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空腹血糖还需测糖化血红蛋白吗(还要看糖化血红蛋白)
测空腹血糖还需测糖化血红蛋白吗(还要看糖化血红蛋白)几十年过去了,糖化血红蛋白在糖尿病的诊断与治疗当中,逐步占据了不可或缺的地位。2020 版《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及达标策略专家共识》就指出: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当前评价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状况的“金标准”。最早在1958年,第一次有科学家,从血红蛋白当中分离出了被糖化的血红蛋白。1969年,研究人员发现,在糖尿病患者体内,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明显升高。到1976年,才有人正式提出,应该考虑将糖化血红蛋白作为衡量糖尿病治疗效果的标准。而在糖尿病的早期,机体分泌胰岛素的功能尚可,血糖的骤升会刺激胰岛素大量分泌,甚至可以引起低血糖。这时候,在患者体内,血糖水平可以在三到十几mmo/L的较大范围内波动,这就使得随机测量出的血糖值,并不能很全面地反映出血糖在体内升高的平均水平。而糖化血红蛋白这项指标,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被发现的!我们人体的血液中富含红细胞,而红细胞当中的主
在常规的健康体检套餐当中,除了空腹血糖以外,还有一项糖化血红蛋白,也是与血糖有关的,但很多人都不太了解这项检查的意义。
尽管,对于大部分糖尿病的老病号而言,都知道该如何看糖化血红蛋白。但是,不少刚确诊糖尿病的患者,都觉得奇怪:确诊的时候,明明医生看的是血糖水平,怎么治疗以后,医生更看重糖化血红蛋白这个指标呢?
事实上,对于糖尿病的诊断,医生也越来越依赖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了。这篇文章,我们就专门来说一说糖化血红蛋白这个检查指标,带大家了解一下它的重要意义;以及,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应该如何设定糖化血红蛋白的达标值。
什么是糖化血红蛋白?在正常情况下,我们人体的血糖水平由一套完善的机制所调节,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空腹血糖的水平一般处于3.9~6.1mmol/L;而在进食以后,食物被消化、吸收,可以导致血糖明显升高,但在用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也不应该超过7.8mmol/L。然而,当我们机体内的血糖自我调节机制出现问题时,比如,患上2型糖尿病以后,血糖的波动范围就会明显增大,用餐后2小时的血糖,可以超过11.1mmol/L,也就是可以比正常空腹时的血糖,高出一倍多。
而在糖尿病的早期,机体分泌胰岛素的功能尚可,血糖的骤升会刺激胰岛素大量分泌,甚至可以引起低血糖。这时候,在患者体内,血糖水平可以在三到十几mmo/L的较大范围内波动,这就使得随机测量出的血糖值,并不能很全面地反映出血糖在体内升高的平均水平。而糖化血红蛋白这项指标,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被发现的!
我们人体的血液中富含红细胞,而红细胞当中的主要成分就是帮助运输氧分的血红蛋白。血糖是可以直接与血红蛋白进行糖化反应的,这种反应不可逆,会在血红蛋白上留下“印记”,使其变为糖化血红蛋白。血糖的平均水平越高,被糖化的血红蛋白占比就越大,所以,糖化血红蛋白的单位是百分比%。只有当红细胞走完其120天左右的平均“寿命”以后,这种“印记”才会被清除。因此,我们认为,糖化血红蛋白可以反映的是,过去2~3个月左右的血糖平均水平。
糖化血红蛋白,其实并不只有一种,其中HbA1c这种糖化血红蛋白占比约70%,并且结构稳定。因此,我们一般以检测HbA1c的水平为准,正常值范围应该在4%~6%。
糖化血红蛋白的临床价值,越来越重要最早在1958年,第一次有科学家,从血红蛋白当中分离出了被糖化的血红蛋白。1969年,研究人员发现,在糖尿病患者体内,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明显升高。到1976年,才有人正式提出,应该考虑将糖化血红蛋白作为衡量糖尿病治疗效果的标准。
几十年过去了,糖化血红蛋白在糖尿病的诊断与治疗当中,逐步占据了不可或缺的地位。2020 版《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及达标策略专家共识》就指出: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当前评价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状况的“金标准”。
如何理解这句话呢?简言之就是,不论我们通过健康生活方式的干预、口服药物还是注射药物,来治疗糖尿病,到底治疗起效没有,血糖是不是被控制住了,这并不是由随机测量的血糖值来衡量的,而应该由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高低来衡量。只有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低于我们设定的治疗达标值,才能够算是治疗有效!
说到这里,可能有朋友会问了,既然糖化血红蛋白是血糖控制评估的“金标准”,那为什么,我们在诊断糖尿病的时候不用这个指标呢?事实上,将糖化血红蛋白给纳入糖尿病的诊断体系,这件事情已经在最近被明确下来了。
早在2010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就在其诊疗标准当中提出,可以将糖化血红蛋白≥6.5%,设定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之一。只不过,在当时,这一理念并未被全世界范围内的医学专家们一致接受。但是,如今,这一理念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比如,在我国。
不论是202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还是2021版《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当中,都将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纳入了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与美国当初设定的标准一致,当糖化血红蛋白≥6.5%时,就可以诊断为2型糖尿病了。
毫无疑问,不论是在糖尿病的诊断还是治疗当中,糖化血红蛋白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大家必须要弄清楚的检查指标。
在2008年的时候,糖尿病领域的一篇医学论文,提出了如何利用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来倒推平均血糖浓度的计算公式。预估的血糖平均浓度,以毫摩尔/升作为单位,等于1.59乘以糖化血红蛋白百分比数值,再减去2.59。
来源于“维基百科”
以糖化血红蛋白7%为例,预估的血糖平均浓度等于1.59乘以7,再减去2.59,为8.54mmol/L,而这一平均值的95%可信区间在6.8~10.3之间。简言之,当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为7%时,大概率在过去2~3个月的时间里,血糖的平均浓度在6.8~10.3mmol/L这个范围以内,趋近于8.6mmol/L。
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怎样算达标?前面,我们说到了,在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尚未成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之前,它的核心价值是帮助判断,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经过治疗以后,是不是得到控制。因此,糖化血红蛋白的达标值设定,就显得很重要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糖尿病患者,在治疗上的达标值都是一样的。医学上,更多的,是根据不同患者的不同情况,来设定不同的达标值。
2020版《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及达标策略专家共识》中,对不同类型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治疗达标值,给出了不同的推荐。
对于非老年,且不存在心血管疾病病史或心血管疾病极高危风险的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推荐大部分人将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控制在7%以内即可;但对于年轻的、病程较短,且尚未出现糖尿病并发症的早期患者,可以更严格地将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进一步控制到6.5%以内;而对于存在心血管疾病病史,或心血管疾病极高危风险,糖尿病病程较长的这部分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的达标值可以适度放宽至8%以内。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达标值,与中青年患者是有所不同的。在这项医学专家共识当中,对老年的定义为年龄在60周岁以上的人群。
对于总体健康状况良好的老年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建议控制在7.5%以内;对于总体健康状况中度受损的老年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建议控制在8%以内;而对于总体健康状况较差的老年患者,则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9%以内即可。
事实上,从这些描述当中,大家不难发现,影响糖化血红蛋白达标值设定的,主要有以下这些因素:
第一,年龄,患者年龄越小,糖化血红蛋白的达标值应该越严格;
第二,糖尿病的病程,患者病程越短,糖化血红蛋白的达标值应该越严格;
第三,患者预期寿命,预期寿命越长,糖化血红蛋白的达标值应该越严格;
第四,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并发症越少,糖化血红蛋白的达标值应该越严格;
第五,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相关风险越低,糖化血红蛋白的达标值就越严格。
好的,关于糖化血红蛋白这个指标,我们就先说到这里。如果您觉得这些医学小知识对您有所帮助、有所启发,请您关注我,帮忙点赞并且转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