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除与清除的区别(废除还是废黜)
废除与清除的区别(废除还是废黜)《隋书·高祖纪下》中一句“又不悦诗书,废除学校,唯妇言是用,废黜诸子”,既用到了“废除”,又用到了“废黜”,从二词后面的宾语也能看出二者取消的对象之不同。有关“黜”字最著名的一句话恐怕就是由董仲舒提出、汉武帝时期推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统治政策。《董仲舒传》中记载了董仲舒提议的原话为“推明孔氏,抑黜百家。”在《武帝纪赞》中,记载了汉武帝的做法是“罢黜百家,表章六经”。不管是“抑黜”还是“罢黜”,黜的对象都是“百家”——除儒家以外的各家言论思想的代表者们。除,左挂耳为阜,是地穴上下的脚窝;右边余表房舍。除就是房舍、宫殿的台阶、阶梯。因沿阶而上是个不断废旧就新的过程,故“除”引申为去掉、取下之意,如兴利除弊、病根已除、除尘、开除等。“除”的大多为客观事物。“黜”黜,从黑从出。黑在古代表示墨刑(又称黥刑、黥面),因犯罪而在犯人的脸部刺字或图案,再染上墨,以做标记,使犯人失去尊严,蒙受耻辱,
“废”正体字
废,正体字廢,从广(敞屋)从發。广是敞开的简易房屋,發从本义射出弓箭引申出“放散、散开”之意。广、發组合起来,“废”字本义即为房屋坍塌不能居住。从房屋坍塌又引申泛指一切的倒塌,衰败,损坏。如“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将欲废之,必固兴之”。进一步,又引申为停止、不再使用、弃置、或没有用的失去原有效用的等意,如“废寝忘食”、“半途而废”、“变废为宝”、“废水废物”、“残废”……
再看“废除”和“废黜”。二者都是由“废”字组成的词语,都有取消的意思。但是取消的对象不同 如何区分对象,且看“除”与“黜”的区别。
“除”
除,左挂耳为阜,是地穴上下的脚窝;右边余表房舍。除就是房舍、宫殿的台阶、阶梯。因沿阶而上是个不断废旧就新的过程,故“除”引申为去掉、取下之意,如兴利除弊、病根已除、除尘、开除等。“除”的大多为客观事物。
“黜”
黜,从黑从出。黑在古代表示墨刑(又称黥刑、黥面),因犯罪而在犯人的脸部刺字或图案,再染上墨,以做标记,使犯人失去尊严,蒙受耻辱,区别于常人。出,甲骨文,表示脚从穴居的洞穴门口走出,从而有自内向外、使到外面、驱逐离开等意。“黜”就表示因犯错而斥退罢免之意。因为犯错的一般是人,所以黜的对象通常就是人了。
有关“黜”字最著名的一句话恐怕就是由董仲舒提出、汉武帝时期推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统治政策。《董仲舒传》中记载了董仲舒提议的原话为“推明孔氏,抑黜百家。”在《武帝纪赞》中,记载了汉武帝的做法是“罢黜百家,表章六经”。不管是“抑黜”还是“罢黜”,黜的对象都是“百家”——除儒家以外的各家言论思想的代表者们。
《隋书·高祖纪下》中一句“又不悦诗书,废除学校,唯妇言是用,废黜诸子”,既用到了“废除”,又用到了“废黜”,从二词后面的宾语也能看出二者取消的对象之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