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好怀念小时候过年的感觉(我小时候是这样)

好怀念小时候过年的感觉(我小时候是这样)大年初一的春节,是寒假的重头戏。小时候,这一天于我来说,还是有点很纠结的——过了这一天,感觉寒假都快要结束了。因为在我的心中,这一天就是整个寒假的“分水岭”,这一天之前的每一天都是越来越有意思,而过了这一天之后寒假的每一天,就感觉不那么安逸了——大人们就要开始准备开工,最重要的是:离开学的日子越来越近了!那时候虽然寒假作业不是很多,可是总是有的啊。爸妈每天都要嘟囔“怎么还不写作业!看你开学交什么!”这话,在年前是不会说的,专等到过了正月初一再每天嘟囔。于是,我们这些小伙伴玩儿的也不感觉那么痛快了,玩一会儿然后就聚到一起写作业。到了除夕这一天,我们叫做“小年”,所有过年需要准备的东西和任务就都完成了,什么也不用干了。我们就一群小伙伴,开始拿着小炮,满街跑放炮。这就是我们这一天的“工作”了。到了晚上,那时候也不是家家户户都有电视,也不像现在熬夜看春晚,一家人都坐在一起聊天,吃着瓜子、花生。我们

#过年#

寒假,曾是我童年小学生活最期待的时光。那时候期末考试完,无论考的好还是不好,都不会影响我对寒假的期待,也不会影响我快乐寒假的心情。童年,真的是没羞没臊、无忧无虑的日子。

在我的童年记忆里,寒假要比暑假舒服多了。暑假里需要去地里劳动,锄谷子苗、去玉米地里除草……这些活儿正是在夏天里最热的时候的农活儿,热的半死,尤其是像我这样不怎么喜欢下地劳动的人来说,每一年的夏天,我觉得才是自己最难过的“年关”。相比暑假,寒假就简直过上了“神仙的日子”,从腊月二十三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天天都像过节,天天都有好吃的,天天都跟一群小伙伴像脱缰的野马一样玩儿的没影——天天挨大人的训依然转身就忘、不亦乐乎。

我们这里的腊月二十三是“打发老灶爷上天”的日子,传说这一天灶君就会统一回天宫“述职”,将自己一年来在每家每户的所见所闻、好事坏事都禀告给玉帝。没到这一天妈妈就会在家里各处供奉的神君烧香,尤其是“老灶爷”更要郑重对待,就是期望老灶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好怀念小时候过年的感觉(我小时候是这样)(1)

腊月二十四,是扫房子的日子。当然有的时候扫房子这件事会提前一些,但是每年春节前家里来一次大扫除,是必然的。每当到这个日子,我们一家人,就会把屋子里所有的东西抬到园子里。爸妈穿上不怕脏的衣服,妈妈投上包一个头巾,然后就开始从屋顶到墙角到地面,打扫的干干净净。而我的乐趣则是,去那些从屋子里抬出来的东西里搜索,发现一些“珍贵的东西”,比如自己好久找不到的玩物、书籍等。运气比较好的话,还能发现遗漏的钢镚(一两分钟钱的硬币),然后趁着爸妈不注意藏在兜里,出去买炮、买糖吃。

好怀念小时候过年的感觉(我小时候是这样)(2)

等到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的时候,妈妈就开始准备过年吃的东西。每年过春节之前,我都很奇怪妈妈为什么要做那么多吃的东西——过了正月都吃不完的豆腐、打糕、馒头、玉米团子,生活慢慢变好的时候就又有了豆馅包、肉包子、素包子等等。妈妈会和邻居的妇女们一起合作来做这些食物,那场面很是红火。我们这些小孩子,大活儿干不了,交接个小物件、跑跑腿是我们的主要工作。最开心的就是这些食物刚出锅的时候,不管大人的呵斥,先用不干不净的手弄上一块塞嘴里,那滋味儿真香。尤其是做豆腐,大人们会在豆腐出锅之前,盛上一碗,放点葱花香油,给孩子们吃,说是吃了这头一碗,补脑子,会让孩子们变得聪明,能考上大学。我们可不管这些,我们就知道这很想很好吃。当这些食物做好以后,再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妈妈们会带上一些食物回娘家,给娘家人送一些,以尽孝道,而且也表示妈妈们在自己的婆家过得很好。

好怀念小时候过年的感觉(我小时候是这样)(3)

好怀念小时候过年的感觉(我小时候是这样)(4)

好怀念小时候过年的感觉(我小时候是这样)(5)

二十八,贴花花。到了这一天,村里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大红灯笼高高挂起,的大门、小门、鸡窝、牛圈、树上、梯子边上都会贴上红红火火的对联、福字、吉祥语等。到了这一天,过年的味道算是最浓的开始了。一般是上午,家里会找一家子毛笔字写得好的叔叔伯伯们写,下午开始张贴。那些大门上的对联,是我们寒假必要搜集的一项作业。这个时候,我们会拿着小本子,走街串巷,将感觉好的对联记录下来。因为那时候的对联都是人手写的,遇到文采较好的写家,对联都是现编的,所以很有新意,也有搜集的价值。不像现在的都是印刷机批量印刷,千篇一律。还有一些非常有趣吉祥条幅,例如在出了门的影背上写着“出门见喜”,进门的影背上写着“进门见喜”,在鸡窝上贴着“鸡肥蛋大”,在牛槽子边贴上“力大无穷”,在大树上贴着“根深叶茂”,在梯子上贴着“步步登高”,在炕上的墙上贴着“身体健康”……所有的一切,都寄托了人们对未来一年美好的愿望。

好怀念小时候过年的感觉(我小时候是这样)(6)

到了除夕这一天,我们叫做“小年”,所有过年需要准备的东西和任务就都完成了,什么也不用干了。我们就一群小伙伴,开始拿着小炮,满街跑放炮。这就是我们这一天的“工作”了。到了晚上,那时候也不是家家户户都有电视,也不像现在熬夜看春晚,一家人都坐在一起聊天,吃着瓜子、花生。我们这些小伙伴,依然是成群结伙在大街上玩耍,一直玩大人喊回家赶紧休息,因为大年初一凌晨四五点中就要起来拜年。

好怀念小时候过年的感觉(我小时候是这样)(7)

大年初一的春节,是寒假的重头戏。小时候,这一天于我来说,还是有点很纠结的——过了这一天,感觉寒假都快要结束了。因为在我的心中,这一天就是整个寒假的“分水岭”,这一天之前的每一天都是越来越有意思,而过了这一天之后寒假的每一天,就感觉不那么安逸了——大人们就要开始准备开工,最重要的是:离开学的日子越来越近了!那时候虽然寒假作业不是很多,可是总是有的啊。爸妈每天都要嘟囔“怎么还不写作业!看你开学交什么!”这话,在年前是不会说的,专等到过了正月初一再每天嘟囔。于是,我们这些小伙伴玩儿的也不感觉那么痛快了,玩一会儿然后就聚到一起写作业。

好怀念小时候过年的感觉(我小时候是这样)(8)

大年初一这一天的早起,我感觉也是一年中“事儿”最多的一天。前一天晚上睡得晚,感觉只打了个盹儿,就被村子里此起彼伏的鞭炮声震醒了,这个时候大概凌晨三四点钟。等我睁开眼的时候,爸爸妈妈已经忙碌起来了,一边忙碌,一边喊着我赶紧起,一个是要赶紧跟着本家的叔伯兄弟一起去村里面的每个本家或者交情比较好的家里拜年,另一个就是迎接来我家拜年的人。要是稍微起晚一些,来我家拜年的人就来了——我们村兴拜早年,越早就越好。要是等到拜年的都到门口了,可是主家还没起床准备好,主家脸上可是很过意不去的,所以每家每户,一家比一家起的早。

就这凌晨三四点,从起床到开门,就有很多的“说数”——小时候,妈妈每年早起都要叮嘱我一遍。比如起床后开屋门前,要先放三个小炮,我妈说这叫“开门炮。”开了大门后,就要拿上一挂一两千响的鞭炮在院子中间拉鞭,“噼里啪啦”震耳欲聋,家家户户鞭炮声此起彼伏,拉完鞭要放三根两响的炮竹,“嘣——嘎”声响彻夜空,放完鞭炮这起床仪式就算结束了。然后我妈就会在家里各处供奉的宗亲、神贴前点香、点蜡烛、摆放供品,然后妈妈就会跪在宗亲位前点燃一些被称为“块儿”的锡纸块,嘴里念念有词:“老少家亲们保佑家里的人一年平平安安,保佑孩子们学习好考上学。”等等。念叨完以后,就去打开大门,然后还要在大门口横上一根棍子,我妈说这是为了绊住“大脚老婆进不了门”,我不明觉厉,这感觉这棍子好像有法力一样,会把所有的晦气挡在大门外。这个大早起,还是有很多禁忌的,比如早起不能乱说话,尤其不能说不吉利的话,我小时候比较爱说,因为这个没少挨我妈的斥责;再比如早起不能开抽屉、厨门等,我也不知道为啥,问了我妈几次,我妈总说:“不让就是不让,老问啥!”后来我也就不问了,长大更不好意思问了,到现在也不知道问什么,不过每年大年初一的早起肯定不干妈妈不让干的事儿。

等这早起的准备工作都准备好以后,家里开始迎接前来拜年的一伙一伙的人,我也跟着爸爸还有本家的叔伯兄弟们出去拜年了。我们这里首先是去家族里的每家每户中,晚辈给长辈拜年。当到了一家,从进门的时候就开始向主家吆喝:“***(对长辈的称呼),准备了什么好糖啊?”或者是“有啥好烟啊”等等,然后主家的长辈们听到吆喝声就迎出院子说:“来吧,好烟好糖好酒啥都准备好了。”然后拜年的一群人,就走到主家上房的供奉宗亲的供桌前,齐刷刷的跪下,向神位磕三个头。如果这家有非常年长的长辈,晚辈还要单独给长辈本人磕个头拜年,当晚辈跪下去的时候,长辈会搀着说:“哎呀,别磕了,越磕越老,来了就行了。”晚辈当然还是一定要磕的,一边磕一边说:“给您拜个年,应当的。”再说写吉祥话。在我们这里最热闹的是小叔子给嫂子拜年,啥打趣的话都能说,双方也不恼,场面甚是欢乐。这样说笑热闹的拜完这一家,然后就有热热闹闹的走向下一家。

拜年的时候,别看大人们欢乐,小孩子们也是很欢乐的。我们小孩子拜年的时候,都每人哪一个塑料布袋,而且我们是不分本家不本家的。一群小孩,挨家挨户拜。刚到一家门口,就大声的扯着嗓子的吆喝“炮儿喂——”然后就走了进去,主家听到了就知道什么意思了。我们走进去,也是先效仿大人一样,先跟在供桌前磕三个头,然后就冲着主家要炮,有的从已经解开的零散的小炮中捏上一撮放我们的袋子里,有的主家比较大方,都已一挂炮一挂炮的给,还有的更大方不但给炮,还要给一块两块压岁钱,这在于我们来说是“不比上交的巨款”。临走的时候,主家还要热情的给我们每个人的袋子抓一大把花生、瓜子、糖果等,还要嘱咐:“要好好学习啊!”然后我们就欢乐的冲向下一家。这一早起,收获是很“客观”的。

我们这里的拜年,大概到早上八点多,给本家族拜年的大部队就结束了。然后家里就开始煮饺子,吃饺子。吃完饺子,孩子们继续呼朋唤友的放炮玩,而大人们则会到跟自己关系好的邻里、好友加走动,或拜年或说话。

过了大年初一,这个欢乐的寒假也就过了一大半了。

从大年初二开始,就开始走亲戚。大年初二,一般是妈妈们带着孩子们回娘家拜年。这是小孩子们最喜欢的了,到了姥姥家,给姥姥、姥爷、舅舅、妗子、姨妈、姨夫们拜年,见了就磕头,重点是磕头之后就会得到一笔可观的压岁钱。

好怀念小时候过年的感觉(我小时候是这样)(9)

基本上,在我的感觉里,走完姥姥家,这年就算过去了,因为之后也就没有什么更加隆重的事情了。过了初五,大人们就开始动工干活了,翻盖房子的翻盖房子、外出的等等,每家每户也基本上就干自己要干的事情了。而我们小孩子,虽然还会玩,但是作业已经感觉成为压在心头的一座大山了,写作业的时间比玩的时间要多了。

寒假的第二个高潮,就是正月十五,也是孩子们寒假“最后的欢乐”了——点面灯、放烟花。每一个正月十五,我妈都会用面团捏好多各种各样的面灯,有小鸡、小狗、小鱼等等,妈妈的手很巧,捏的小动物栩栩如生。捏完面灯,插上灯芯,浇上灯油,点然后,第一件事是“看灯”——妈妈说,小孩子看正月十五点亮的面灯,眼睛就会越来越明亮;看完等,就开始“散灯”——这就是我的工作了。我们会把小狗面灯放在大门口的门墩上,让它看门;会把小鱼面灯放在碗里,然后在放到水缸里,祈祷来年风调雨顺;妈妈还会拿着小鸡面灯,从院子到每间屋子里,一边在每间屋子里放上面灯,一边念念有词:“顿顿顿、顿顿顿(啄的意思),蝎子蚰蜒不上身”——我们农村以前的草梁房子,夏天的时候有时候会从梁上掉下来蝎子,我最怕这东西,还不走运的夜里被掉下来的蝎子蛰过。——妈妈这样念叨,就是要让这小鸡面灯把这些吓人的小虫子吃了,这样夏天就不害怕了。我小时候,也感觉这些小面灯很神奇的,很有用。

好怀念小时候过年的感觉(我小时候是这样)(10)

好怀念小时候过年的感觉(我小时候是这样)(11)

因为过了正月十五,再过一两天,就是开学的日子。愉快的寒假就这样结束了。

童年也结束了,少年也结束了,如今人到中年,没有了儿时的欢乐和年味儿,这童年的寒假生活成为我一生最难忘的幸福回忆。

好怀念小时候过年的感觉(我小时候是这样)(12)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