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巍的长篇作品(作家魏巍的尊师情结)
魏巍的长篇作品(作家魏巍的尊师情结)在1956年10月1日的《教师报》第四版上曾刊登过魏巍写的一篇文章《我的老师》,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最使我难忘的,是我的女教师蔡芸芝先生。她是我二年级、三年级和四年级前一学期的教师。现在回想起来,她那时大约十八九岁。右嘴角边有榆钱大小一块黑痣。在我的记忆里,她是一个温柔和美丽的人……今天想来,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该文1982年收入初中语文第二册时有所删节)王书法拿出了许多魏巍与他们往来的信函。读着这些信函使我激动不已;读着这些信函使我一步步走近了魏巍。"魏巍,就是写《谁是最可爱的人》的老作家,你怎么联系上他的?"我问。"他是我妈的学生,我们联系久啦。"王书法老师回答。"啊?!"我一下云里雾里好半天才清醒头脑,"你是说魏巍是你妈的学生?真的?"
孙侃
作家魏巍
获悉作家魏巍的尊师情结完全是个偶然,并且在这个偶然之中还发生了个意外的故事。
那年春天,我回到故乡——河南偃师市诸葛村探亲。乡中学一位叫王书法的老师喜爱文学,得知我是湖北省作协会员,便拿出几篇作品给我看,并说其中有两篇前几年曾寄给魏巍看过,给提了许多修改意见。
"魏巍,就是写《谁是最可爱的人》的老作家,你怎么联系上他的?"我问。
"他是我妈的学生,我们联系久啦。"王书法老师回答。
"啊?!"我一下云里雾里好半天才清醒头脑,"你是说魏巍是你妈的学生?真的?"
王书法拿出了许多魏巍与他们往来的信函。读着这些信函使我激动不已;读着这些信函使我一步步走近了魏巍。
在1956年10月1日的《教师报》第四版上曾刊登过魏巍写的一篇文章《我的老师》,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最使我难忘的,是我的女教师蔡芸芝先生。她是我二年级、三年级和四年级前一学期的教师。现在回想起来,她那时大约十八九岁。右嘴角边有榆钱大小一块黑痣。在我的记忆里,她是一个温柔和美丽的人……今天想来,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该文1982年收入初中语文第二册时有所删节)
这篇文章被当时河南洛阳地区偃师县高中的校长张正民看到了,张又让学校的语文组长韩友梅看,韩是该县诸葛村人,认得魏巍文章中提到的教师蔡芸芝。蔡芸芝此时是诸葛乡司马街一乡办中学的教师。
作家魏巍与少先队员在一起。
蔡芸芝(1911—1971),少年时代曾在洛阳女子小学附设的一年制师范班毕业,后跟随在铁路上工作的父亲蔡仲荷于1928年迁居郑州。当时由于父亲收入微薄维持不了一家7口人生活,她的继续求学的愿望难以实现,只好谋取职业,以便有积蓄继续读书。这时经人介绍,她到郑州一平民学校任教。在1928年—1930年的3年中,她是魏巍二、三、四年级的老师。以后蔡芸芝考入开封女子师范学校,魏巍也由平民小学转入城西的县立五小读完最后一个学期。打那时起,他们师生就分开了,一别就是30多年杳无音讯。解放初,蔡芸芝随丈夫王天秩回到故乡,当时属洛阳县的诸葛村安顿下来,后受聘为民办教师。
当韩友梅拿着魏巍的文章找蔡芸芝老师询问时,蔡老师仔细回忆了一下,承认了魏巍文中提到的蔡老师正是自己。她激动不已。30年呵,岁月沧桑,星转斗移,没想到当年那个好学而机灵的孩子现今成了名作家、大干部,竟仍然惦记着她这个乡间的民办教师。后来经过多方打听,她得到了魏巍的通讯地址,发去了一个老师对学生的问候与思念。
当魏巍收到蔡芸芝老师的第一封信函时,很有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味道。他在1957年11月8日给蔡老师的第一封回信中是这样写的:"芸芝我师,接到您的来信,高兴得我连读了几遍。我在默默地回想着您的面容,吟味着30年的阔别。是的,我没有忘记您,是在怀念着您,怀念着您充沛的年轻时的热情,您的勤劳而高贵的工作,并且感谢您教给我的知识和对我的许多有益的影响……"这封信共写了6张信笺,倾诉了一个学生对老师的敬爱与怀念之情。
作家魏巍
这里需要提及的是,蔡芸芝老师的丈夫王元秩原籍就是偃师市的诸葛村,他解放前供职洛阳复旦中学,曾担任过教务主任。在1957年的反右扩大化中,由于各种原因,夫妻双双被划为右派分子。尽管如此,但魏巍在给蔡老师的一连串信函中,除了谈自己的工作、思想和家庭之外,就是对老师一如既往的敬重深情,始终以一个学生身份向老师问候和请教。如在一封注明为5月24日的信上说:"我有一个不好的习惯,这就是每到工作告一小段落时才写信,这样就未免积压起来了。这也是工作性质本身造成的,没有办法。不过对别人来说,总不能说是好习惯。""信写迟了,这是应该受到斥责,并且是该打手心的。"
魏巍对老师的热爱与敬重还表现在一些细微末节上,甚至对老师的个人爱好铭记在心。在给蔡芸芝老师的一封信中他曾提到:"您年轻时爱写文章,我早就有这种印象……仿佛记得看到过您在郑州一个报纸上发表过一篇文章,题目是《鹄鸿声里》……"
对蔡芸芝老师工作、家庭的关怀和安慰,对人民教师工作的颂扬,在魏巍给蔡老师的信函内容上占的比重最多。想来在那大讲阶级斗争的年代,蔡芸芝老师随着家庭出身地主的丈夫,头顶上又有顶右派帽子,仍然泰然自若的坚持教学,这与学生魏巍经常在信函中给她以鼓励和安慰不会没有关系吧。魏巍曾在信中表示要回故乡看望蔡老师,但他的愿望还未来得及实现,1971年蔡芸芝老师因病逝世了。之后魏巍在百忙之中仍与蔡老师的儿子王书法保持着友好的联系,并给予许多帮助。
就在本文行将结束时,我这文章的第一个读者,现供职于当阳市供销部门的全国劳模常莲娥,看了本文的前半部突然对我说,她于1961、1962、1963年时曾在诸葛乡司马街中学读书,亲自聆听过蔡芸芝老师的教诲,蔡芸芝也是她的老师。这真是半路上杀出个程咬金来,我们在一起生活30多年,从不曾听她讲过蔡芸芝老师的事——当然我们也没谈论过这方面的话题。常莲娥向我描述蔡芸芝老师的情况是,蔡对学生柔和、慈祥,说话轻言细语,亲切悦耳。尽管她当时头顶一个右派帽子,但学生们仍敬重她。她自己也不顾别人批她走"白专道路",仍对学生的课文教学抓得很紧,教导学生们只有学好知识才能为社会服好务。当时学校里有部分家庭出身地主、富农的学生有时受到些冷遇,蔡老师则尤为关怀他们。
行文至此,我要对魏巍同志说:"魏老,您作为一个作家,48年前您将'最可爱的人'这顶崇高的荣誉送给了我们,使千百万志愿军战士受到莫大鼓舞。可是近半个世纪来,您的人品和文品,不同样是个最可爱的人吗。"
我进一步认识了魏巍。
作者:孙侃
作者简介:
孙侃,1935年8月出生于河南洛阳南郊诸葛乡马村,中共党员。1948年4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1996年离休前为湖北省当阳市政协文史委主任、当阳市作家协会主席。系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发表散文、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200多万字,获各种奖项30多次。编辑《武汉公安报》《长江日报》《当阳日报》、主编《长坂坡》《当阳文学》《当阳文史》等报刊数十年,编著有《当阳文物》《玉泉寺传奇》等书籍10多部,出版《红旗 蓝旗 星条旗》《凝结的记忆》等个人专著10多部。是湖北省政协表彰的"优秀文史工作者",湖北省作协表彰的"作协先进工作者"。
欢迎关注《今日头条》"华凯文萃",更多历史人文"精彩故事"与您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