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有一个脾气硬的爸爸(偶遇一个常把嗯嗯嗯)

有一个脾气硬的爸爸(偶遇一个常把嗯嗯嗯)我任务完成或者他的书选好,我们俩再汇合,汇合后的时间由我来为他讲读绘本,大概可以讲三本,11:30整理物品回家。一休则直奔绘本区,这是我俩自然而然形成的惯例,他在绘本区看绘本,我在自习区看我的书,壹上周的某个早上,带着一休去图书馆,因为去得早,儿童阅览室里没几个人,自习区有大片空位可供选择,我左挑右选在靠近走道的矮桌子前停下来,抽出木制小椅子,不慌不忙地坐下来,

公众号:豆芽儿很菜

正文: 2137字

预计阅读时间: 6分钟

134/365天日更

有一个脾气硬的爸爸(偶遇一个常把嗯嗯嗯)(1)

上周的某个早上,带着一休去图书馆,因为去得早,儿童阅览室里没几个人,自习区有大片空位可供选择,

我左挑右选在靠近走道的矮桌子前停下来,抽出木制小椅子,不慌不忙地坐下来,

一休则直奔绘本区,这是我俩自然而然形成的惯例,他在绘本区看绘本,我在自习区看我的书,

我任务完成或者他的书选好,我们俩再汇合,汇合后的时间由我来为他讲读绘本,大概可以讲三本,11:30整理物品回家。

坐定之后,我拿出简·尼尔森的《正面管教》开始阅读,边看边把不错的语句摘抄下来。

有一个脾气硬的爸爸(偶遇一个常把嗯嗯嗯)(2)

过了没多久,感觉对面有个书包轻轻地放在我低垂的额头前面,然后是个小女生压低嗓子的声音,“爸爸,我去选书啦。”

接着是个低沉的声音,“嗯”,

余光瞥见一团白色从我身旁的过道一跑而过,她爸爸则在我的斜前方坐下来,除了偶尔翻书的声音,再没别的声音,

很安静,我也就继续忙自己的事情,

直到对面有挪动椅子的轻微响动,小女生压低声音兴奋地说,“爸爸,你看我找到了这本书,我很喜欢。”

仍然是云淡风轻的“嗯”,

接着小女生翻开书,文字像小鸟一只一只不太熟练却又字正腔圆地飞过来,

我这才禁不住抬头打量起她来,

小女生坐在我正对面,左手按压着书脚,右手食指一蹦一跳地指着书上的汉字,

头微微低垂着看向手指的方向,声音便顺着一张一合的嘴唇流淌出来,

以她对文字的熟练程度来看,我断定她最多跟一休同龄,脑中不自觉开始将她与一休做比较,

但当我意识到后,赶紧强行打断,驱散这个念头,因为比较百无一利,

她梳着干净利落的马尾,头顶一串满头星发卡,五官小巧精致,面色红白相间,甚是好看,

身上穿着一条带着暗纹刺绣的白色连衣裙,衬得她格外可爱,

正读着她停顿下来,看向坐在她右手边正低头看书的男人,“爸爸,这个字读什么?”

“想,我想知道”

小女生继续奶声奶气地往下读,“我想知道这个是什么……”

边读边不时询问身旁的爸爸不认识的字怎么读,

后来问得多了,小女生不开心地抱怨起来,“爸爸,你都不看我,每次都要我问……”

没有回应,只听见书合上的声音,

再然后小女生读书的时候只要一停顿,爸爸就立马接上去,小女生读起来顺溜多了,也快多了,

不一会儿手上的书便读完了,小女生高高兴兴地跟爸爸说自己要去找新的绘本,爸爸又是雷打不动的“嗯”,

小女生轻飘飘地走远,我对面又恢复了安静,只是偶尔能听见翻书的声音。

小女生拿来一本,读完,又去拿一本新的,如此反复,她始终轻飘飘地来轻飘飘地去,始终压低嗓子小声读书,

她的爸爸始终坐在她身旁,始终平和稳定、有问必“嗯”,

直到小女生说,“爸爸,我不想读了。”

爸爸“嗯”的一声,便开始把桌上的水杯和书往书包里装。

有一个脾气硬的爸爸(偶遇一个常把嗯嗯嗯)(3)

这段画面之所以能停留在我的脑子里,不只是因为这是一个能独立带娃的爸爸,

更因为这是一种无声却又实实在在的陪伴,这个爸爸有种不过多参与孩子活动的自觉。

而我,恰恰缺少这种自觉。

正巧那天坐在父女俩对面时,读到《正面管教》中的这一段。觉得可以用来总结我和这位爸爸之间的差别。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里,孩子们习惯了别人给他们提供娱乐。电视、电脑和视频游戏是导致这种困境的主要因素。

另一个原因,是很多父母认为他们必须解决自己孩子的每一个问题

在我家,一休特别喜欢跟我玩,

我陪他玩时总是热情洋溢、激情满满,用最大的能量给予他回应,

他最爱和我一起玩积木大作战,一人用积木搭建一个自认为最结实的车子,然后互相撞击,谁的车先被撞碎谁就输,

我每次都能角色代入,把自己的智商变成与一休同龄,甚至连喜悦和气愤也会故意夸张、放大 ,

每一次的撞击我都会先于一休发表评论,“呀,差一点就碎了,真幸运!”“你这车确实结实,你真不愧是搭积木小能手!”

逗得一休每次都扯开了嘴角,笑颜如花。

但是,游戏结束起来却异常艰难,我想要停止,他玩得正酣,我要去忙自己的事,他就一个劲儿地大喊“不不不”,

每次都要以我翻脸发脾气,他耷拉着脑袋窝在角落,才能得以终止。

更糟糕的是,渐渐地,他不会自己玩了,总是期待着我的加入,“妈妈,今天能陪我玩吗?”“妈妈,你的事情干完了吗?”

搞得我压力倍增、浑身不自在,甚至为了逃避,我做起家务也无意识地开始拖延。

其实,最根本的原因是我怕一休无聊,我最初认为他不会自己玩,他一个人玩得比较低级、不尽兴,所以我想要替他解决这个问题,于是我加入

事实是,孩子们是天生的创造家,他们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有能力运用自己的智慧,找到摆脱无聊的各种办法,

比如,偶遇的这个小姑娘,

她知道爸爸一直在,但爸爸是爸爸,她是她,爸爸会陪伴,但不会主导她的活动,所以她的时间需要自己支配、活动要自己安排。

所以她显得干脆又成熟。

这位爸爸的做法看起来被动,其实很赞,类似于“无为而治”,也类似于简尼尔森在书中给出的解决方案,

不要试图替孩子解决问题,而要共情地倾听并认可,并用不表态的“嗯、哦”表示认可。

最终,你的孩子会对自己不能成功地让你解决他的问题而感到非常无聊,以至于他会找一些其他事情去做。

不要认为保护孩子免受生活中的每一个挫折是你的责任。同时,不能以此为借口,证明忽视孩子是合理的。

我想,我应该把自己退回到孩子生活的第二位,第一位永远是他自己,

这是他的生活,应该由他自己主导,我做一个在他身边“嗯嗯、哦哦”的陪伴者,就很好。

总之,

“嗯”“哦”,

看似无意义,

在育儿中有时却充满力量,

一种把主导权让给孩子的力量。



公众号:豆芽儿很菜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