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优秀美术作品展博物馆(走进邵阳美术书法摄影展)
非遗优秀美术作品展博物馆(走进邵阳美术书法摄影展)滩头年画是邵阳市隆回滩头镇汉族民间工艺品之一,是中国汉族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湖南省唯一的手工木版水印年画。隆回滩头年画形成于唐朝李世民时代,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从明末清初到民国初年,它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术风格:艳丽、润泽的色彩,古拙、夸张、饱满、个性化的造型方法,纯正的乡土材料和独到的工艺,使作品具有浮雕一般的艺术效果。滩头年画从造纸原料的选择、纸张的制造、刷底,到刻版、七次印刷、七次手绘,一张年画的生产需要经过二十多道工序。从手工造纸到年画成品都在一个地方生产,在全国年画制作中都极为鲜见。2006年,滩头年画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滩头镇也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现代民间年画之乡”。《欢天喜地》、《喜事》(张宗凡)《长征万里图》(杨石生)《盛世如意》(王浩宇)《锦绣山河》(张交云)
古语有云: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16项国家级非遗,不仅饱含中华民族最深厚的历史情感,也是千百年来邵阳人在此地安居乐业的印记。
花鼓戏、布袋戏,演绎出宝古佬的灵慧泼辣;武冈丝弦、城步吊龙,拨弄出湘西南的铁血柔情;祁剧、山歌,吟唱出宝庆府的雅风古韵;孙氏正骨、龙山草药,展现出先辈们的仁心仁术……这些经久不衰的文化遗产,蕴含着邵阳人民的家国情怀与生存智慧。
宝庆竹刻宝庆竹刻是邵阳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从实用竹器工艺中脱胎出来的一种集观赏、实用于一体的民间工艺。明代编修的《宝庆府志》,曾记载过万历年间宝庆竹刻名师潘一龙及其竹艺作品的情况。清代康熙年间,宝庆竹刻艺人王尚智发明了翻簧工艺和翻簧竹刻,色泽犹如象牙,格调高雅,一经问世,即成为达官贵人和文人雅士竞相收藏的珍品,并被宫廷定为贡品和外交礼品。曾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获奖;1950年,政务院特定8件宝庆翻簧竹刻工艺品,作为毛泽东主席出访苏联向斯大林祝寿的礼物。宝庆竹刻的雕刻技艺种类齐全,题材丰富,手法别致,仅刀法就多达二十余种,作品种类主要有竹青雕刻、竹根雕刻、竹簧雕刻及竹烙雕刻,均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同舟共济》(陆凡林)
《长征万里图》(杨石生)
《盛世如意》(王浩宇)
《锦绣山河》(张交云)
《欢天喜地》、《喜事》(张宗凡)
滩头年画滩头年画是邵阳市隆回滩头镇汉族民间工艺品之一,是中国汉族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湖南省唯一的手工木版水印年画。隆回滩头年画形成于唐朝李世民时代,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从明末清初到民国初年,它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术风格:艳丽、润泽的色彩,古拙、夸张、饱满、个性化的造型方法,纯正的乡土材料和独到的工艺,使作品具有浮雕一般的艺术效果。滩头年画从造纸原料的选择、纸张的制造、刷底,到刻版、七次印刷、七次手绘,一张年画的生产需要经过二十多道工序。从手工造纸到年画成品都在一个地方生产,在全国年画制作中都极为鲜见。2006年,滩头年画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滩头镇也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现代民间年画之乡”。
《廉政年画》组图(隆回非遗中心)
花瑶挑花花瑶挑花是邵阳市隆回县瑶族女子中流传的一种独特的手工艺,隆回瑶族因女子筒裙上装饰有艳丽的挑花而被人称为“花瑶”。花瑶挑花相传源于汉代,成熟于明清时期。挑花的材料为青色或白色的土布和各色丝纱线,挑花女不用描图和模具,只是遵循土布的经纬徒手挑制,构思奇巧,造型大胆夸张,布局均衡对称,色彩黑白分明,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体现出浓厚的民族特色和乡土气息,加之针法精细,每件作品都是唯一,极具收藏价值。我国著名文学家沈从文先生赞誉瑶族挑花是“世界第一流的挑花”。
《奔小康》(沈燕希)
蓝印花布邵阳蓝印花布源自远古时代苗、瑶人民的“阑干斑布”和蜡缬,是由境内苗族、瑶族的蜡染演变而来的。据《宝庆府志》、《邵阳县志》记载:唐代,邵阳各地引种棉花,棉纺织布业兴起,邵阳人在蜡染的基础上以豆浆石灰代蜡的防染法,所以邵阳人称这种防染的布为豆浆布。邵阳蓝印花布是一种集民间美术与民间手工技艺于一体的民间艺术 分蓝底白花和白底蓝花两种,具有染而不褪,耐洗耐晒,纹形图案愈洗愈鲜的特点 不但具有普遍的实用价值,也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蓝印花布所选用的纹样素材,往往都会含有某种吉祥的意义,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民众共同的心理状态、传统的民间风俗和审美情趣。2008年,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被确定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邵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为该项目的保护主体之一。
《奋进新征程》(赵顺艳)
《龙腾狮舞迎盛会》(海岚)
祁 剧祁剧湖南省地方戏曲中流行地域最广、历史最悠久的一个剧种,因形成于祁阳,又称“祁阳班子”、“楚南戏”、“祁阳戏”,祁剧兼有高、昆、弹三种声腔,表演高亢、粗犷,带有浓郁的山野气息。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泗水拿刚》剧照
《梦神记》剧照
周恩来、贺龙接见祁剧艺术代表团
《梦蝶》剧照
《目连救母》剧照
《种子方舟》剧照,2022年获第七届湖南艺术节田汉大奖
邵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是在民间歌舞说唱基础上形成的地方戏曲剧种,是湖南花鼓戏中职业戏班成立最早、表演形式最具特色、传统剧目保留最多、在全国影响较大的一个流派,其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诙谐、活泼、清新的艺术风格深受广大观众喜闻乐见。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三家铺》剧照,2009年获省艺术节田汉新剧目奖
《洗罗裙》剧照
《磨豆腐》剧照
《打鸟》剧照
《豆腐西施》剧照
《草根村官》剧照
邵阳布袋戏邵阳布袋戏是我国现存唯一的原始布袋戏,当地人又称为“被袋戏”、“被窝戏”,集木偶技巧、戏剧形式、表演技艺于一体。邵阳布袋戏“一个艺人一副戏担”,不管大戏小戏、文戏武戏、生旦净末丑、吹打弹唱耍,全靠艺人一个人手、脚、口、舌并用,十指灵活调度,风格清新、古朴、纯真,至今仍保留了600年前的表演技巧、演出风格和演出形式。2006年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布袋戏老艺人刘恒贵,50年代出访东欧、东南亚
布袋戏台
布袋戏演出剧照
木偶头像
花瑶呜哇山歌花瑶呜哇山歌起源于花瑶民族祖先的劳动号子,多为成年男子用真假声结合合唱,曲调节奏自由,声音高亢嘹亮,有较长的甩腔,并常加“呜哇……”等衬词,旋律独具一格。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花瑶歌手陈世达
山歌传情
云尖上唱呜哇山歌
城步吊龙城步苗族自治县是全国五个苗族自治县之一,自古以来崇尚龙文化,村村寨寨都有春节舞龙的习俗。城步吊龙扎制艺术独特、舞龙技巧超群,独创了用长短不一的撑杆,撑吊起彩龙的不同部位,在运动中塑造巨龙不同的姿态和动势,是千百年来城步苗族人民展示自己在劳动、生产、生活中聪明才智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2011年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蛟龙出海》
《神龙出游》
武冈丝弦武冈丝弦是邵阳民间曲艺艺术的主要曲种,产生于明朝初年,是在宫庭音乐江南丝竹的基础上,充分吸收当地的民歌小调、戏曲音乐和寺庙音乐,呈现出曲调高雅、旋律轻柔、唱腔舒展的艺术特色,深受当地人们的喜爱,广为传唱。2011年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1986年武冈丝弦老一辈表演活动
2016年5月,武冈丝弦传统剧目《双下山》在深圳参加中国国际文博会演出
2018年6月,武冈丝弦传统曲目《西宫词》在天津参加全国曲艺周展演活动
洞口棕包脑“棕包脑”源自雪峰山地区流行的梅山祭祀活动,是一种古老的瑶族祭祀舞,有近千年历史,主要流传在洞口县瑶家山寨。“棕包脑”简练干净、粗犷有力,充分展示了瑶族人民坚强刚毅、不畏强暴的性格和特点。民族特色鲜明,乡土气息浓郁。2014年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棕包脑》
滩头手工抄纸滩头镇手工抄纸技术继承于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蔡伦造纸术,主要生产土纸,还有皮纸、色纸、香粉纸、宣纸、炮簾纸等多个品类。鼎盛时期外地商人为经销纸张,曾在滩头镇开办了几十家纸庄,村村有槽坊,处处闻纸香,滩头镇被誉为“南方纸都”。2014年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备料
抄纸
启纸
烘烤纸
新邵孙氏正骨术新邵孙氏正骨术是药王孙思邈的后裔,将家传的医术、古老神秘的梅山接骨术,与中医骨伤科学及道教医学相结合而创立的独具特色的正骨术,具有浓厚的梅山文化特色,技术体系完整,具有“简、便、廉、验”的特色优势,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首批中医学术流派。2014年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1987年新邵孙氏正骨术第三代代表性传承人孙广生进行手法整复骨折
新邵孙氏正骨术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廖怀章传授技艺
苗族四月八姑娘节苗族四月八姑娘节,又称“黑饭节”、“跳花跳月节”,是苗族群众一年一度最隆重的民族节庆活动,主要流传于以黄桑坪上堡为中心的绥宁县及周边的广大苗族地区,集祭祀活动、饮食习俗、歌舞表演、情爱婚俗、服饰展示等于一体,是一部苗族文化的百科全书,充分显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勤劳。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接女回娘家
欢歌笑语迎姑娘
打糍粑
打铜钱
逗春牛
斗高跷
背媳妇
舞草龙
爬古藤
合拢宴
岩鹰拳岩鹰拳不仅传神地摹拟了山区岩鹰的爪、抓、勾、捕、闪、拿等灵活多变的岩鹰动作,还揉进了蛇拳的镖手、猴拳的爪抓、擒拿,形意拳的劈、崩、钻、炮,并将八卦的游龙趟步及太极的柔劲身法融为一体,使“岩鹰拳”在劲力上能“五功合劲”、刚柔相济、灵活多变,既能防身止敌,又能强身健体。2021年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岩鹰拳王刘烈红在表演岩鹰拳“饿鹰守巢”
传承人刘小银在表演“凌云展翅 ”
岩鹰拳王刘烈红在指导弟子练习岩鹰拳
龙山药王医药文化龙山药王医药文化发源于新邵县龙山地区,集道、儒、佛、医于一体。传说孙思邈为访葛洪踪迹,至龙山采药、行医、修炼、著述,德技双馨,被尊为“药王”,其医药、养生学及医事活动融入民俗和梅山文化,构成了以尊奉药王为核心的药王医药文化,形成了“十民九医”的风俗,孕育出百余位医家。2021年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后人整理的有关孙思邈的书籍
龙山顶上药王殿外景
龙山药王殿内的药方
药王殿内当地农民祭祀药王孙思邈
来源 | 邵阳文联 编辑 | 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