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的10幅画(西洋画家笔下的乾隆肖像)
乾隆皇帝的10幅画(西洋画家笔下的乾隆肖像)不过,到了1793年,英国命马戛尔尼,率庞大使团来华,并在热河行宫觐见乾隆。当时,一名年轻英国画家威廉‧亚历山大(William Alexander)作为使团的随团画家助手而来,他除了绘画了大量反映当时中国世态风情的画作之外,他的著作《中国衣冠风俗图解》中,也有描绘乾隆皇帝。我们可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看另一位画家笔下的乾隆真貌。亚历山大跟随的马戛尔尼使团,以英王乔治三世为乾隆祝寿为名访华,时值乾隆朝末年,国势鼎盛。不过,在盛世的外表下,潜伏着种种危机。作为使团随团成员,亚历山大也到访了天津、北京、承德、杭州、广州和澳门等地,创作了大量的速写和水彩画,他的画让世界更了解当时的中国。乾隆的容貌分别在郎世宁及亚历山大的绘画中留世,他可能是在摄影技术未出现下,画像最为接近真实的中国皇帝。
多得摄影的发明,效果几乎如同眼睛所见,故能够确切地捕捉各地人和事的真貌。尤其在智能手机普及的今日,几乎人人手上有一机,很轻易地为自己和身边人与风景留影。但在第一张照片于1826年(另说是1827年)由法国人尼埃普斯(Joseph Nicéphore Niépce ) 完成拍摄之前,人物肖像均以绘画的形式流传,逼真度靠的是绘画师的个人技巧,成像也会因绘画师风格而各异。
所以,流传于后世的一些人物肖像,与真实人物的面貌究竟有多大差距?这是一个谜。尤其以「写意」多于「写实」著称的中国画风,加上绘画时,成像也可能受到若干的外来因素干预,往往会影响其真实性。不过,这种情况到了清代康雍乾时期(或称康雍乾盛世),开始有所改变。
1715年(康熙五十四年),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郎世宁(Giuseppe Castiglione)来到中国,并于不久后获康熙帝以艺术家的身份召进宫中,担任宫廷画家。他将西方的写实画风带入,令清初以至中叶的中国宫廷人物与景色,能够较写实地流传。
郎世宁在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以78岁逝世时,他已跨越康、雍、乾三朝,在宫廷服务了整整半个世纪。他被当世形容为「以善写实」闻名,所绘画的帝后肖像,被认为更容易让后世了解他们的容貌。
不过,到了1793年,英国命马戛尔尼,率庞大使团来华,并在热河行宫觐见乾隆。当时,一名年轻英国画家威廉‧亚历山大(William Alexander)作为使团的随团画家助手而来,他除了绘画了大量反映当时中国世态风情的画作之外,他的著作《中国衣冠风俗图解》中,也有描绘乾隆皇帝。我们可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看另一位画家笔下的乾隆真貌。
亚历山大跟随的马戛尔尼使团,以英王乔治三世为乾隆祝寿为名访华,时值乾隆朝末年,国势鼎盛。不过,在盛世的外表下,潜伏着种种危机。作为使团随团成员,亚历山大也到访了天津、北京、承德、杭州、广州和澳门等地,创作了大量的速写和水彩画,他的画让世界更了解当时的中国。
乾隆的容貌分别在郎世宁及亚历山大的绘画中留世,他可能是在摄影技术未出现下,画像最为接近真实的中国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