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岩摩崖石刻(万石山深曲径通)
观音岩摩崖石刻(万石山深曲径通)丛兰,文登城关人,弘治三年登进士,官至明朝南京工部尚书,谥赠柱国太子少保。丛兰生在明代中叶,时政治腐败,内忧外患迭起。从政30余年,刚正不阿,勇斗邪恶,以直言善疏、敢斥权奸而闻名。原文登史志办主任初钊兴说,万石山一带还曾是明代南京工部尚书丛兰养马的地方。万石山位于文登区环山街道办事处八里张家村东南1500米。309国道马家庵段附近有一条硬化路面,沿该路南行不远,即可抵达。万石山周围,是一个由环山围成的盆谷,附近群山林立、峻岭环绕。据当地村民介绍和史料记载,万石山东南是庙山,山巅曾有娘娘庙,海拔311米,是文城南部制高点,其西麓有泉水,终年不涸;南有马山,海拔276米;东北有五个顶,海拔221米;西有豹山,海拔211米。单从海拔来看,万石山并不起眼,高不足200米,在众山中只能算一个小个子。不过,这里奇石林立、青松掩映、涧流潺潺,景色极为秀美。
明代磨牙石刻万石山
几百年前,清江都(今扬州)诗人吴肇煌来到位于山东威海啊市文登区南5公里的万石山,心潮澎湃,作《万石山》诗一首:“万石山深曲径通,登临身到白云中。千层松叶晴岚翠,数仞枫林夕照红。秋草晚连孤嶂远,飞泉响落半山空。攀援更上丹峰顶,天海苍茫望不穷。”万石山之美,由此可窥一斑。
如今已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万石山摩崖石刻,则为万石山增添一抹极其浓厚的文化底蕴。相传,该石刻为明代南京工部尚书丛兰后人所凿,以纪念丛兰。
山上奇石青松掩映
万石山位于文登区环山街道办事处八里张家村东南1500米。309国道马家庵段附近有一条硬化路面,沿该路南行不远,即可抵达。
万石山周围,是一个由环山围成的盆谷,附近群山林立、峻岭环绕。据当地村民介绍和史料记载,万石山东南是庙山,山巅曾有娘娘庙,海拔311米,是文城南部制高点,其西麓有泉水,终年不涸;南有马山,海拔276米;东北有五个顶,海拔221米;西有豹山,海拔211米。
单从海拔来看,万石山并不起眼,高不足200米,在众山中只能算一个小个子。不过,这里奇石林立、青松掩映、涧流潺潺,景色极为秀美。
原文登史志办主任初钊兴说,万石山一带还曾是明代南京工部尚书丛兰养马的地方。
丛兰,文登城关人,弘治三年登进士,官至明朝南京工部尚书,谥赠柱国太子少保。丛兰生在明代中叶,时政治腐败,内忧外患迭起。从政30余年,刚正不阿,勇斗邪恶,以直言善疏、敢斥权奸而闻名。
明代,皇家要定期向百姓征马,穷人要集股向大户人家买马交差。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只要在万石山附近的西山口子用木栅栏一挡,一匹马也跑不出来。马群无需戴辔头,可以在广阔的山夼内自由地吃草。
万石山虽不高,却不易攀爬,山极为陡峭,不少是垂直90℃的光滑岩石,且荆棘密布。记者沿着巨石之间的空隙,花费近半小时的时间,才登山顶。
站在万石山巅环顾四周,视野开阔,向北文登城区尽收眼底,向南群山争雄有如万马追逐,峰峦叠翠、怪石突兀。虽然寒冬时节,但山中松树依然翠绿,寒风吹拂下,松涛声声,令人心旷神怡。
保留至今的明朝摩崖石刻
万石山的名气,不仅仅来自它秀美的环境,更令人着迷的是山上保留至今的明代摩崖石刻“万石山”三个红色大字。
摩崖石刻“万石山”位于山腰一处平整的崖壁处,三字竖列,每字长宽约3米,颜体楷书,苍劲有力,因字大位高,远望才能窥其全貌。
万石山
关于“万石山”三字的来源,八里张家村村民丛树斌表示,村里有个有趣的传说,说是在很久以前,万石山周围遇到了从未有过的大雾,遮天蔽日,连续五六天弥漫山谷。就在这持续的大雾中,人们听到南山的石硼上,天天传来叮叮当当的敲击声。究竟是什么声音,谁也不敢去看。几天后,云雾散去,石硼上竟豁然出现了三个大字 “万石山”。
传说毕竟是传说。据清光绪版《文登县志》记载,“万石山在城南十里,下有石屋,明嘉靖间邑人丛磐讲学于此。岩畔有‘万石山’三大字,方广丈余,磐所镌也。”
丛磐为何人,又为何刻的是“万石山”三个字?史料记载,丛磐为丛兰之子。之所以在山上刻“万石山”三个字,初钊兴说,并不是因为此山名万石山,山上多石的原因,那时还没有万石山这个名字。
丛兰曾任南京工部尚书,为正二品大员。按汉制,丞相、太尉、御大夫别称“万石”(担),月俸各350斛谷,后泛指官位高的人为“万石(担)”或“万石(担)君”。 丛兰的后人在山上刻下“万石山”三个字,是为了纪念丛兰,刻字者巧妙地运用了汉字字同而音意不同的特点。
后来,这座山因为该石刻,才有万石山的名字。数百年过去了,沧桑变幻,多少物是人非,万石山三个大字仍屹立在山石之上。
由于万石山摩崖石刻没有署名,题字者到底为何人,至今仍有分歧。初钊兴就表示,他研究发现,万石山摩崖石刻可能不是丛兰之子丛磐所书,而是丛兰的孙子丛淑模写的。丛淑模的书法在当时很有名,至今可见的还有槎山千真洞的题额“千真洞”三个大字。
鸾木阁和仙人洞
仙人洞
据79岁的村民刘田山回忆,在万石山对面,还曾建有一座二层阁楼,名鸾木阁,相传亦为丛氏后人所建。鸾木阁中曾供有佛像,并有和尚住持,可惜的是1947年前后被村民拆毁,阁楼的砖瓦木石被搬回村里,用来建小学。如今,鸾木阁已无遗迹可循。
在万石山摩崖石刻西不远处靠近山根的地方,还有一处高2米,宽3.5米,进深约8米的山洞,当地人称“仙人洞”。该石洞便是《文登县志》所述的“石屋”。
攀至至此,发现该石洞外敞内缩,形如蛤蟆口,可容纳近30人并坐。洞内较清洁,洞口外杂草丛生。
万石山摩崖石刻被列入威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登县志》说,“明嘉靖间邑人丛磐讲学于此”。丛磐,字益安,太子少保,工部尚书讳兰之子。生于成化乙巳年,殁于嘉靖辛亥年。选贡生,曾做过地方官。后隐退。
关于仙人洞是天然形成还是后来所凿,刘田山等村民都表示难以给出准确答案,史书亦无明确记载。
如今,万石山摩崖石刻已被列入威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得到严格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