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一趟灵魂的旅行(一场晚到半个世纪的追寻)

一趟灵魂的旅行(一场晚到半个世纪的追寻)是什么支撑着这位初上高原的年轻战士如此不畏艰险,甘于用生命去书写忠诚?胡有亮在之后的寻访中,遇到了曾与李运金一同报名、体检、参军,又分到同一支部队、同一片高原的钟法球,他曾任空军驻疆某部“昆仑山上好四站”第5任站长。钟法球的回忆,似乎给出了答案。50多年前,该旅的前身空军康西瓦独立雷达营,驻扎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喀喇昆仑山上,担负祖国西部空防雷达战备值勤任务,结束了“新藏西线”边境有空无防的历史。来自广东宝安的李运金,1968年2月入伍来到扩编后的原空军雷达兵第四十一团,因表现突出、业务过硬,1968年9月下旬被选派到最艰苦的空喀山口雷达站担任操纵员。在海拔5333米的空喀山口雷达站,李运金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战友们提醒他注意休息、减少活动,可他仍要跟随战友们去执勤。一路奔波劳累,李运金患上感冒,引发了肺水肿。在高海拔的生命禁区,这就是死神在“敲门”。9月29日晚,尽管连夜被紧急护送下

白天参加了与寻访到的老雷达兵的交流会后,西部战区空军雷达某旅政治工作部主任胡有亮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几乎每一名退役老兵在回忆起自己曾经的军旅生涯时,都会提到烈士李云金。那时逢年过节,他们会到李云金的墓前陪他说说话,连队谁评上先进、谁立功受奖,都会去告诉他……这个名字反复在胡有亮的脑海中浮现,把他心里潜藏的那个遗憾愈加放大。

“李云金”这个名字,胡有亮并不陌生。这是一个在该旅几代雷达兵中口口相传的名字,也刻在了叶城烈士陵园的一座大理石墓碑上。每逢叶城雷达站来了新战友,都会被带到李云金的墓前“报个到”:“云金,站里又来新同志了!能吃苦、很踏实,像咱喀喇昆仑的兵!”

然而,“李云金”对如今的该旅官兵来说又是陌生的。半个世纪过去了,除了知道李云金是部队组建之初牺牲的烈士,他的事迹留存下来已近寥寥。李云金究竟是一名怎样的战士?牺牲时发生了什么?他的家人现在如何……由于年代久远,这些情况部队如今都一无所知。

因此,追寻李云金,被胡有亮视为这次“走进历史之旅”寻访老兵活动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一定要把李云金的情况了解清楚。”

今年5月初,为了进一步挖掘部队优良传统,空军驻疆某基地结合“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主题教育,开展了“走进历史之旅”寻访退役老兵的活动,追寻部队半个多世纪以来发展建设中的光辉岁月和历史传承,收集资料丰富旅史馆建设,完善部队的红色精神谱系。胡有亮是其中一个寻访组的负责人。

在甘肃兰州,第一批驻守在风雪昆仑的康西瓦老雷达兵代表齐聚一堂。直到这时,胡有亮才发现,他们对“李云金”的追寻是多么有必要。

一开始,这位烈士的老战友们就指出,李云金的名字应该写作“李运金”。而亲眼目睹了李运金牺牲的马建明,更是哽咽着回忆起那段往事。

50多年前,该旅的前身空军康西瓦独立雷达营,驻扎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喀喇昆仑山上,担负祖国西部空防雷达战备值勤任务,结束了“新藏西线”边境有空无防的历史。来自广东宝安的李运金,1968年2月入伍来到扩编后的原空军雷达兵第四十一团,因表现突出、业务过硬,1968年9月下旬被选派到最艰苦的空喀山口雷达站担任操纵员。在海拔5333米的空喀山口雷达站,李运金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战友们提醒他注意休息、减少活动,可他仍要跟随战友们去执勤。一路奔波劳累,李运金患上感冒,引发了肺水肿。在高海拔的生命禁区,这就是死神在“敲门”。9月29日晚,尽管连夜被紧急护送下山抢救,但这名年仅20岁的战士,还是在送往医院的途中停止了呼吸……

是什么支撑着这位初上高原的年轻战士如此不畏艰险,甘于用生命去书写忠诚?胡有亮在之后的寻访中,遇到了曾与李运金一同报名、体检、参军,又分到同一支部队、同一片高原的钟法球,他曾任空军驻疆某部“昆仑山上好四站”第5任站长。钟法球的回忆,似乎给出了答案。

50年前,钟法球和李运金及另外118名风华正茂的南粤青年携手入疆。他们眼中的喀喇昆仑山,不仅环境恶劣,更写满了艰辛的奋斗史、生死与共的战友情以及军人甘洒热血、牺牲奉献的精神。原空军雷达兵第四十一团四站驻地天文点,海拔5390米,生活、工作环境艰苦,官兵极易得高山病。在四站工作的3位来自深圳的战士,廖桂荣和黄亚稳复员后分别在上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英年早逝,曾伟祥也患上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风湿关节病和胃病,留下了终生的高原“印记”。

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域普遍不适合人类居住,海拔4500米以上更是人类生活禁区。可是,这些勇士的坚强意志从何而来?

“为了保卫祖国!”钟法球的回答依然保留着当年的坚决。那时,边境作战的硝烟尚未远去,厉兵秣马、为国献身的热血激励着来自全国各地奔赴高原的每一名年轻的雷达兵。他们驻守在生命禁区,守望万里空疆,成为高原不灭的航灯和明亮的眼睛。

50年的岁月抚平了老兵们戍守边疆的澎湃激情,但钟法球与还有联系的战友们始终留有一个心结:李运金的家人还好吗?他们犹记得,当时李运金的母亲知道噩耗后,曾几次悲痛地晕厥在地,送到医院才抢救过来,之后再也不愿听到儿子的名字。

“李运金的老母亲还在世。”胡有亮告诉钟法球,他从马建明处得知,远在深圳的李运金战友林立与他的家人还保持着联系。而看望李运金的母亲,也成为胡有亮此次寻访中临时增加的一个行程。

抵达深圳后,胡有亮与几位李运金的老战友急切地想去看望李运金的母亲。“老太太已经101岁了,身体不好住在医院。”李运金的弟弟李运平告诉他们,老母亲心里始终记挂着哥哥,每逢看到新兵入伍,老人都会不自觉地说:“当年运金参军时就是这么大。”随后便是一阵沉默。十几年前,李运平打算把儿子送去参军,老人一开始泣不成声,但思前想后还是同意了。

为了不让老人触景生情,胡有亮与大家商量,以“地方民政部门”的身份到医院探望。看到“民政部门人员”时,卧在病床上的老母亲好像知道了什么,激动地握住了他们的手。但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没有勇气去触碰那个老人家不愿接受的事实。

离开医院时,胡有亮拿出一张照片,让李运平倍感惊讶。这张旧照片被时光磨得泛白,李运金年轻俊朗的面庞,永远留在了黑白影像中。

这是李运金的老战友从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那里得到的,是李运金留下的唯一一张单人照。50年前,那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也该是风华正茂的俏佳人。也许,年仅20岁的李运金牺牲时,正怀揣着一个寻找爱情的梦,暗暗思念着心中的女孩。当他顶着病痛毅然踏上执勤的路途时,他的脑中也许闪过母亲翘首企盼的身影,闪过女孩笑靥如花的面容……

告别老人,踏上归程,寻访组成员胡有亮、胡海杰和徐元生思绪万千。这次追寻,不仅仅是对烈士李运金英雄人生的补记,也是对烈士家人长久思念的告慰,更是对老一辈高原雷达兵理想信念和精神意志的探寻。追寻,才能更深刻地铭记;追寻,是为了更好地传承。他们相信,李运金和老一辈高原雷达兵不畏艰险、甘于奉献的人生选择,将为官兵们搭建起追寻选择与信仰、感悟奋斗与牺牲的桥梁,激励他们去思考责任,勇于担当。

一趟灵魂的旅行(一场晚到半个世纪的追寻)(1)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