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梨花一半莺描写的是(一半在梨园一半水墨间)
一半梨花一半莺描写的是(一半在梨园一半水墨间)图说:李军临摹颜真卿的《自书告身贴》 新民晚报记者 郭新洋 摄 而真正让李军沉醉于书法世界的,是父亲的好友欧阳中石。提起这位不久前才辞世的书画大家,李军充满深情:“我与欧阳先生相识40余年,情如父子。”因时常跟随其身旁照顾,李军时常目睹先生练字,如何运笔、用墨,受益匪浅。”图说:李军书写《明白》 新民晚报记者 郭新洋 摄读书破万卷,自带书卷气 走入积庆堂,正对着就是李军临摹颜真卿的《自书告身贴》。回忆和书法结缘可以追溯到1982年,当时李军还在山东京剧院,那时候演戏的机会少,仅20多岁血气方刚的他,受原山东省话剧院院长、山东省书画协会会长沈凤波的点拨,初识书法艺术的魅力。
从京剧“四大名旦”梅尚程荀,到如今梨园的大家名伶,似乎都与书画结缘。书画艺术的熏陶帮助他们浸润于古代文人墨客的生活,然后再将这份书卷气和生活的雅致唱进戏里,让人物更真切,故事更动人。
11月29日,京剧杨派老生李军的书法沙龙在武康路上的积庆堂开幕。京剧表演艺术家盖叫天嫡孙张大根、画家黄阿忠、书法篆刻家吴承斌等都来了。这个小型的书法展取名“半树梨花”,李军这样解释,自己乃梨园中人,又酷爱书法,常年游走于舞台与笔墨纸砚间,“一半是京剧,一半是书法”完整了人生。
图说:李军的书法沙龙在积庆堂开幕 新民晚报记者 郭新洋 摄
此次沙龙展出了李军近百幅书法作品,除临摹颜真卿的《自书告身贴》等几幅传统作品外,还有不少言浅意深的人生感悟。其中一幅简简单单的《明白》触动人心,这也是李军自书法中悟得的人生哲理——做人最要紧是“明白”,如同写字一样,一笔一划,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笔笔有出处,才算活明白。
图说:李军书写《明白》 新民晚报记者 郭新洋 摄
读书破万卷,自带书卷气
走入积庆堂,正对着就是李军临摹颜真卿的《自书告身贴》。回忆和书法结缘可以追溯到1982年,当时李军还在山东京剧院,那时候演戏的机会少,仅20多岁血气方刚的他,受原山东省话剧院院长、山东省书画协会会长沈凤波的点拨,初识书法艺术的魅力。
而真正让李军沉醉于书法世界的,是父亲的好友欧阳中石。提起这位不久前才辞世的书画大家,李军充满深情:“我与欧阳先生相识40余年,情如父子。”因时常跟随其身旁照顾,李军时常目睹先生练字,如何运笔、用墨,受益匪浅。”
图说:李军临摹颜真卿的《自书告身贴》 新民晚报记者 郭新洋 摄
恩师茆帆也是李军书法人生中重要的领路人,他是第一个鼓励李军办书法展的人,也是第一个给予他打击的人。李军最初为展览挑选的七八十幅作品,被茆帆严格挑选后仅剩不足三分之一。此外,他还要求李军“真草隶篆”都拿下:“既然是要展出给人看,自然要求更高!”
1996年,李军进入中国戏曲学院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随着对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他愈发感觉自己的不足:“那时候真觉得自己积淀太浅,愧对先贤。(我)意识到要刻画好人物,光依样画葫芦照着老师演不行,还得了解所演人物的文化背景、所生活的历史时代,当时当地的风土人情,你要浸润进去,入了戏,才能演好人。”
图说:李军展示他的书法 新民晚报记者 郭新洋 摄
在中国戏曲学院教授赵建伟的指导下,李军用三年时间完成了毕业论文《行腔艺术和道家精气说》。阅读经史子集、研习书法,让他对舞台人物的解读更为深刻,“回炉锻造”后再登台,观众都说,李军的身上有了书卷气。
甘心当绿叶,努力“传帮带”
展览正厅右手边,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高洁清声”引人瞩目,这四个字代表着李军对京剧艺术的追求。在他看来,要唱好戏最重要是心里干净、没有杂念、静得下来。“高洁”是指品格高尚、心中澄净,“清声”则是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演唱中的纯粹。
图说:李军在介绍“高洁清声” 新民晚报记者 郭新洋 摄
值得一提的是,和去年书法展展出的作品多为“唐诗宋词”不同,此次展品中还有不少人生格言,都是李军平时“攒”下的诙谐又耐人寻味的感悟。
“人生就是一次次幸福的聚首,夹杂着一次次伤感的离别。我不是在最好的时光中遇见了你,而是遇见你才给了我最好的时光。”这幅字是李军在布展前夕写下,回顾自己走入书法世界的几十年里,无数师长、同辈、好友给予他指点和支持,“虽然很多已故的师友无法参加这个展览,但我明白,正是遇见了他们,才成就了今日的李军。”
图说:李军书法 新民晚报记者 郭新洋 摄
“好看的叶子有时候比花耐看”“不要轻视每一只猴子,他们都可能是孙悟空”等都源自李军对戏曲艺术传帮带的领悟。“到了我这个年纪就要懂得扶持青年,把舞台尽可能让出来。”近年来,李军坚持为后辈新秀们当绿叶,傍着年轻人演《将相和》《龙凤呈祥》。“戏曲要一代代传下去,就要靠这种传帮带的精神。”李军说,“想当初,我初来上海,也是得到尚长荣、李炳淑、王梦云等京剧表演艺术家们倾力帮扶才有了影响。”
图说:李军书法“好看的叶子有时候比花耐看” 新民晚报记者 郭新洋 摄
顺时代潮流 传京剧之美
“戏曲人写书法不是为写而写,写书法是提升内在修养。”李军说:“工夫在诗外,唱戏除了要练扎实基本功,也应该吸取琴棋书画等传统文化的养分。不论是唱京剧或是写书法,都是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追寻,也是当下对传统文化的传播。”
疫情期间,在“艺起前行”的号召下,演艺界从名导大咖到“鲜肉小花”纷纷开设抖音账号。谁也没想到,台上老成持重的杨派老生李军展现其潜藏的“喜剧人格”,竟意外“圈”住了一批90后甚至00后的粉丝。他们为李军制作了“车祸合辑”,还送上昵称“没准大叔”,日日盼着他更新,哪怕无主题闲聊,也带来笑声不断。
图说:李军在直播中意外圈了一波年轻粉丝
如今,李军的抖音账号上已有十多万粉丝。随着疫情有所好转,演出任务日益加重,他登录不如之前频繁,却仍坚持隔三差五去露个脸,哪怕唱两句或是亮一幅新写的字,粉丝也会十分捧场点赞或是在线“叫好”。
在李军看来,传统文化的传播就要顺应时代的潮流:“常听人唱衰戏曲在新时代的发展,我觉得那是对我们民族文化的不自信。美的东西绝对能够经历时间考验。如果因其美不为人知而蒙尘,那是我们当代戏曲人的缺位,是我们没有搭准时代的脉搏。我们要做的就是及时改换传播思路、创新传播方式、精确受众人群,让京剧、书法等传统文化的美被更多看见!”(新民晚报记者 朱渊)
记者手记丨承载着祝福的“漂流本”
11月29日,“半 树梨花”开展当日,也正是李军的生日。当日一早,便有粉丝在群里喊话李军,“特别的生日礼物即将送到!”
图说:“半 树梨花”开展 新民晚报记者 郭新洋 摄
“我真没想到是这么特别的一份祝福!”李军拿到那本辗转了大半个中国的“漂流本”时,瞬间泪目。厚厚的“漂流本”里记录着百多个粉丝的祝福语,那些可爱的贴画、还有他直播时的截图、为他设计的卡通形象……细细翻看,最小的粉丝不过9岁,笔迹稚嫩;最远的祝福来自西藏,能闻到高原的气息。
原来,在李军的戏迷粉丝群里,这一接力计划自半年前就启动了。因疫情的原因身处全国各地的粉丝无法聚首,就通过快递的方式,每个人在“漂流本”里写下祝福,算好日子,刚好在11月29日这一天抵达上海,抵达李军的家。
图说:戏迷为李军准备的“漂流本”
“漂流本”里,有粉丝写道:“虽然没有其他人画得好看,但这包含了我对您的爱!当你不开心的时候,有一大群虎豹崽子都无敌爱您,您是全世界最棒的叔叔!”也有粉丝为其设计了彩色条纹衫,温馨嘱咐:“本命年,要穿自己的衣服。”
李军说:“这些戏迷、粉丝,大多都是90后甚至00后的孩子,他们能通过我了解京剧、了解老生这个行当、了解我们传统文化之美,能做这样一个桥梁,我深感荣幸。”(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