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辛格如何活的100岁(陆建德谈辛格固执是一种力量)
基辛格如何活的100岁(陆建德谈辛格固执是一种力量)出版时间:2019年5月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辛格作品在中国的翻译、出版今天我要讲一讲人民文学出版社新出的这本《辛格自选集》。《辛格自选集》是辛格自己选的,因为他写的作品很多,长篇,短篇,短篇量也很大,但是这本自选集,是特别了不起的,我要特别强调一下,因为这是在他1981年的时候,他自己从自己的所有的短篇小说里面精选出来的,就是他认为是他最满意的作品。这部作品里面有几篇曾经在改革开放初期就由我国著名的翻译家翻译成中文,介绍给我国读者。
主题:“固执是一种力量”——辛格和他的短篇小说
时间:2019年7月21日19:00-21:00
地点:单向空间·爱琴海店
主讲人:陆建德
辛格作品在中国的翻译、出版
今天我要讲一讲人民文学出版社新出的这本《辛格自选集》。
《辛格自选集》是辛格自己选的,因为他写的作品很多,长篇,短篇,短篇量也很大,但是这本自选集,是特别了不起的,我要特别强调一下,因为这是在他1981年的时候,他自己从自己的所有的短篇小说里面精选出来的,就是他认为是他最满意的作品。这部作品里面有几篇曾经在改革开放初期就由我国著名的翻译家翻译成中文,介绍给我国读者。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5月
定价:89.00元
这次这个版本,我就要特别强调一下,这四十几篇作品里面韩颖女士翻了特别多,她翻了三十几篇,其他还有几位非常有名的老翻译家,他们是只翻一篇的。有几位是我有幸很熟悉的,比如像李文俊先生,就是很熟的;比如冯亦代先生在三联搞活动的时候经常见到,屠珍先生其实她是女士,然后文美惠是社科院英美所的同事,还有杨向荣先生,他翻译了五篇。韩颖女士翻译了三十六篇。所以我觉得,对于这本书的出版,我觉得韩颖女士的贡献是特别大的,是不是请韩颖女士站起来。(韩颖女士起身跟读者致意。)
辛格他是怎么开始到中国来的,就是我刚才说到的关注,其实就是从这儿来的。我前几天在北京潘家园的图书旧货市场买到1977年《世界文学》副刊第一册,大概是在1977年夏天出版的,或者夏天,或者秋天。在1977年出版的那本《世界文学》里边,中国特别重要的几位作家、翻译家,他们都写文章,向《世界文学》表示祝贺,因为它曾经停刊了11年。在这些表示祝贺的作家里面,包括当时中国作协的一些最最权威的作家,比如像刘白羽先生,冯至先生也在那本书上用了很长的篇幅,冯至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现代文学里面的抒情诗人,也是德国文学研究者,长期担任社科院外国文学所所长。冯至先生专门谈在外国文学我们要怎么做到要洋为中用,他写了很长的文章,讲从中国现代文学刚刚兴起的时候,外来的资源对中国本土的文学创作起到了一个极大的推进作用。我们都知道鲁迅先生,他是我们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一直强调,拿来主义。所以他是在日本留学的时候,还是在20世纪头上的时候,他就深刻地意识到,文学对一个国家的精气神这种提升,会起到什么作用。
中国传统的文人一般特别看重诗,写诗。写文章,写小说,写短篇小说,这些人一般是不大有共鸣的,就是不考虑去走仕途,求功名。鲁迅先生他们那批年轻文学爱好者阅读了少量的用文言翻译的外国文学作品,很快地就意识到,他们也应该对这个事业有所贡献。所以鲁迅先生跟他的弟弟当时就翻译了外国的小说,篇幅比较短一些的,叫《域外小说集》,这个对中国来说,现代文学的发生来说,意义是特别重大的。
而且鲁迅先生那个时候也写文章,就是他们专门介绍在英国浪漫主义诗歌里面的一批魔鬼诗派,英文叫the Satanic School。我们在传统里面叫撒旦,或者我们按教育传统就叫摩罗,其实就是魔鬼的意思。他那个《摩罗诗力说》是1907年发表的一篇长的用古文写的文学批评文章,他大量介绍了外国的文学。包括拜伦,拜伦是整个文章里面最最大的主角,其他小国家的,比如像裴多菲。当然鲁迅先生他又特别看重特立独行的,具有反叛思维的哲学家,这个哲学家的名字就叫尼采,是19世纪一个里程碑式的哲学家,他完全颠覆了古典的德国哲学。
所以从20世纪初以来,外国文学在中国产生了极其巨大的影响,也是在我们对域外小说产生兴趣的同时,我们对域外种种社会的理论也产生兴趣,所以我们也翻译介绍了大量的社会科学的著作,当然严复翻译早一些,他在十九世纪最末几年开始翻了。我们有一些重要的想法,包括“适者生存”这样重要的想法,都是从严复翻译《天演论》演变出来的。
胡适先生把自己的名字叫作“适”,其实他就是在想,在一个世界的文明的大格局下,他既希望自己要能够存活,也希望我们中国的文化、文明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所以把自己的名字改成“适”。
马克思主义也是在这么一个翻译浪潮中出现的,所以翻译的浪潮到了三、四十年代未曾间断,尤其是五、六十年代,其实大的出版社,尤其是像人民文学出版社这样的国家领军的出版社,在翻译外国文学方面,他们是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一个平台。所以大量的外国文学的经典,在五、六十年代继续在不断吸引着我们的读者。
有一阵,我们介绍的工作可能有稍微的停顿,但是到了1977年的时候,很多的作家或者是翻译家又开始大规模阅读外国文学,翻译介绍外国文学,所以《世界文学》杂志在1977年的时候,就开始试刊。但是1977年的时候出试刊,我们还是受到一些局限。第一期试刊的《世界文学》,1977年第一期,里面有不少的文学作品,比如有的作品是北朝鲜的,也有一些作品是非洲的,因为我们还是觉得主要要以亚非拉为主,这是1977年第一期。
1977年第二期我们继续出。第一期、第二期里面都有连载一篇苏联的小说,叫《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其实是后来很多中国读者非常熟悉而且喜欢的这个作品。但是那个时候翻译这部作品的时候,我们还是把它当作一个批判的对象推出的。
1978年就完全不一样。1978年,《世界文学》正式复刊。我刚才说到的是试刊,市场上也可以买到,1978年正式复刊。正式复刊的时候,这个时候我觉得当时的——我没有数字——当时的《世界文学》销售一定是非常非常可观的。在那时候1978年第一期推出的时候就有辛格的作品,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辛格,就是他的作品。
《世界文学》 1978年第二期
因为辛格是改革开放以后,对我们的读书界、文学创作界最早产生创作影响的作者之一。我想,我们要去问问当今中国主要的作家,问问他们当初刚开始创作的时候——应该是五六十岁的年龄,或者更大一些——有没有看过他的《傻瓜吉姆佩尔》,答案一定是肯定的。辛格就是在改革开放最初的时候,对中国的创作界冲击极大极大。
197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辛格
1980年,改革开放,我们查具体的日期,从1978年开始,1979年、1980年,那个时候出书的周期不像现在这么快,很快的1980年就出了一本辛格小说集,《辛格短篇小说集》,也是人民文学出版社。这本书已经是一个小古董了,虽然发行量比较大。那本书有二十个左右的故事,它选材是跟这本完全不一样的。因为这本是辛格自己选的材,选的四十几篇短篇小说,这是1981年他选出来的。我刚才说的那本书,是在这本书问世之前一年,198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就出了。所以那里面的作品跟这里面的作品有比较大的差别。如果感兴趣的话,尤其是在座的有年轻人,准备研究辛格的小说的,不妨把那个版本也找出来读一读。
作者:(美)辛格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80年09月
人民文学出版社一直觉得辛格在我国的外国文学翻译界和文学创作界的特殊地位,所以曾经一度在十几年之前推出一个小的版本《傻瓜吉姆佩尔》集子,那个小的版本也是相当不错,但是没有这本精良,这个把他的短篇小说创作的全部的精华一网打尽,而且这个撒网的人是辛格他自己。
《傻瓜吉姆佩尔》
2006年01月 出版
辛格的背景
那么,我再介绍介绍辛格,以及他的一些背景,而且我们要讲辛格的话,尤其要想到,他是一个犹太裔的作家。犹太裔的作家,身世一般都是很复杂的,因为他们中的不少人经历过流血或者流亡,或者逃亡,因为这就牵扯到犹太民族在二战前后一段非常的历史。
辛格出生在波兰的一个犹太村子里面。波兰的历史也是比较特殊,尤其有些波兰的地图、疆界,我们都知道波兰有一阵是历史上不幸的,它的国土被瓜分,有一阵波兰这个国家都已经没有了,都被兼并了,现在波兰这块地方原来居住着很多的犹太人。
犹太人大家知道,他们是从很早开始,在西亚一小块地方,后来到世界各地。犹太人的形象经常在文学作品里面出现的,以往我们可能会从种种错误概念引导下,对某一个特定的民族有一些成见。但是随着世界进一步发展,大家的见解越来越开明,我们就认识到哪怕是莎士比亚的戏剧《威尼斯商人》,里面有一个典型的犹太人,他叫夏洛克,他是放高利贷的。我们原来总是认为他是一个负面角色,但是现在我们再关注各种各样版本的《威尼斯商人》的演出的话,我们就发现莎士比亚要呈现这个人物,用意更复杂。因为我们觉得完全也可能你从这位夏洛克,这位放高利贷的人的视角来看一看他所经历的种种的痛苦。因为他会觉得作为犹太人,生活在一个非犹太人社会里面,可能是受到歧视的,他做的所有很多工作是有局限的,最终就是他只能到银行业放债,然后以此为生。但是以此为生,在基督教的一个社会里面,他的职业本身是受人看不起的,而且与此同时整个犹太的民族本身也是受人看不起的。所以他还有这样一个背景。
这种反犹的倾向,到了19世纪,到了20世纪,会有一些奇妙的发展。当然我们都知道,二战期间很多犹太人经历过一个特有的悲剧性的时间,英文里面叫holocaust,就是大屠杀。大量的犹太人死于集中营。也是在那个阶段,犹太人里面一些领袖人物觉得应该建立一个自己的国家,其实要建立自己的国家,这个时候最早是在1850年代的时候,有一位犹太裔的德国人叫汉斯,他跟马克思他们都熟的,当时他就有一个“国”的观念,觉得以后在世界各地流浪的犹太人应该回到他们祖先的地方去,然后这个地方我们在地图上,原来在《圣经》上是称作Palestine,我们叫起来就叫巴勒斯坦,巴勒斯坦是地名,他们要回到那块地方去。我们原来说的犹太人回到自己的故土,就是这一派的思想,叫作犹太复国主义,叫Zionism。这个Zionism到19世纪中期开始出现,慢慢慢慢地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候,原来巴勒斯坦这块地方是英国托管的,当时有一个特别重要的英国的外交家叫贝尔福,他认为应该建立一个犹太民族的家园,national home,这个就慢慢慢慢不断有天回到巴勒斯坦那块地方去,最终在二战,成立了以色列国,犹太人回到自己的家乡去了。但是,这个背后我觉得大量的事情其实都是牵扯到20世纪世界历史上一些非常重大的事件。
我再回到辛格这个话题。辛格他小时候是在波兰那个地方出生。波兰这块地方原来有个犹太人集中住人的地方,叫ghetto,我们中文要翻译成发音比较近的话,就叫隔都,是他们在自己相对比较固定的居住的地方。这些地方里面都是犹太人,犹太人管非犹太人叫Gentiles,指外邦人,还是有一个区分的,我们有我们的认同,还有一些人跟我们生活习惯、信仰不一样。犹太人,我就觉得有一点特别神奇的是,就是他作为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犹太人,他往往是信犹太教的,生活上遵守着犹太教的一系列的规定,而且这些规定非常细致、具体,然后也有很多的禁忌。这块地方,生活在隔都的人从19世纪开始,欧洲的国家在各方面的情况突飞猛进,现代化的进程在欧洲开始。开始以后呢,会有一些觉得应该各个民族都应该走向现代化,都应该采取走新的生活。而且我们也知道,从19世纪中期开始,在基督教内部也对《圣经》的真实性产生了很多怀疑,大家会专门来关注,Jesus Christ, 耶稣基督究竟是怎么回事。有的人会根据史料写他的传记,这种写法实际上都是倾向于把宗教世俗化,把宗教里面的人当作一个平常的人来写,来看他在现实世界是怎么回事,这些影响到世界上很多很多人的一本书里面,有多少是史实,有多少是传说。所以大家都是在研究,但是慢慢地基督教到了19世纪中后期的时候,原来的神圣性消解了很多,慢慢世俗的人越来越多了,在传统意义上的基督教国家,真的继续还到教堂去的人就很少了,就是大部分人不一定在信奉基督教。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
与此同时,我刚才说了,现代化的进程也正在推进,有工业革命,在学术上也是有大量的打破禁忌的研究,而且这种研究有很多都是振聋发聩的。比如包括像马克思主义就是在19世纪中后期出现、成熟,所以19世纪是世界文学史和世界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篇章。很多犹太人他们内部也出现一些要改革的思路。其实马克思祖上就是犹太人,但是马克思已经世俗化了——他的名字叫卡尔,卡尔是典型的德国人的名字,如果他没有放弃犹太教的话,他一定还是用犹太人的名字。有的时候,我们读外国的传记或者是文学,或者是世界史读得多的话,我们就知道这个名字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文化现象。他就是一个完全的反叛者,他对宗教提出最最锐利的批判,但是他从内部出来的一个人物,所以他对资本金融的运作,有着深刻的洞见。
到了19世纪,现代化的潮流来了,有一些散居在欧洲各地的,尤其是中东欧的这一代犹太人,他们保留着自己古老的生活习惯和信仰。到了20世纪还是这样。所以,犹太文化背后就是有一些确实是让我们自己觉得很感慨的。它实际上有着非常强劲的生命力,尽管这是在我刚才说到的,从19世纪其实甚至更早,从欧洲启蒙运动,18世纪的启蒙运动开始,有不少犹太人觉得应该放弃自己传统的宗教,融入一个新式的文明,这是文明就是现代文明。所以,他们不讲自己的语言了,他们融入当地社会,他们希望做地地道道的人,我人在法国就做法国人,在英国就做英国人,在德国就做德国人。马克思也是有这样的一个特殊的背景。
但是,还有,尤其是在东欧,在乌克兰、波兰,还有很多传统意义上的犹太的社群,它们没有解体,它们继续是顽强地生活着。在中国,其实在开封,我们也有犹太人的。因为犹太人刚才我们说了,很早他们就在世界各地流浪,有一些犹太人就到了我们的开封,现在那里还有相关的博物馆。他们在开封住下来以后,还保持着自己的传统习俗。但是,到了17世纪,就是1600年开始,有的犹太人已经开始融入中国的社会。怎么融入中国的社会呢?因为我们中国社会一直有一个考试制度的,你是在我们制度长大的,你是读书人,你聪明,你就要学习我们的语言文字,熟悉我们的经典,你要走一条考试的路,最终取得在社会上特别的地位。在1600年的时候,在中国南方,有一个非常有名的传教士叫利玛窦,是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在1600年的时候,从中国的南方,那个时候,我们注意一下,这个是明末,因为到了1640年代,满清就进来了。他在1600年这个时候,开始从南方一直到中国的北京,他后来葬在北京党校一块地方,特别有名的。
利玛窦他们到北京来,来了以后,有一些中国读书人对他们很感兴趣,利玛窦在北京接待了一个年轻的读书人,这个读书人是来自河南开封。这个读书人实际上他是犹太人,他说他要到中国京城考试,他说他因为要去参加中国这些考试,他已经被当地的犹太的社群划到圈子里面,把他赶出去了,所以不再用他了。
我可以想象,这个人离开了这个犹太社群以后,实际上最终完全中国化了。我相信慢慢地其他一些年轻人,就是会跟他走差不多的路,学中文,读中国相关的读书人所必须读的这些典籍,然后进入到一个仕途。慢慢慢慢,这个社群过了一两百年就消失了,没有了,同化了。所以我们现在要到开封去,我们还会觉得,以色列,现在的以色列政府对这块是非常重视的,因为他觉得曾经的犹太人在那个地方生活过,尽管消失了。
这是个例子,中国社会实际上是有着一种强大的同化的力量。但是在波兰这种地方,在东欧,那个时候我们看到,很多犹太人还是没有被同化,他们还在用着自己的语言,过着自己的生活,在他们的社群里面最有威望的人是谁呢?是拉比。这个拉比其实既是一个宗教上的人物,是犹太教在世俗社会的一个代表,又是犹太知识的典范。因为他的特殊身份,他又要来管理当地的老百姓的生活。他是各种身份合在身上,他也是法官,他也会来主持仪式,就是他身上,他的社会功能是多种的。这种拉比,他在犹太社区里面有着这种威望的,所以也有很多年轻的犹太孩子,他们也希望自己从小就来读传统的犹太教的经。读经读得好了,犹太民族在世界上我觉得他们的读书,他们对世界的贡献大到绝对不成比例的程度,这个是值得我们深思的,真的是非常值得敬佩的,取得各种成就。这种成就跟他们从小强调要读书、读经典有关。他有一种求知的欲望。当然开始要求知读书并不是说要自己来思考,就是熟悉自己传统犹太经文,这种法典、经文在犹太社会里面具有不可挑战的权威,这些小孩子读的这些经文基本都是这样。而他们还有一个因素,这些经他们在读的时候,有的时候还有一个传统,就是对这些经文的意义进行讨论、辩论,然后阐释这些经典,这个叫Midrash,就是他们很会解释具体的经。这种解释其实也是一个非常艰巨的脑力劳动。小孩子在这个过程里面,有一种非常少的能在其他民族看到的,非常让人敬畏的论述的能力,这也是研究的能力。
所以在这样的社会里面,顶头的拉比,还有很多年轻人也希望成为拉比。但是我们要意识到,一个由拉比所主导的小小的犹太社群,并不是说生活是特别单一的、古板的一个颜色,实际上不是。一方面我们看到,拉比他们不可挑战的权威;另外一方面我们要意识到,在这个犹太社群里面,尤其是辛格笔下,他记忆当中小时候所经历过的波兰这些地方,犹太社群里面,各式各样的人都有。有一些人有宗教信仰的,因为我们做了广告,题目就叫“固执是一种力量”。有的是有宗教信仰,有的人又善于经营,他们这个社群里面的七情六欲跟其他世界地方的人一模一样。但是,在一个特殊的宗教架构下面的凡人过着他们神圣,或者彻底凡俗的生活。这种神圣和凡俗相结合,有时候激发出非常奇特的创造性的火花来。我们要看这里,我们就会看到,他们生活的一个世界里面,人的信仰体系,我刚才说了,大家都有七情六欲,有很多人喜欢贪吃的,喜欢物质享受的,年轻人也会热恋的,然后种种其他社会做的出来的事情他们也会做,但是他是有一种奇特的搭配,世俗性、神圣性、宗教性,所有东西都搭配在一起,所以闪耀出来的火花,会特别耀眼一些。
辛格自己,实际上的出生时间是跟20世纪同时的,他是1904年出生的,去世是在1991年。但是他30年代的时候离开家乡了。奇怪的是,小时候他们那个社群,他们用的语言,其实并不是使用一般犹太人使用的希伯来语,他使用的是Yiddish,Yiddish是一种波兰一带,或者东欧、中欧犹太社区他们特用的语言,Yiddish,中文翻译成意第绪语。他移民到了美国去以后,继续用这个语言创作,这点就好像我们中国也会发现这个,有一些人是离开了中国,但是到了欧洲国家,或者到美国以后,并不用当地的语言进行创作,在文字上,在观察感受这世界的一个媒介、中介。
辛格他到了美国,就是他用Yiddish写作,他活动的圈子还是在美国的犹太人移民中间。他写的作品,我自己觉得,其实从我们这本选本当中也看得出来,大致分为两类:
有一类是讲这个故事的setting,背景场景是在记忆中的小时候所记忆过的中欧、东欧的犹太社群ghetto,另一类是犹太移民到了美国所谓的新生活。到了美国去的这些犹太人的生活,总体来讲,我的感觉这类故事好像不如我刚才说的另一类故事精彩动人,后面的故事也是蛮好的,可是你会觉得很有活力的犹太人,好像是被一种巨大的力量从自己的土壤根基里面拔出来了,飘洋过海,到美国陌生的地方。这个时候就是他的生活,就会看到很多不如意的地方。
辛格实际上自己的生活就是这样,他完全是被连根拔起到了美国,他对到美国去的犹太人的生活他有很多精彩的描写。这样的犹太人并不是个个都是道德的模范,绝对不是这样的,他反而会对生活在很多经历过战争,经历过迁徙,经历过种种不幸,到了美国以后他们有各种各样的活法,在一般人看起来反而是不一定符合我们常人的价值期待。里面有一些人并不是很诚实。因为辛格本人是犹太裔,所以他对犹太人很多就是可能会在城市生活里面可能会碰到的个别犹太人,要讽刺起来也是很锐利的。
但是在20世纪中后期开始,如果是非犹太人来写犹太角色的话,有的时候大家会比较敏感一些。因为毕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犹太民族受到过巨大的伤害,做出了极大的牺牲。关于有人对犹太裔抱有偏见,这个在有的国家叫反犹,这个是个罪,如果有这种言论的话,这个是很严重的。尤其是牵涉他们二战的经历,我们要尊重历史,在这个前提下我们看到他们的不幸。
但是,辛格自己是30年代离开了波兰移民,来到美国。他对二战期间很多犹太人的命运一方面是同情的,但是他也看到了犹太人里面的众生相。我觉得有一点是好的,这点特别好,我们千万不要以为一个民族用一个成见,用所谓固定的模式来看他,凡是犹太人都不好,不是,辛格笔下的犹太人有一些共性,比如他们生活在同一个地方,但是每个人都会带有非常明显的个人特性,而且这种个人特性是完全不可预测的。我们如果说,说到中国人,中国人都是一个什么什么样子,我就觉得,不是这样,中国人里面也是有鲜活的东西,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所以辛格作为犹太人内部人描写这些,会写出一个一个一个一个鲜活的形象,完全拒绝接受对犹太人的这种想象式的模型、定型,他是不惧挑战的。
这种时候我们会看到他看重犹太人的个性,也看重犹太人有一些特殊的品质,比如固执,也看到少数犹太人怎么移民到美国以后,又开始有了自己的营生,但是这个营生里面,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利用了自己民族的一些特殊的经历,他们实际上自己是没有经历过的。所以辛格呈现出来的,我读了之后,我有特别强的一种感受是什么呢?他写的所有的这些故事,有一些是可以为我们的日常生活的经验所印证的,我们可以用常理来理解,这种描写我们是理解的。但是他也有大量的故事超出我们常理的范围,他会描写一些很多奇奇怪怪奇特的场景,这些奇特的场景就是不能用理性来解释。但是,恰恰是这些故事,让我非常入迷。比如他在《已故提琴手》中讲了一个故事,一个好端端的女孩子在说话,他说后来一个奇奇怪怪的人钻到这个女孩子身体里面,发出声音来,这个女孩子发的声音不是自己的声音,而是其他人的声音。还不仅是一个人的声音,还有两个人的声音,声音越来越热闹。我们现在研究文学,有的时候会有一个词,叫多声部,polyphony,我们觉得小说作品里面有好几个人物,他们发出来的声音是不一样的,但是他的小说里面一个人,他的说话,他好像是中国传统故事里面有一些有口技,ventriloquist,一个喉咙里面出来不同的声音,觉得他好像是在告诉你一个火灾的故事,一个什么的故事,声音都是他嗓子里发出来的。这里也有,很多人都钻到女孩子的肚子里面去,又吵又闹,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
这个故事里面有一些在我们看起来是带有神异现象的。一个人生活在一个特定的信仰体系里面,这种信仰体系实际上是会支配或者影响你对现实世界的观察。他写神异现象的时候,是特别热闹的,就好像我们看京戏一样,看到后来好像是声音特别响亮,人的声音,锣啊,钹啊,一起奏响的话,这里面也会有奇奇怪怪多声部的声音的呈现。
但是这里面还有很多,他很多故事写得很带有人间的温情的。比如有一部小说比如短篇小说,特别有名的,叫《市场街的斯宾诺莎》。斯宾诺莎是一个犹太裔。故事里有一个犹太老先生,要研究自己的犹太教,要读犹太经文,他过的不是世俗的生活。但是后来有一天,他突然爱上了一个长得一点也不漂亮的一位犹太女士,后来两个人居然结婚了,结婚了之后他是幸福无比。原来他觉得自己已经是一个年纪很大的人,但是后来又发现自己好像获取了新的生命一样,像这样的故事,我们会看到是什么呢?就是我刚才讲到的犹太社区的这种神圣性、超越性,突然回到彻底的世俗性,一个把自己献身于学问、科学的犹太知识分子,又回到了他的身体,回到人间的欲望。这种故事看起来特别温馨的。
当然,所有这些故事里面,我觉得曾经对我国产生过最大的影响的,在这里是韩颖女士翻译的,就是《傻瓜吉姆佩尔》。我刚才讲过,改革开放初期的时候,《世界文学》当时新推出的时候也有这个故事,但是现在韩颖女士有新的译本,实际上真的要翻好犹太人用意第绪语写的故事,就是必须要有文化的历史的知识,尤其是非常细小具体的故事,这些知识你掌握透了才会把有些专门名词翻译到位,不然这项翻译工作是无法做的。
这个故事原来是用意第绪语写的,它有一个特别有名的英文翻译,辛格我刚才说了,他1930年到美国去,继续用母语写作,在一个小的范围里面名气很大。在20世纪的文学里面,有很多极其出色的美国作家是犹太裔的,美国20世纪文学里面犹太裔的作家,你要把名字列出来,那是我觉得他们的成就是非常令人惊异的,也是让人敬重的。
其中有一位是非常出色,叫索尔·贝娄,他在改革开放最初期就被介绍给中国读者。索尔·贝娄当时像辛格,介绍他的是什么人?是社科院外文所有一位叫陈焜先生,我觉得他实际上是研究西方现代文学特别出色的,就是有点可惜,他后来到美国去,他对我们改革开放初期,我们研究欧美文学,尤其是现代派文学,他是出过很大的力,他是个非常重要的中介。像索尔·贝娄、辛格这些,陈焜先生写的著作里面、文章里面都介绍过。
索尔·贝娄,197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将辛格作品译成英文
索尔·贝娄是犹太裔的,所以他把辛格的意第绪语写的故事又翻译成英文。翻译成英文,结果受众很广。然后我们现在也知道,中国最近几十年来特别看重诺贝尔奖,辛格就是一个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他之所以能够得到诺贝尔奖评委会的认可,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这些作品不光是在小部分犹太裔中间流传,他还有非常出色的英文的译本,然后这些英文的译本又是由最最优秀的,我刚才说到,像索尔·贝娄这样来翻译的。
所以这样一来,早期翻译出来之后,他很快在美国取得了一个非常独特的地位,再加上他又得到诺贝尔奖。我在想,我说到一些重要的犹太裔作家,他们其实都是用英文创作的,他们在更大程度上,我觉得其实是美国文学传统里面的一支,并不是说他们自己形成一个特有的固定的特征,我觉得不完全是这样的,他们是继承了美国文学,然后又用自己的特殊的经历丰富了美国文学。但是辛格跟他们不一样,辛格英文是懂的,但是他基本上不用英文大幅创作的,就是他在美国生活了很多年,当然英文是很好的,但是他觉得最最让他感到得心应手的写作方式就还是他的意第绪语,对他来说,有的时候他对译文要求特别高。这本选集是英文的选集,然后也有很多是英文的译者,这本书里面都标明了。但是,是经过他自己的审定。
《傻瓜吉姆佩尔》是关于报复与宽恕的故事
我再来说,《傻瓜吉姆佩尔》的故事,就是我们对它进行比较的话,会有什么样的启发?因为傻瓜吉姆佩尔是一个特别无能的人,他稀里糊涂地跟一位女士结婚了,生了好几个孩子,其实没有一个孩子是他的。他开始都是糊里糊涂的,但是后来自己在慢慢心灵成长的过程里面,他经常在社区里面被人当作一个笑话,人家就觉得他是傻瓜。但是这个傻瓜他身上有一种奇怪的力量,他开始觉得这么多人都欺负他,他自己是个面包师,他特别愤恨,他想报复。现在我们说到报复这是个很有趣的话题,最近具体的事情我不说了,复仇、报复。但是这个观念里面在很多人看起来是理所当然,但是《傻瓜吉姆佩尔》的作者辛格认为报复是恶魔的行为,并不是说傻瓜吉姆佩尔受了很多苦难以后,尤其是他的太太后来去世了,在去世的时候告诉他,这个也是很重要的场景。这个场景在我们的故事里可能不大有可能。这个人到了生命的最后阶段,她会回顾自己的人生之后,她发出忏悔的声音,这个在欧美的文学里面是经常见到的。但是忏悔这个主题相对来说,在中国文学是不常见或者没有的,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最最正确的一个生命,而且喜欢把自己放在一个道德上比较有利的地位来看待周边的人事。
辛格就不一样了,辛格让吉姆佩尔受到一种诱惑,这种诱惑是什么呢?就是你们这么多人都看不起我,欺骗我,我怎么样来报复你?他是面包师,他报复的手段就是在面包里面撒了泡尿。其实《红高粱》里面也有这样的场景。《红高粱》里面的场景,我们会觉得撒了泡尿以后,这个酒酿出来更加香了,经过奇妙的化学反应,如果这样,我觉得辛格不会接受这样的处理。他的处理方式是什么?就是吉姆佩尔他烧烤了这些带有尿液的面团做成面包之后,这个时候他的良心发出了他的声音,他并不是说因为人家待你这样,你就要用同样的方式来做。他背后有一个很重要的道德内容,就是我自己觉得如果他这样做,最后就是你施害于我,我再施害于我,最后造成恶性循环,你的孩子杀我,我的孩子再来杀你,这个两边的行为的模式是一样的,支配两边这种复仇行为的价值观念是一致的,没有一种道德上的提升。但是吉姆佩尔有一种道德行为的提升,所以他听到一个声音,觉得他这样做是不对的,最终他把炉膛里的面包都不要了,处理掉了。后来这个人变得跟常人不一样,我们不知道他将继续如何生活下去,他面对着大量的纠结。但是有可能像他这样的人,有一些宗教典籍上说的义人,这些义人,有的时候因为这是社会里面一个remnants,就是这些remnants实际上是残留下来的少数人,但是残留下来的少数人最终能够支撑起一个社会,用一种精神上和伦理上的价值来支撑,remnants这个词特别在宗教上适用,在意第绪语上是这样的,在基督教语里面也是这样表述的。
所以这个故事又给我们这样一个层面,这样层面我自己在想,可以给我们很多的反思。因为我们原来可能会觉得要有仇必报,但是如果一个比较高一点的社会,我不说法制,就是有一个高一点的社会,就是背后特别重要的一个,使义人成为义人的品质社会,这叫宽恕。为什么有些人在临死之前,做出一种忏悔,就是背后请求宽恕的行为。其实是请求宽恕,悔于宽恕,这个是特别重要的原则。
严复曾经在研究中国的社会的时候,曾经说过非常让人深思的话。他说有的社会的群体,比较像散沙,因为这个群体里面,这一家那一家,各种各样的仇恨关系特别多。但是有的社会里面,比较看重宽恕,他说宽恕了之后,这样这个社会不记仇,不记仇之后,最终这个社会最后容易凝结为一个共同体,是有力量的共同体。严复分析了中国传统社会可能具有的毛病的时候,就说我们仇恨比较多。而且形成非常复杂的格局,这家跟那家,那家跟那家,他说这样最终使得我们的社会不能真正地群,我们的群意识不够。晚清时候,当时有一些中国优秀的知识分子比较以后,会看到我们的社会因为原来有一种仇恨的心态,复仇的习惯,说最终事实上对社会有伤害,社会凝不成一个整体,如果有一个整体,就必须是在社会共同的成员里要能够讲究宽恕。
所以傻瓜吉姆佩尔,他是脑子不复杂的善人,但是他这个善人能够宽恕,能够宽恕之后,最后又遏制了自己复仇的冲动。有的社会我觉得有的人其实如果心灵比较阴暗的话,他会有各种各样的办法,怎么要来报复,我觉得我们的社会一定要走过这个环节,不要有这种阴暗的报复心理,要真正走到一个善的社会,以善为主导的社会,大家还是要有更多的同情的理解,包括宽恕。这个《傻瓜吉姆佩尔》就是这样的故事。
这个写的跟我们所想象的真的非常不一样,我们会觉得这个人怎么一点血性都没有呢?我们会不会觉得他是绝对的窝囊废?辛格的笔下不是这样简单,他能够放弃暴力,放弃复仇的冲动,而真正成为一个社会的带有神圣力量的人。
其他
他里面还有大量的故事,就是超出我们简单的善和恶,有的时候我们觉得很多的作品不能是用简单的东西来描写的,他是有意要跳出这些抽象的、大的、繁琐的,把我们代入到一个奇奇怪怪的,不能用抽象的词汇来简单描述的事情,同时在这里面,他又让所有的文字渗透着一种道德,但是这个道德不是抽象的。我觉得这是一个了不起的作者的特点,因为我们如果看这里面的作品,我们还会读出很多大量的新鲜的东西,我们会看到,比如说怎么样是女扮男装,那篇是《叶希瓦的男学生妍特尔》。
我们还看到犹太生活里面有一些人必须去做的一些跟他们的生活相关的事情,比如说在一个社区里面宰杀,它是有专人去做,这里也是蛮有趣的,这个我就在想,他给我们的生活的细节魅力就在这儿。宰杀专门有人去做,但是社群里面已经意识到了,宰杀这个事情实际上对普通人心灵的成长,有的时候会带来负面的冲击的。因为你要去杀的是一个生灵,所以在那个社群里面有人专门做这项工作,不会让普通人去目睹这个血淋淋的场景。对不起,我不是直述的,但是我想有时候孔子说的这个“君子远庖厨”,这个背后有一个复杂的道理,如果我们人人都能活杀鸡、猪、羊,这个实际上其实是对这个社会的一种伤害。大家看惯了血淋淋的场景之后,这种自然生发的怜悯之情就不能发育,最终就会导致对暴力的一种习以为常。这是极大的损失。
我自己想起来,我们从小想杀鸡、杀鸭都是在家里进行的,实际这是不好的,这个其实有专门的机构来做。我们会看到,在以色列社群里面,在隔都,这是由专人来做的,这个专人就是净屠师。有一些事情是他日常要做的,我们看,他怎么样来面对他日常的工作,他在日常工作完成了之后,他自己会觉得他应该过怎么样的生活?他这个角色扮演的时候,他觉得自己有什么样的一种愿望,就是希望能够走出他的道德的困境。所以像这些小小的东西,是我们社会里面没有意识到的,现在还好,我觉得这点特别好,现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使得我们有专业的机构做这个事情,但是我担心,在广大的农村还有很多人自己在处理他家的牲畜,这个实际上应该国家投入很多钱,由机构来做。
因为辛格的小说所说的那个时代,还没有现代化的设施来处理,但是是有专门的人做。当然原来我们也有,有一些屠户做,但是可能就是到了乡村什么的,还是有很多,这个是不好的,也是给卫生、质量控制造成了一个很大的难处。这个作品大家要好好看。我讲的有很多可能是涉及到早期的,后面的比如他到美国之后的情况,有好几篇是他讲的他在美国生活的场景。这种场景,我自己觉得吸引力对我来说稍微小一些。在这些人当中,我的感觉就是对他们很难产生共鸣,有时候就觉得想敬而远之,因为有一些人在离开时间久了以后,他们在新的环境里面,他们有谋生之术,这种谋生之术使得他们有很多道德上的妥协,这种妥协实际上是付出了代价的。但是也有一些人,他们在离开隔都之后很久,在试图保存着对过去的一种回忆,还有一条线,就是把他跟现在的美国,跟以往的犹太裔的故土,在欧洲的故土,联系起来,这种东西一般是有根基的,所以说他会用其他的一种形式来表示,比如他在《思亲小母牛》中讲到,一头小牛在怎么叫,小牛叫怎么引起关注,小牛叫是像辛格背后说明的,它实际上也是在经受着一种痛苦和损失,我们怎么样来看他会有游离于自己的群体之外。这里面我们也能由动物再引申到社群,引申到人类,做种有意义的连接。
我希望大家看看这本集子,以后再看看辛格的其他著作,包括他的一些长篇著作,我觉得它们都是很让人回味的。
讲座现场
主持人:其实陆老师的讲座像是布了很多点,他把辛格怎么引进到中国,以及辛格犹太的背景,以及辛格自己用意第绪语写作,以及辛格小说里的主题复仇或者是宽恕,这些点可以在辛格跟他的短篇之间织就一张网。如果大家带着今天讲座上的内容,再重新读辛格的短篇,相信会有一个不一样的看法。
陆老师替我做了一个工作,介绍了今天到场的特别嘉宾韩颖老师,这本书一共有47篇,其中36篇是韩颖老师翻译的。今天请韩颖老师跟我们分享一下辛格的翻译过程中的一些小故事。
韩颖:首先我要说非常非常开心,我的译本能够得到陆老师的认可。也非常希望能够得到在座的各位还有其他广大读者的认可。刚才陆老师也提到,翻译辛格的小说是需要对犹太文化比较了解,我的确是深有感触。
海香(注:《辛格自选集》的责任编辑)交给我这个任务的时候是2016年,这本书是2019年出版的,但是说真的,我的翻译时间绝对不止这几年,跟辛格一开始结缘也是因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的那一本《傻瓜吉姆佩尔》,不过当时这篇小说并不是我翻译的,那时候我很惭愧,我刚刚开始接触辛格。当时觉得他的小说实在读起来太有意思了,那本集子里我翻译了11篇,在那本书出版以后,后来我考上了北外的博士,读美国小说这个方向。最后在选博士论文题目的时候,我就选了辛格,写的辛格小说中的犹太教神秘主义。在做博士论文期间,我有幸收到哈佛大学的邀请,去那里访学,在2009年的时候在哈佛访学一年。哈佛的犹太教授是非常非常地多,他们的犹太学生也非常非常地多,所以在这一个大学里头有两个犹太人的机构,其中一个机构叫Chabad House,我经常参加他们的活动,大家可能对这个Chabad House不太熟悉,其实在北京也有他们的机构。他们其实就是属于——像辛格他是哈西德派这一支,他父亲和他的弟弟都是哈西德派拉比——Chabad House也是属于哈西德派传统延伸下来的,是属于超级正统派,我基本每个安息日的时候会参加他们的活动,一些重大的节日也会参加他们的活动。
小帽子是一般犹太人都会带的,去会堂参加一些活动,两边留鬓发的是一定是超级正统派。Chabad House他们的拉比倒没有留鬓发,但是也要带着宽沿的黑帽子,整天都是穿着一身黑西服、黑衣服,戴犹太人的祈祷巾,等等,留着络腮胡子,所以是对哈西德传统有非常深入的,而且是切身的这样一个感受。特别是Chabad House里头,它有两位拉比,一个拉比是负责做一些仪式,还有一位拉比叫Yaffe,他是专门负责引导大家学习的,所以他给我的帮助是非常地多,因为我当时在做这个论文,而且他们一听我是研究辛格,都非常愿意来帮忙。
即便后来我离开哈佛以后,这些年一直跟Rabbi Yaffe保持着邮件联系,这本书我一遇到什么困难就会向他求帮助。因为他不仅是英语非常好,他是英语非常好的美国人,希伯来语和意第绪语他都是懂的,他可以帮我去查一些资料,因此给我的帮助是很大。
非常凑巧,2016年春天,海香告诉我翻译这本书。2016年的秋天,我又有机会,得到了牛津大学犹太中心的邀请,去那里访学了四个半月的时间。牛津的犹太中心就是欧洲最牛的了,哈佛的应该是美国最牛的,所以我觉得我还是很幸运的,在牛津的四个半月我的主要任务就是在翻译这本书。查的一些资料都是非常方便的。而且海香告诉我要出这本书,我非常开心,一是因为我很喜欢读辛格的作品;第二,因为我在读我2006年版本里的译文,我自己都感到很惭愧,因为里面真的是错误太多了。所以很高兴能有这个机会把2006年的一些不太好的地方给更正过来,特别是在一些文化方面觉得有一些错漏的地方,能有这个机会改正,我觉得还是很好的。当然了,大家都知道,做翻译工作是普遍的,你不可能对它有绝对的满意,所以当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是很兴奋的,一旦我把这个塑料薄膜一拆开,读自己的译文马上就开始变得战战兢兢,有点不敢读,怕自己读出来,我怎么是这么写的,应该改一下。改了一遍又一遍,但是永远不可能是最终的满意。所以,希望大家读的时候还是能够谅解!
另外还有一点,我想说这本书的翻译,刚才陆老师也提到,辛格是用意第绪语写的,但这本书我是从英文翻译的。我不管是写博士论文还是翻译的时候,大家经常问我的问题,哎呀,你懂意第绪语,我就很惭愧地说,我不懂意第绪语,我只懂英文,然后我就要为自己辩护一下,为什么英文也是可以的。这个是得到了辛格自己的认可的,他是用意第绪语来写作,他不信任译者,刚才陆老师也提到了索尔·贝娄的翻译,他们只合作了那一次,之后他也不用索尔·贝娄翻译,因为他认为索尔·贝娄的译文翻译出来就是索尔·贝娄的作品,所以他之后的作品都是他和译者合作的,从意第绪语翻译成英语,而且翻译的过程中他要进行一些修改,使得更适合英文的读者。英文版出版以后,他自己声明,其他语言的译本必须要以英文版作为蓝本,而不是以意第绪语,他称他的英文版是“second original”,是第二原创,所以我认为我们从英文版来翻译是必须的,是不能用意第绪语的。
那么也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可能大家有读这本书的也会发现,在我的译文里头没有注释的,我在网说其实看到有些读者的评论,就提出为什么没有注释的问题,当时海香跟我做了一个沟通,要不要有注释,我当时经过几番考虑,决定不要注释:首先从我自己的阅读体验来说,我不喜欢读译文的时候读到注释,我认为这个会打断我读小说的感觉,所以我不喜欢;第二,我认为不加注释也是因为辛格在把他从意第绪语翻译成英文的时候,他面对的读者并不是犹太人,他面对的读者是说英语的美国人,他们对犹太文化也没有那么了解,但是他没有加注释,他已经把他做了一些适合英文读者非犹太人阅读这样的一些处理,所以我认为应该尊重辛格的选择,没有注释。现在网络是非常方便的,如果真的你对一些非常专用的词汇有兴趣想查一下也是很方便,就能查到。有些地方我为了读者的考虑,虽然没有注释,也是在行文当中稍微加注了一点解释,这样读起来能够更流畅,也更明白一些。
我大概对这个翻译做一点补充说明。谢谢。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
在二十世纪世界文坛独树一帜
深刻影响当代中国文坛
自选《傻瓜吉姆佩尔》《市场街的斯宾诺莎》
等47篇短篇佳作
《辛格自选集》
《辛格自选集》含47篇短篇小说,由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从出版于1957年到1981年间的近150篇作品中精选而出。作品中,有描绘魔鬼、撒旦、阴魂的超自然故事,比如《泰贝利和魔鬼》《那里是有点什么》;还有如实反映现实生活的故事,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描述波兰犹太人的生活,比如《傻瓜吉姆佩尔》《市场街的斯宾诺莎》《短暂的礼拜五》,另一类描写旅美犹太人的经历,比如《暮年之爱》《思亲小母牛》《康尼岛的一天》。
由韩颖(36篇)、杨向荣(5篇)、冯亦代(1篇)、戴侃(1篇)、方平(1篇)、李文俊(1篇)、屠珍(1篇)、文美惠(1篇)八位译者翻译,由英美文学专家陆建德撰写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