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地名怎么来的(陕西汉中地名及区划演变过程)
汉中地名怎么来的(陕西汉中地名及区划演变过程)东汉时期,地方行政与西汉时期基本相同,依旧采取郡国并行的体制,实行州、郡、县行政,汉中属益州刺史部汉中郡。东汉益州汉中郡战国中后期,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逐渐崛起,并开始对东方诸侯国展开统一兼并战争,在统一的过程中,秦国将郡县制度推广到全国地区。秦代时,汉中属汉中郡,地名南郑。西汉益州汉中郡西汉王朝建立后,基本沿用了秦代的郡县制度,实行郡国并行的体制。西汉中后期又在郡县以上增设州牧(刺史部),州、郡、县三级行政体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中属益州刺史部汉中郡。
汉中简称“汉”,古称南郑、兴元、梁州、天汉,陕西省辖地级市,因汉水而得名,自古就有“天汉”之美称,是两汉三国文化的主要发祥地,素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 的美誉,本文将探讨历史时期汉中地名及区划演变过程。
战国秦国
战国时期,汉中属秦国,是进入巴蜀的重要通道,地名南郑。
秦代汉中郡
战国中后期,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逐渐崛起,并开始对东方诸侯国展开统一兼并战争,在统一的过程中,秦国将郡县制度推广到全国地区。秦代时,汉中属汉中郡,地名南郑。
西汉益州汉中郡
西汉王朝建立后,基本沿用了秦代的郡县制度,实行郡国并行的体制。西汉中后期又在郡县以上增设州牧(刺史部),州、郡、县三级行政体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中属益州刺史部汉中郡。
东汉益州汉中郡
东汉时期,地方行政与西汉时期基本相同,依旧采取郡国并行的体制,实行州、郡、县行政,汉中属益州刺史部汉中郡。
蜀汉益州汉中郡
东汉后期,地方州牧与豪强地主势力不断膨胀,日益威胁着中央集权,黄巾起义之后,东汉王朝名存实亡。三国时期,汉中属蜀汉益州,汉中郡。
西晋梁州汉中郡
三国后期,长期维持同盟关系的吴蜀两国相继走向衰落,三足鼎立的均势逐渐被打破,统一战争的主动权被曹魏掌握。西晋王朝建立后,再次实现了南北统一。西晋时,汉中属梁州汉中郡。
南齐梁州汉中郡
在完成南北统一之后,西晋朝政迅速走向腐败,“八王之乱”后西晋王朝在内耗中走向灭亡。东晋十六国到南北朝时期,内迁的少数民族在黄河流域纷纷建立民族政权,地方行政也相对混乱。南齐时期,汉中属梁州汉中郡。
隋代汉川郡
南北朝后期,南朝在“侯景之乱”之后彻底衰落,丧失了再次统一的机遇,北朝在东西分裂之后,西魏(北周)经过发展由弱转强,掌握了统一战争的主动权。隋朝建立后,再次开创了大一统局面,并且重新实行郡县两级行政,隋代汉中属汉川郡,地名南郑。
唐代山南西道梁州
唐朝建立后,继承了隋代郡县制度,在郡县以上增设道级行政区,实行道、州、县三级行政,并在部分地区设置都督府与节度使,掌管地方军政权力,地方势力再次崛起。唐代时,汉中属山南西道梁州。
北宋利州路兴元府
北宋王朝建立后,地方行政上实行路、州、县三级行政,并且大力削弱地方军政与财政力量,汉中属利州路兴元府。
南宋利州东路兴元府
靖康之变后,北宋政权灭亡,黄河流域被金朝占据,在地方行政上,金代基本上沿用了北宋与辽代的体制,商汉中属利州东路兴元府。
元代陕西兴元路
元朝建立后,因疆域空前广阔,地方行政上在两宋与金代制度的基础上,增设了行中书省,开创了后世行省制度的先河。元代时,商洛属陕西行省兴元路,地名南郑。
明代陕西汉中府
明代初期,统治者一方面继承了前代的行省制度,并对行省边界进行调整,由此产生了众多全新的行省,另一方面为了显示与前朝的不同,改称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明代时,汉中属陕西承宣布政使司,汉中府。
清代陕西汉中府
清代初期,大部分制度都沿用了明朝的体制,对行省边界再次进行调整,基本奠定了后世行省边界的基础。清代时,汉中属陕西行省汉中府。
相关资料来源于《中国历史地图集》与《中国地名沿革对照表》,谈历史地理,说人文教育,欢迎点赞与关注杨帆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