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介绍一下诗经的基本知识(一起学习诗经吧)

介绍一下诗经的基本知识(一起学习诗经吧)诗中以婚礼为象征,说礼仪不完备的情况下行礼成婚,将面临着被侵凌的危险,未来的人生难以得到保障。岂止是成婚会如此,任何事都是如此。学习本诗会联想上篇《甘棠》,《行露》乃召公断狱之事。诗之其深意在于教化之意,在维护其封建伦理教科书的同时,把重外在的道德规范转向重内在的情操的陶冶。商末周初,新兴的周礼刚刚取代殷商的旧俗。“衰乱之俗微,贞信之教兴。”这一拒婚事件成了著名的公共事件,官司打到了最高首长——召公那里,留下了著名的召公“甘棠听讼”典故。我们不知道召公的判词与判决结果。但我们可以从这首诗的流传可以看出,召公当然是判女子胜出了。 【注释】1.厌(qì)浥(yì):湿淋淋的,露水潮湿貌。厌:“湆(qì)”的假借字,幽湿。 行(háng):道路。2.岂不:难道不想。夙夜:这里指早夜,即天还未明时,含有早起的意思,夙和早同义。

继续学习《诗经》第17天。

《行露》》是《诗经》《国风》第二节中《召南》的第6篇,是一首女子拒绝与男子成婚的诗。

【题解及原文】

一个强横的男子硬要聘娶一个已有夫家的女子,并且以打官司作为压迫女方的手段。女子的家长并不屈服,这诗就是他给对方的答复。诗的大意说:你像麻雀和耗子似的害了我,教我吃官司,但是谁不知道我的女孩儿已经许了人家?你要娶她,你可没有充足的法律根据。我拚着坐牢也不依从你。

介绍一下诗经的基本知识(一起学习诗经吧)(1)

【注释】

1.厌(qì)浥(yì):湿淋淋的,露水潮湿貌。厌:“湆(qì)”的假借字,幽湿。 行(háng):道路。2.岂不:难道不想。夙夜:这里指早夜,即天还未明时,含有早起的意思,夙和早同义。

学习本诗会联想上篇《甘棠》,《行露》乃召公断狱之事。诗之其深意在于教化之意,在维护其封建伦理教科书的同时,把重外在的道德规范转向重内在的情操的陶冶。商末周初,新兴的周礼刚刚取代殷商的旧俗。“衰乱之俗微,贞信之教兴。”这一拒婚事件成了著名的公共事件,官司打到了最高首长——召公那里,留下了著名的召公“甘棠听讼”典故。我们不知道召公的判词与判决结果。但我们可以从这首诗的流传可以看出,召公当然是判女子胜出了。

诗中以婚礼为象征,说礼仪不完备的情况下行礼成婚,将面临着被侵凌的危险,未来的人生难以得到保障。岂止是成婚会如此,任何事都是如此。

如果人们尚且不知礼,那么,所作所为都难以符合道义,必将给未来造成很多隐患,不得不慎重对待。要改变现状,首先需要行教化,其次需要仁人志士以礼自节。

介绍一下诗经的基本知识(一起学习诗经吧)(2)

“彊”字从“弓”,表示武力,是霸道的体现;“強”字从“弘”、从“虫”,表示能屈能伸而不失去本性,后来发生讹变而成了“强”,这个意思就失去了。

一个人能从“彊”到“強”,意味着从霸道向王道的转变,意味着从无道德礼义(夷狄)向有道德礼义(华夏)的转变。 “暴”是什么意思?孟子说:“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也就是说,一个人故意不讲礼义,肆意妄为,这也就是“夷狄”的表现。

“彊暴之男”,指的就是凭借自身的强大,使用武力方式,故意违背礼义,而肆意妄为的男人。有这样的男人,当然意味着缺乏道德礼义,意味着殷商末年被败坏的风俗还存在着,这是召公要通过教化而改变的。

“不能侵陵贞女”,首先意味着女子能守“贞”。什么“贞”?有“正”和“固”两方面的意思。“正”以“诚”为前提,《大学》中说:“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意诚而后心正”。“固”也就是要无论遇到任何情况,都能坚守住诚意和正心。

在《易经》之中,“元亨利贞”的“贞”字,对应“春夏秋冬”的“冬季”。

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女子能够在遇到“彊暴之男”的时候,能够坚贞不屈,绝不放弃礼义,这是召伯教化之功,是移风易俗的基础。

孔子说:“必也无讼乎!”也就是说要防患于未然,防微杜渐。




介绍一下诗经的基本知识(一起学习诗经吧)(3)

三千年前的《诗经》里长满了各式各样的植物,开满了千姿百态的奇花。

“行露”,指的是道路上的露水,露水把道路的路面打湿了。当然,露水只是在清早和晚上出现,太阳一出来,露水就会被晒干。

这里所指的露水,是什么季节的露水呢?是夏历的仲春二月。

介绍一下诗经的基本知识(一起学习诗经吧)(4)

介绍一下诗经的基本知识(一起学习诗经吧)(5)

三伏天,酷热!注意防晒防暑。

一起学习《诗经》吧!

PS:本文配图和音频MP3来自网路,感谢原创!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