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非遗金钱板来源(涪城区非遗绵州金钱板)

非遗金钱板来源(涪城区非遗绵州金钱板)编辑:蒋小莉

非遗金钱板来源(涪城区非遗绵州金钱板)(1)

绵阳新闻网讯 绵州金钱板作为一门表演艺术,来自于民间创造,也传承于民间,并在民间得到发扬推广。绵州金钱板兴于清初,流行于民国时期。早期(清代)多为乞丐乞讨所用,后演变成一种曲艺表演形式。新中国成立后,得到空前发展,进入书场、茶馆进行表演,上世纪八十年代绵州金钱板这门表演艺术达到了历史高峰潮并传承至今。

绵州金钱板,也称“金签板”“三才板”,是四川金钱板的继承和发展,表演者左手执两块竹板,右手执一块竹板打击伴奏说唱故事。因其中两块竹板上镶嵌有铜钱,流行于绵州而得名。唱腔通俗易懂,句型变化鲜明,字数不限,段末一句略带拖腔;其唱腔是前辈艺人在川剧高腔等曲牌中改编而来。绵州金钱板表演技艺,是涪城历史文化的缩影,更是绵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特有的方式记载了本地风土民情,具有较高的价值。

王浩(艺名王浩天),生于1982年,自幼学艺,擅长川剧变脸、金钱板、竹琴和谐剧。2005年得到绵州金钱板传承人朱长贵老师真传,学习金钱板。期间,经朱长贵老师引荐,邹忠新大师又亲自将绵阳金钱板唱腔、打谱进行详细讲授。学习金钱板后,王浩将唱腔、打谱、金钱板子进行再次革新,使其金钱板音质、唱腔更加合理化,更加接地气,同时,在创作金钱板唱词上,创作了一批符合时代主题、具有劝导意义的作品。目前,王浩成为涪城区“绵州金钱板”非遗项目传承人。

现在,绵州金钱板这门表演艺术,从艺者屈指可数,处于濒临失传的地步。作为传承人,王浩肩负起传承责任,让更多的人了解金钱板,学习金钱板技艺,让绵州金钱板在涪城乃至绵阳生根开花。(绵阳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郑金容 整理)

编辑:蒋小莉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