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王维或许这样想:西方极乐世界,不过如此? 我们来看啊,全诗气韵生动,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画。 清代藏书家黄培芳,在《批唐贤三昧集笺注》中感叹:神境。四十字中无一字可易,昔人所谓四十位贤人。 此言不虚。 作为诗人兼画家的王维,很懂得此中奥秘,因而能用短短四十字,为偌大一座终南山传神写照。 到哪里去安顿这颗“心”呢? 毋庸迟疑,答案只有一个:终南山。 我们来回顾这两位伟大诗人的人生历程,会发现: 孟浩然,将鹿门山看作自己人生的归宿; 同样地,王维,也将终南山视为自己的人生归宿。 山水寄情,亦能疗伤,更能出好诗! 且说这一日,王维游览终南山太乙峰,兴之所至,便写了这首《终南山》。 诗曰: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这首五言律诗,被认为是王维山水诗之“翘楚”。 后世研究专家认为:此诗写景,由远及近,移步换形,有声有色,

唐开元十八年(730)底,王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孤独”:
当年十二月,丞相燕国公张说,在东都洛阳溘然长逝;
而此时,自己的顶头上司张九龄,因为母亲去世“丁忧”期限未满,无法回来复任。
举目四周,赏识自己的几个“大咖”,都不在。也就是说,在朝廷没有了“靠山”,王维觉得“举步维艰”。
想想一年前,孟浩然“被迫”离开长安,临别之际写的《留别王维》,感叹者该轮到王维自己了:“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于是,王维决定辞职......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1)

屈指算来,这是王维,第二次炒朝廷的“鱿鱼”。
至此,王维在集贤院校书郎,这个职位上呢,待了也就一年多一点。
集贤院校书郎,是个虚职,很清闲,俸禄也说得过去,在外人看来,也体面。
王维能够谋得到这个职位,完全仰仗朝廷重臣张说、张久龄的举荐。如今,这两个人,一个“往生”,一个“未归”。

唉,这正印证了那句话:世事无常。
没了“靠山”,即便是在这种“清水衙门”,王维也不愿意“卑躬屈膝”、“曲意奉承”,于是,索性顺应自己的内心,一走了之。

没有史料证明,王维辞职,与“孟浩然惹怒玄宗”有关。但是,以王维性格极度“敏感”,这件事,或多或少会产生“副作用”。
这就是“江湖”,即便在大唐盛世,也是一言难尽。
孟浩然已经走了,回到了他的鹿门山“归隐”;
如今,轮到自己也要走了。

到哪里去安顿这颗“心”呢?
毋庸迟疑,答案只有一个:终南山。
我们来回顾这两位伟大诗人的人生历程,会发现:
孟浩然,将鹿门山看作自己人生的归宿;
同样地,王维,也将终南山视为自己的人生归宿。
山水寄情,亦能疗伤,更能出好诗!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2)

且说这一日,王维游览终南山太乙峰,兴之所至,便写了这首《终南山》。
诗曰: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这首五言律诗,被认为是王维山水诗之“翘楚”。
后世研究专家认为:此诗写景,由远及近,移步换形,有声有色,绘出了终南山景致的千姿万态。

我们来看啊,全诗气韵生动,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画。
清代藏书家黄培芳,在《批唐贤三昧集笺注》中感叹:神境。四十字中无一字可易,昔人所谓四十位贤人。
此言不虚。
作为诗人兼画家的王维,很懂得此中奥秘,因而能用短短四十字,为偌大一座终南山传神写照。

王维或许这样想:西方极乐世界,不过如此?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3)

关于这首诗,唐代以后无数的研究学者,均作了精彩的解读。
诗评“枝繁叶茂”,蔚为壮观。我们索性来撷取几片,细细品鉴:
首联,写终南山的远景,渲染高耸入云、连绵不绝的浑茫气象。气势雄伟。
颔联,由远及近,写登山途中的感受:攀行山间,回望来路,白云青霭苍茫成片,然而身 在其中,却又无影无踪。禅意十足。
颈联,由高而下,写登上山巅的观感,突出终南山的辽阔幽深。阴阳和合。
尾联,勾勒了一幅深山问路图,写出高山大壑带给人心的荒远幽深之意。意味深长。

无需展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4)

有学者研究认为:尾联“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看似与全诗无关,但却是神来之笔。
明代李攀龙、叶羲昂《唐诗直解》认为:王摩诘“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孟浩然“再来迷处所,花下问渔舟”,并可作画。末语流丽。
我们知道啊,唐朝山水田园诗人,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因此,也称“王孟诗派”。
王维此句,一个“隔水”,写出了山高壑深,给人以心荒远幽深之感。

再玩其语意,是否还可以领悟到更多的东西?

一空生万有。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5)

琢磨一下,很有意思:作为游客,王维“欲投人处宿”,而要“隔水问樵夫”。
回头看看,孟浩然,号“孟山人”。此时已经归隐“鹿门山”。
王维游终南山太乙峰,山高路远的,恐怕还要留宿山中,明日再游;而眼前山景,之幽远、之赏心悦目,正契合诗人“避喧好静”之心境。
王维此刻,肯定会想:如果此时此刻,能够有“孟夫子”为伴,该是怎样的惬意。
诗中的“水”,因为一个“隔”字,陡然变成“山高水长”。
敏感的王维心里清楚:“樵夫”砍樵,就必然要入深林、传回响。

于是乎,王维带着思念,寻声辨向,果然,从“隔水”的树林里,欣喜地发现“樵夫”挥斧......
王维既到“中峰”,当然是想“登高望远”。然而,“鹿门山”终究遥不可及。于是,“隔水问樵夫”:

或许这樵夫,便是那“孟山人”呢?
(未完待续)


(文中配图,除署名外,来自网络。若有不妥,请联系作者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