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民间真实故事遇上好心人(村民好心接济被拒之门外)

民间真实故事遇上好心人(村民好心接济被拒之门外)对于前半生都要靠辛苦劳作、勤俭持家才能过上温饱日子的平头百姓而言,突然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就再也不想清贫度日了,更何况辛苦劳作,更是难上加难。常言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其实,如村民们所猜测的一样,周进,也就是故事中的孩童,他们家确实是大富大贵之家。不仅如此,周家还是京城有头有脸的人物。当年,周进的太爷爷机缘巧合之下,救了当年的太子,也就是当朝先皇。先皇感念他的恩情,不仅许诺给周家用不完的金银珠宝,还下旨说他在位期间会永葆周家荣华富贵。在这之前,周家也只是普通的平头老百姓,一样的耕田种地,一样的勤俭持家。如今圣上恩赐着天大的富贵,既是对周家人善举的褒奖,但同样也成了侵蚀周家人的蛀虫。打那之后,周家人不再下地耕田,生活也变得奢侈起来。一开始,周老太爷还坚持富贵不能淫的原则。将皇帝赏赐的金银尽数封存起来,但周家的生活仍旧改善了不少,不仅住上了朱红大门的大宅子,生活上也有奴婢和仆人侍候。

明朝万历年,距离京城800里外的西沟村来了一户周姓人家,这家人人口不多,夫妻俩和一个总角孩童,三人的衣着都很华丽,但身上却没带什么家当。

几日下来,他们见这家人既不下地干农活,也不开门做生意,身上的衣服也从丝绸变成了粗布,日子是越过越清贫,直到后来连三餐都难以维系。

眼看一家三口越来越瘦,孩子也变得皮包骨了,村民们出于善意,都将自家田里收的谷物蔬菜拿一点送给他们。可谁知,当家的周老爹却把东西都丢放在了屋外,儿子看着屋外的食物,肚子饿得咕噜噜直叫唤,他忍不住问父亲为什么不接受村民的施舍。

父亲告诉他真相后,儿子保证,即使自己饿死,也不会拿外面的一分一毫!

民间真实故事遇上好心人(村民好心接济被拒之门外)(1)

其实,如村民们所猜测的一样,周进,也就是故事中的孩童,他们家确实是大富大贵之家。不仅如此,周家还是京城有头有脸的人物。当年,周进的太爷爷机缘巧合之下,救了当年的太子,也就是当朝先皇。先皇感念他的恩情,不仅许诺给周家用不完的金银珠宝,还下旨说他在位期间会永葆周家荣华富贵。

在这之前,周家也只是普通的平头老百姓,一样的耕田种地,一样的勤俭持家。如今圣上恩赐着天大的富贵,既是对周家人善举的褒奖,但同样也成了侵蚀周家人的蛀虫。

民间真实故事遇上好心人(村民好心接济被拒之门外)(2)

打那之后,周家人不再下地耕田,生活也变得奢侈起来。一开始,周老太爷还坚持富贵不能淫的原则。将皇帝赏赐的金银尽数封存起来,但周家的生活仍旧改善了不少,不仅住上了朱红大门的大宅子,生活上也有奴婢和仆人侍候。

常言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对于前半生都要靠辛苦劳作、勤俭持家才能过上温饱日子的平头百姓而言,突然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就再也不想清贫度日了,更何况辛苦劳作,更是难上加难。

到了周进的父亲周富贵这一辈,先皇赏赐的银钱已经被挥霍得差不多了,但周富贵从小在富贵篮子里长大,不仅手不能提肩不能扛的,就是学问也没有学出个样子来,连一个普通的活计都干不了,更何谈考取功名了。

先皇驾崩后,周家又一次向当朝皇上请赏的时候,被新帝狠狠地痛批了一顿,然后下令收回先皇赏赐给周家的所有财产,其实也就仅剩一所宅院了,并下旨将其驱逐出京。但感念周家对先皇的恩情,新帝还是给周家人留了一条退路,只要周家人能做到新帝提出的三件事,待其回京复命之时,便可将没收的房子还给他们。

周富贵领了圣旨后,哪里敢怠慢半分,当即回家就带着妻子和刚满十岁的儿子,带上简单的行囊奉旨离京了。彼时,周家除了一家三口身上看上去还算不错的衣裳外,口袋里仅揣了十两银子。

民间真实故事遇上好心人(村民好心接济被拒之门外)(3)

周富贵遵照皇帝的旨意,不乘车不驾马不骑驴,只能靠双脚徒步而行,直到走不动了,走到哪里,哪里就是他们新的居住地。如此,他们就在西沟村安顿了下来。

好在周富贵的妻子李氏是个贤惠的,她嫁给周富贵后虽没有勤俭持家,但到了如今这步田地也没有想过离他而去。他们把身上的衣服当掉换了些银钱。

本来李氏想买块地种点粮食蔬菜的,还能减轻一点负担,可周富贵哪里懂下地种田,李氏就更不会了,再看十岁的儿子,于是也只能放弃。

一开始,周家还日日能吃上肉,到后来,只能一个月吃一次,随着钱越花越少,周家的日子也越来越差,但为人父母的,再苦再累也不能让孩子受委屈。

于是,周富贵和妻子决定每日上山捡点柴再拿到集市上去卖以此来维持度日。可他们捡的柴太细,量又太少,很少有人愿意花钱买。渐渐地,周家就仅剩靠捡些柴火换些粗米来度日了。

看着一家人越过越清苦,西沟村的村民虽不知其中缘由,但出于好心,经过一番商议,大家决定各自从家里拿点谷粮蔬菜接济一下周家。

民间真实故事遇上好心人(村民好心接济被拒之门外)(4)

一开始,周富贵和李氏对村民的好意表示心领了,但东西不能收,都一一回绝了,可随着自己家日子越来越苦,送来东西的人越来越多。终于有一日,周富贵大发雷霆,怒吼道:“我们就算饿死,也不要你们的食物,统统拿走,不然我都给扔了!”

众人以为是周富贵太好面子,不好拉下脸来接受别人的施舍,有好心人劝说李氏,就算不考虑大人,也要替孩子想想。李氏看着又瘦又小的儿子,心一软,当夜便跟丈夫说,不然就给孩子吃点吧。

不成想,周富贵竟然勃然大怒,说除非他死了,不然不管是谁,一口都不行。

大年三十,屋外飘着如棉絮般的大雪,各家的灶台都翻涌着喜庆的火苗,这口锅炖肉、那口锅炒菜,好不热闹。饭的香气恣意地从窗户的缝隙飘散出去。闻着阵阵香气,周进的肚子咕噜噜叫了起来。看着自家不温不火的灶台,里面熬着没有多少米的青菜粥,再看看外面已经堆积了一层薄薄的雪的食物,有风干肠、风干肉、鸡蛋、土豆、萝卜。

这是村民们送给周家的年货,却仍旧被周富贵丢在外面不肯拿一丝一毫。周进艰难地舔了舔嘴唇,弱弱地问道:“爹,为什么我们不能接受村民的好意啊,我真的好饿...”

民间真实故事遇上好心人(村民好心接济被拒之门外)(5)

看着瘦小的儿子,周进忍不住也眼泛泪花,他伸出干瘪的手,抚摸着儿子的头,缓缓地说出了原因。

当年离京之时,皇帝提出了三个要求,第一是不允许他们接受别人的施舍,任何实施都不可以,第二是不允许他们行乞讨之事,第三是要他们回京时带着上好的白米,只要周家人能做到这三件事情,才会允许他们回京。说白了,皇帝就是要看看他们不靠别人施舍,就靠自己的双手能不能维持生计。想起自己以前穷奢极欲的生活,周富贵满脸通红,他感到十分羞愧和后悔。

民间真实故事遇上好心人(村民好心接济被拒之门外)(6)

“儿啊,爹时常会回想起过去的日子,那时候爹仗着家里有钱,仗着你太爷爷有先皇的许诺,整日不学无术、好吃懒做,才沦落到今日胸无点墨、四肢不勤的地步。是爹让你受苦了!但是,儿啊,你要记住,记住绝对不能索取别人的施舍,接受他人救助,必须要自食其力、自力更生才行!知道吗?”

周进听完父亲的话,才明白父亲的坚持,是为了让父亲记得过往的教训,更是为了让他懂得自力更生的重要。

“爹,您放心吧,外面的东西我一分一毫都不会要的。我长大了,以后也要靠自己的双手来帮助咱们家渡过难关的!”

周富贵欣慰地看着孩子,心中默默做了一个决定。

大年初六,镇上的铺子大多数都开了,周富贵怀揣着微薄的银钱,走进了一家米粮店。

民间真实故事遇上好心人(村民好心接济被拒之门外)(7)

“伙计,给我称上好的白米。”

伙计高声应道:“来了您嘞!”抬眼一看,认出了周富贵,于是伙计建议道:“老周啊,你那点钱买白米还不够一个人吃,你听我的,就买糙米,虽然不好吃可是便宜啊,还抗饿,够你们家吃好久了。”

但周富贵并不领情,“我就要上好的白米,能买多少算多少。”周富贵拿着一小袋白米回到家中,递给了周进。

“儿啊,这是上好的白米,你拿着这些白米回京去吧,爹和你娘老了,走不动了,就不跟你去了。但你一定要记住,无论如何,都不可以靠别人的施舍,更不可以乞讨为生!”

“我记住了爹,您放心吧。”周进拜别了父母,抱着仅有的大米踏上了回京的路。这一路上,他捡过柴、跑过腿、做过跑堂、铲过马粪,但他从来没有想过靠别人的施舍填饱肚子,更没有做过任何乞讨之事。等到了京城的时候,大半年都过去了。此时的周进,衣衫褴褛,看上去颇像一个乞丐。当他告诉当地的官府自己的来意后,次日就被领上了大殿。

皇帝一瞧,想起了当年贬周家出京的事,说道:“朕说过,不许行乞讨之事。”周进回复道,自己虽衣衫褴褛但从未行乞,皇上若不信可以派人调查。于是,周进把自己干过杂活的铺子都报了出来。

其实,自周家离京时起,皇帝就暗中派人观察监督,所以这些年周家的坚持他看在眼里,周进的努力他更是心知肚明。

皇帝看着周进从怀中取出的一小袋大米,说可以把先前没收的周家宅院返还给他们,还可次银百两,但周进拒绝了。本以为周进要狮子大开口,没承想却听到如下这番话。

“皇上,当年我太祖爷爷护驾有功,先皇感念其恩情,赏赐了荣华富贵,如今先皇仙去,草民的太爷爷也作古多年,这段恩情也该终了了。草民只求皇上,能够赐草民一块耕地、一间平房,让草民能够靠自己的双手奉养父母天年。”

民间真实故事遇上好心人(村民好心接济被拒之门外)(8)

皇帝听后深感欣慰,在他们落脚的西沟村为周家置办了土地和房屋,还赏赐了银两给他,并将京城的大宅如约返还。

次年三十,西沟村的男女老少都聚集在了一户富户人家,流水的席宴、美味的食物,都是这户人家一年辛勤劳动的成果。只见一个身体健硕的青年站在席间,他给在座的父老乡亲深深作了揖,举杯道:“多年来,我们虽未取各位相亲赠与得一分一毫,但心中却十分感念各位的善意,如今我周进在此宴请大家,一是为感谢各位多年来对我们的体恤和照顾,二是将事情的原委告知大家,求得大家的体谅。”众人听完周家的前因后果,此起彼伏地说着“做得好!”而周进也捐出了皇帝赏赐的银两,为村里修桥铺路盖学堂。西沟村越来越好,周家人也过上了殷实的生活。

作者的话: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金银财帛动人心,但唯有自食其力、自力更生才更可靠。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