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乌素沙漠治沙人物(沙进人退不咱老陕要人进沙退)
毛乌素沙漠治沙人物(沙进人退不咱老陕要人进沙退)和沙化危害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是中国土地荒漠化有的人却选择了留下,并且改变它图/凤凰网陕西省
沙漠,被称为“不可治愈的地球癌症”
面对黄沙漫卷的不毛之地
面对治沙的艰苦
有的人选择了远离
有的人却选择了留下,并且改变它
图/凤凰网
陕西省
是中国土地荒漠化
和沙化危害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
也是阻止西北风沙东越南进的重要防线
然而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的99%
都集中在位于毛乌素沙漠南缘的陕北榆林
历史上
名城古镇陕北榆林
曾被毛乌素沙漠逼得“三迁”
▲治沙一线榆林市以及毛乌素沙漠位置
可是毛乌素沙漠
(又称鄂尔多斯沙地)
并不是天然沙漠
甚至在5世纪时(魏晋南北朝)
那里
还是一片水草肥美的大草原
但随着
不加节制的开垦
和战争的冲击
人类的活动痕迹破坏着大自然
终于在唐朝时期
毛乌素变成了一块小沙地
然后就像传染性的皮肤病
沙地一点一点扩大
草皮被一点一点无情吞噬
面对沙漠
那时候的人们没有治沙手段
只知道逃走
去寻觅下一个草原
千百年过去
因为不合理的利用开发
沙地一点一点扩大
草皮被一点一点无情吞噬
毛乌素最终变成了一片沙漠
成为了
位于陕西、内蒙古两省区交界
是中国的四大沙地之一
总面积达4.22万平方公里
在新中国成立前近百年
流沙已越过长城南侵50多公里
解放初期
榆林市林木覆盖率只有0.9%
流沙吞没农田牧场120万亩
6个城镇、412个村庄被风沙侵袭压埋
榆林每年因水土流失
输入黄河泥沙高达5.3亿吨
占中上游入黄泥沙量的三分之一
半个世纪前
陕西榆林的人们
一出生
便要忍受沙灾
遮天蔽日的沙尘暴
反过来冲击着房屋和人群
眼里嘴里满是沙子,正常
可是洗澡早就成了奢侈
连饮用水都要省着喝
一旦出门
就要用铁锹
击碎堵住大门的黄沙
摇摇晃晃的小屋
一不留神会被沙暴活埋
山高尽秃头,滩地无树林
黄沙滚滚流,十耕九不收
这是当地人流传的顺口溜
▲治沙英雄殷玉珍的住所
面对茫茫黄沙
逃?
还能往哪逃?
生活在这片土地人民不想逃!
沙进人退?
不!
不,咱老陕要人进沙退!
誓要消灭毛乌素沙漠!
为自己和后代争取生存空间!
治沙!
治沙!
唯有治沙!
可是
几亿年形成的生态系统
被几百年的现代文明破坏
想用几十年把它恢复
谈何容易
面对狂沙
国家出手了!
随着三北防护林工程、
全国性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以及陕西省开展的天然林保护工程
和全面治理荒沙行动重点工程相继启动
治沙成了这片土地上的
人们共同努力的目标
一场只能赢不能输的战争
开始了!
1974年5月14日
为了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
54名平均年龄只有18岁的女民兵
在风沙侵蚀最为严重的
补浪河乡黑风口
搏战风沙
民兵连的姑娘们
住柳笆庵子、吃苦菜,
硬是靠人拉肩扛,
誓要在毛乌素沙漠上织出一片绿色!
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
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
在14任连长的带领下
累计推平沙丘800多座,
营造防沙固沙林带35条,
治理荒沙14400亩,
开辟出2万多亩沙漠绿洲,
使昔日寸草不生、
人迹罕至的荒漠焕发勃勃生机!
(哎,看到这段资料,眼圈一下红了)
如今
除了治沙造林和日常管护外,
民兵连的姑娘们还负责连队展览馆的讲解工作,
向成千上万慕名前来参观见学
的人们讲述着治沙故事,
传播着“治沙精神”。
▲榆林市榆阳区补浪河乡治沙女民兵连的队员们在修剪树枝 刘继远 摄
石光银
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
第一位全国治沙英雄
他从小在沙窝里长大,饱尝风沙之苦
从20岁担任生产队长开始
他便带领群众投身于治沙事业中
1984年初
国家鼓励个人承包治沙
石光银成为榆林个人承包
治沙造林的第一人
为了筹集买树苗的钱
他不顾妻子哭闹阻拦
把自家赖以生存的84只羊
和一头骡子赶上了集贸市场
在“上面太阳晒、下面沙子烤、
饿了啃干馍、渴了喝冷水”
的艰苦条件下
他成立了全国第一个
农民股份治沙公司
一生只做治沙这一件事
走“公司 农户 基地”的路子
把治沙与致富紧密结合起来
30多年前
陕北婆姨牛玉琴
在榆林市靖边县东坑镇金鸡沙村
用她的一双手“向沙漠进军”
让11万亩荒沙披上了绿装
使不毛之地变成了“人造绿洲”
成为全国治沙英雄
记者问她为什么非得治沙
她说:
“没有别的路,必须治沙!
我不治沙,沙子就会把我活埋!”
一代又一代人
在这片土地上植绿大漠
演绎了可歌可泣的治沙壮举
这样的“治沙英雄”还有很多
他们大多数人治沙的初衷很简单
那就是“不叫沙给欺负死”
他们的故事无不震撼人心
也正是他们和国家的共同努力
完成了
这了不起的壮举!
70年
让沙漠变绿洲
4月22日
陕西省林业局公布
榆林沙化土地治理率已达93.24%
这意味着毛乌素沙漠即将从陕西版图“消失”!
大漠驼迹绝,塞上柳色新。
70年来
陕西榆林
以年1.62%的荒漠化逆转速率
不断缩小毛乌素沙漠面积
▲2003年的子州佛殿堂
▲2016年的子州佛殿堂新姿
这里栽种的树木按1米株距排开
可绕地球赤道54圈
林木覆盖率由0.9%提高到34.8%
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进了400多公里
▲陕西榆林市靖边县东坑镇毛团村年逾九旬的郭成旺(左)的孙儿郭建军抱着老人1984年栽下的一棵树,当年的树
“绿水青山”来了
“金山银山”也跟着来了
风沙区大棚种植、沙漠旅游等蓬勃兴起
全市从事沙产业的单位150多家
年产值4.8亿元、从业人员10万余人
▲陕西榆林市靖边县东坑镇新建村绿色包围中的农家小院
“中国的防沙治沙是从榆林走出来的,
榆林成功的防沙治沙经验,
正在引领着中国
乃至世界防沙治沙工作的走向。”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张建龙这样评价道
▲榆林市榆阳区孟家湾镇中营盘水库旁的植被 李羽佳 摄
战天斗地
不向狂沙低头
这就是
咱老陕出了名的“倔”
▲榆林市横山区百川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技术顾问白永雷(左)向参观者展示沙漠中稻田里饲养的螃蟹(新华社)
▲陕西榆林市靖边县红墩界镇长胜村村民在圈舍中喂羊。陕北推行的“封山禁牧,舍饲养羊”政策,有效保护了草
▲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永国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村民们在分挑胡萝卜(新华社)。靖边县利用沙土地的优势
但最后
还得注意的是
如今的“沙漠变绿洲”
作为自然地貌
毛乌素沙地不是真的消失
只是流动沙丘全部得到固定
这些治理成果还属人工干预
尚需加快沙区生态系统的正向演替
实现自我循环发展
不光靠人工治沙
还要运用新技术、新武器解放劳动力
提高治沙效率
从根本上改变沙区生态面貌!
▲穿越毛乌素沙漠的榆靖高速,是中国建成的第一条沙漠高速公路
最后的最后
请允许我们向那些著名的“治沙英雄”
以及还没有来得及认识的“治沙英雄”致敬!
也许你不会与他们产生过多的接触
但这些英雄的努力与坚持
确确实实影响了我们每一个人!
向半个多世纪以来
中国在恢复地球绿色所作出的努力致敬!
为生态奇迹点赞!
向治沙英雄致敬!
▲陕西榆林市靖边县东坑镇新建村绿色包围中的农家小院(新华社)
素材来源:陕西日报、榆林发布、掌中陕西、共青团中央等
编辑:号称嬉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