘石古道,向南到张家岭一带,踏上东出井陉关之路下井陉,才可到达正定。
这条路是最古老的周道,自周武王灭商在今山西阳泉郊区千亩坪封“帝籍千亩”之后,整个西周时期二百多年的时间,每年春天周天子都要在这里举行“籍田”仪式,后来周宣王“不籍千亩”,晋国和周宣王还在这里打了两次“千亩之战”,前文已有详述,在此不展开,但就在“千亩”地望千亩坪东南不到五公里的地方,就是周、秦、汉、唐时期的大驿站——“白泉之置”。
可以说,白泉的辉煌时期是西周,鼎盛时期在秦汉,宋金以来,随着驿道重心的南移,白泉才逐渐退出驿站行列,但仍然是官道上的大枢纽,在明、清、民国时期,白泉都是下辖九村的白泉都,如今白泉村已分为上白泉和下白泉两个村,共有四、五千人。
即使是现在的白泉村,也是重要的交通要道枢纽,307复线和林白路在这里汇合,沿着白泉村的北边将西去太原与东出娘子关的线路连接起来。沟通南北的207国道与义白路,从白泉村的西边擦肩而过,是阳泉、平定通往盂县、五台的必经之地。更有甚者,纵贯南北的太行山天黎高速公路,竟然就从白泉村的头顶穿过,一桥飞架南北,为古老的村庄平添一抹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