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脂婆姨绥德汉舞台剧完整版(米脂婆姨绥德汉)
米脂婆姨绥德汉舞台剧完整版(米脂婆姨绥德汉)女老板答:羊肉泡馍养人,说突厥人那只保留了点基因吧。面食可能特别养女人。我说:突厥这民族十分强悍,开枝散叶的,后来的畏兀尔就是其支流。你有这基因可能特别养你。羊肉泡馍热气,女子热情。听说生意不错,我打趣道:“羊肉泡馍漂亮,人也漂亮,还怕顾客不登门。你们陕人贾平凹有句名言,陕北草都长不好,但尽长好女人。”女老板笑言:“陕北原先富饶,后来才不行了。草木退化快,但女人退化慢。”我问起米脂婆姨绥德汉的传说。朋友说:“她就是米脂婆姨。”一言拍案惊奇。朋友又说:“你看得出来吗?她是突厥人后裔。”呵,二言拍案称奇。对于米脂婆姨的描述,最好的还是在陕北的民歌中:“一对对毛眼眼撩哥哥,满口口白牙对着哥哥笑。”“长腿腿云彩遮不住天,长头发遮不住毛眼眼。”说的是俊美;“听见哥哥唱着来,热身子扑在了冷窗台。听见哥哥脚步响,一舌头舔烂了两块窗。”写的是清纯;“鸡蛋壳壳点灯半炕炕明,烧酒盅盅舀米也不嫌你穷。”“一碗谷
米脂婆姨绥德汉
陕北民谣云:“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这是赞美陕北人杰地灵的。
我几次来陕西,最先听到这话是说因为中国的四大美人貂蝉是米脂人而致使“米脂的婆姨”这话享誉天下。米脂县位于陕西省北部的榆林市,同绥德接壤。米脂县城建于宋代,据县志记载:“以地有米脂水,沃壤宜粟,米汁析之如脂而故名。”当地的小米用水一洗就能出油脂,至今小米仍是当地的特产之一。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和三国时有着羞花闭月之貌的貂蝉,就是米脂人。由于米脂婆姨远近有名,历来外嫁的多,因而米脂素有“丈人县”(岳丈县)之称。
古有貂蝉用美貌为米脂婆姨传扬美名,古人曾用八个字来描述:沉鱼、落雁、闭月、羞花。“闭月”指的就是貂蝉。但这些都是出自文人之笔,苍白,空洞,无味。
对于米脂婆姨的描述,最好的还是在陕北的民歌中:“一对对毛眼眼撩哥哥,满口口白牙对着哥哥笑。”“长腿腿云彩遮不住天,长头发遮不住毛眼眼。”说的是俊美;“听见哥哥唱着来,热身子扑在了冷窗台。听见哥哥脚步响,一舌头舔烂了两块窗。”写的是清纯;“鸡蛋壳壳点灯半炕炕明,烧酒盅盅舀米也不嫌你穷。”“一碗谷子两碗米,面对面睡觉还想你。”道的是执着;“拉上手手亲口口,咱俩一起屹崂崂里走。”述的是果敢。
“奔月的嫦娥出水的莲,米脂的婆姨赛天仙,端格正正的身材俊格蛋蛋的脸 白格生生的皮肤毛格闪闪的眼,走路好似风摆柳,唱歌就像泉水流。”这是“信天游”,对“米脂婆姨”行云流水般的表达。
2019年冬,我又一次来西安,在陕西朋友陪同下游览回民街,由于气温已达摄氏零下十五度,冷得心绪寂然。朋友带我到一家羊肉泡馍店暖和,他熟悉店老板,喊来一聊。店老板是位年轻女子,人长得很美。
羊肉泡馍热气,女子热情。听说生意不错,我打趣道:“羊肉泡馍漂亮,人也漂亮,还怕顾客不登门。你们陕人贾平凹有句名言,陕北草都长不好,但尽长好女人。”女老板笑言:“陕北原先富饶,后来才不行了。草木退化快,但女人退化慢。”我问起米脂婆姨绥德汉的传说。朋友说:“她就是米脂婆姨。”一言拍案惊奇。朋友又说:“你看得出来吗?她是突厥人后裔。”呵,二言拍案称奇。
女老板答:羊肉泡馍养人,说突厥人那只保留了点基因吧。面食可能特别养女人。我说:突厥这民族十分强悍,开枝散叶的,后来的畏兀尔就是其支流。你有这基因可能特别养你。
一句玩笑开始引出一个问题。为什么米脂的婆姨漂亮,绥德的汉子英俊。米脂、绥德在延安以北,已近榆林。属黄土高原的穷乡僻壤,自古贫瘠,地不灵何以人杰?
陕西朋友屈指算来有三个原因。一是水土好;二是五谷杂粮养人;三是人口流动与关外少数民族通婚。以上经传,余下注疏:第一条是泛泛而论,有凑数之嫌;第二条有实证,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陕北讨饭的人多,但陕北荞面饸饹、黄米馍馍照样养得人壮实丰满,令外人吃惊;第三条有科学依据,是贫穷使陕北人走西口如同回娘家,同样由于贫穷增加了陕北人与突厥人、匈奴人婚配的机缘,异域异族,人种优化。他们骄傲,说貂蝉是米脂人,说吕布是绥德人。
同样在陕西,他们是这样看西安人的:富饶的八百里秦川,肥沃的关中平原,易使人守着老婆孩子热炕头,不离故土,少一分豪气。而人缺少一分豪气,又怎能长得顺畅。真可谓一样的传统不一样的解释。安逸使人退化,野蛮容易生长。
“绥德的汉”为什么和“米脂的婆姨”齐名呢?到绥德去看一看就知道了。绥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是陕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历史上昭君出塞、文姬归汉、汉武巡边都从这里经过。绥德地处陕北腹地,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高大、膘悍、英俊的绥德汉,颇有北方阳刚之气。而且能文能武,多才多艺,他们创造了石狮艺术,把石头变成金,敢于走南闯北,善于发财致富,建家立业。所以,“绥德的汉”与“米脂的婆姨”并驾齐驱,驰名天下。
绥德是信天游的故乡,无数民歌在这里诞生,又跟随着走西口(宁夏一带)、跑三边 (定边、靖边、安边)、下南路(陕北以南一带)赶牲灵人的加工传唱,唱遍了黄土高原的每一道峁峁梁梁。
“哥哥我走西口,小妹妹她实实在在留,手拉着那妹妹的手 送哥送到大门口;紧紧地拉住哥哥的袖,知心的话儿说不够,只怪妹妹我不能跟你一起走,等着哥哥回到家门口。”
传唱了几代人的《走西口》,不知唱得多少离家汉子一步三回头;又唱得多少执手相送的妹子热泪长流。“汪汪的泪水肚里流,岁岁年年我也要等你到白头,生死也要回到家门口”这是全曲高潮的地方,回肠荡气,柔情万千,情真意切。
所有《走西口》歌曲,唯龚琳娜为电视剧《血色浪漫》的配唱,最为感人,声声慢,字字泪,悲悲切切,凄凄惨惨寂寂!尽管过去这么多年,然而每每重听,依旧叫人热泪盈眶,喉头哽咽,不寒而栗心酸楚!至今仍然忘不了龚琳娜那样的咿咿呀呀,一顿一挫,酣畅淋漓,有低回沉郁,有撕心裂肺,恰似杜鹃啼血,一声一声,声声悱恻!那叫一个抽搐,那叫一个拉风,三十六块肌肉,七十二跟神经,块块根根,都不带重复的。啥叫极致?又啥叫绝唱?龚大小姐的那首《走西口》就是!
陕北土地贫瘠,物产不丰。日子苦,情苦心苦,咱唱一曲,吼几声,一唱一吼,清气进,恶气出,好受些了,这么一来,扯着嗓子使劲儿吼的秦腔诞生了,悲苦而又豪迈的信天游兰花花走西口就传唱开去,悠悠万事,天长地久,直到如今!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瓦窑堡的石板清涧的炭。”正是这首流传久远的陕北民谣,将这片黄土坡坡上的人文与特产极简捷地勾勒出来。以民谣的形式夸赞家乡人文、物产特色的全国各地都有,但将男人与女人也作为当地的特产毫无掩饰地道出来的,可能绝无仅有。
清涧的石板,主产于榆林市清涧县。石板质地平滑,纹理清晰,色泽圆润。清涧青色的石板是上苍对这块黄土的眷顾,更给这漫漫黄土浸入了一分钢钢铮骨,滋润了一抹灵气吧!
瓦窑堡的炭,瓦窑堡是一个城镇的名称,它属于陕西省延安市子长县,瓦窑堡的炭含碳量高,经久耐烧,被广大陕北人接受,并把它的美名也编入民谣传诵开来。
以上大概就是“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这四句民谣的大概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