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第十三计之打草惊蛇(三十六计之第十六计欲擒故纵)
三十六计第十三计之打草惊蛇(三十六计之第十六计欲擒故纵)由以上叙述可以看出 欲擒故纵的关键在于“欲速则不达” 这也是兵家用此计策时常常需要注意和提防的要点。三、吹大了再扎。捧杀犹如吹气球 等到气球吹得足够大时再扎破它 才会发出震耳的声响。在爆炸声中 被捧杀的对象则会身败名裂。历史上的许多“笑面虎”对付地位高、权势大的政敌多用此法。诸葛亮七擒七放孟获 目的是使孟获心悦诚服 永无反叛之意 但其前提是局势掌控在自己手中。纵敌也须有节有度 否则放虎归山 也会埋下隐患。项羽在鸿门宴上放走刘邦 后来却被刘邦逼死在乌江边;明建文帝放走燕王朱棣 最后却被朱棣夺去了自己的皇位。这是历史上纵敌不当致使国破家亡的血淋淋的事实,后人不可不察。因此 纵敌不是无原则地放任不管 而是战略上的必要放松 以防狗急跳墙。纵敌的最终目的是擒敌。“纵”是手段,“擒”是目的 手段始终为目的服务。运用此计要铭记以下三点:一、跑累了再抓。对于刚刚逃跑的敌人,不要急于追赶 而要让他们继续逃跑
三十六计之第十六计欲擒故纵
辩证法告诉我们 在一定条件下 矛盾是可钻化、调和的。擒和纵是一对矛盾 在军事上欲擒故纵的策略更是常被用到。这当中 “擒”是目的纵”是手段 正是出于擒获敌人的目的 所以要放纵敌人。我们通常不让被围之敌逃跑 试图全开被围之敌 但是这也意味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金钱 甚至生命的代价 因为敌人被逼得无路可走 时,势必拼死反扑 我们即使取胜 也会损失惨重。
此计的最早表达是在《老子》第三十六章:“将欲歙(xi)之 必固张之;将欲弱之 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 必固与之。”老子这句话 体现出卓越的辩证思想。后世对此多有发挥。《鬼谷子》指出:“去之者纵之 纵之者乘之。”《大平天国•文书》说:“欲擒先纵 欲急姑缓、待其懈而击之,无不胜者。"欲擒故纵,亦写作“欲擒故纵”意思是为了抓住敌人,事先要放纵敌人。这是一种放长线钓大鱼的计谋。
使用欲擒故纵之计 必须要有过人的忍耐力和不惜牺牲的决心 表面上要做得干脆利落 。在尖锐复杂的战争环境,要既能手到擒来 又能顺手放走 有时要冒着纵虎归山的危险 有时还要自食恶果。所以使用此计一定要慎重。在敌人被打败但尚有一定实力时 不要急于进攻 防止敌人垂死挣扎 拼命反扑 给我方造成无谓的损失 这就是兵法上常说的“穷寇莫追”。实际上 也不是完全不追 而是看怎样去追。如果把敌人逼急了 敌人一定会集中全力 备水一战 这时失败的很可能是自己。因此 追击逃敌只需紧随其后 而不要过于逼迫敌人 要逐渐消耗其体力、瓦解其斗志 待其溃散时再进行捕杀 就可以不失一兵一卒而达到消灭敌人的目的。
诸葛亮七擒七放孟获 目的是使孟获心悦诚服 永无反叛之意 但其前提是局势掌控在自己手中。纵敌也须有节有度 否则放虎归山 也会埋下隐患。项羽在鸿门宴上放走刘邦 后来却被刘邦逼死在乌江边;明建文帝放走燕王朱棣 最后却被朱棣夺去了自己的皇位。这是历史上纵敌不当致使国破家亡的血淋淋的事实,后人不可不察。因此 纵敌不是无原则地放任不管 而是战略上的必要放松 以防狗急跳墙。纵敌的最终目的是擒敌。“纵”是手段,“擒”是目的 手段始终为目的服务。运用此计要铭记以下三点:
一、跑累了再抓。对于刚刚逃跑的敌人,不要急于追赶 而要让他们继续逃跑。等到敌人跑得筋疲力尽、毫无反抗能力时 我们再动手去抓,可谓手到擒来。
二、养肥了再杀。养猪是为了吃肉 所以在杀猪之前 要千方百计地把猪养肥。舍不得精饲料 养不出肥膘猪。急于杀猪 则其肉必瘦。养肥了再杀需要忍耐的功夫。对于自己的宿敌和潜在之敌宜采取这一策略。
三、吹大了再扎。捧杀犹如吹气球 等到气球吹得足够大时再扎破它 才会发出震耳的声响。在爆炸声中 被捧杀的对象则会身败名裂。历史上的许多“笑面虎”对付地位高、权势大的政敌多用此法。
由以上叙述可以看出 欲擒故纵的关键在于“欲速则不达” 这也是兵家用此计策时常常需要注意和提防的要点。
各位看友们对此计怎么看,喜欢的欢迎评论区留言点赞关注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