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庄子人生最正确的态度(庄子抛开内心的)

庄子人生最正确的态度(庄子抛开内心的)当我们把这句话引申到我们生活中,便会明白这个道理和很多事情都相通。在《庄子》修身养性的智慧中,这一篇章中所指的,就是有关于修身养性,心态平静之后的一个智慧和状态。在这一篇章中就说:圣人达绸缪,周尽一体矣,而不知其然,性也。复命摇作而以天为师,人则从而命之也。忧乎知,而所行恒无几时,其有止也,若之何!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圣人能够贯通人际间的纠葛,调和的非常正确,但是他不知道为什么是这样的,这大概是由于本性所决定的。不管是复归于静还是摇动而作,都是顺应自然而为原则。人们就称呼他为圣人,因自己的自律不足而忧虑,他的行为就会反复无常而不永久,如果停止对于知识的追逐,处于无忧无虑之中,那又怎么样呢?圣人能够贯通始终,调和心性的平衡,并非是靠外无所得,甚至不以外物为左右,能够达到自我内心的平衡。

庄子:抛开内心的“镜子”,不以外物为左右,才是一种强大。

庄子人生最正确的态度(庄子抛开内心的)(1)

我们都听过一句耳熟能详的话:你要变得强大,强大到这个世界都无法伤害你。我们今天所说的智慧,就是通过这一句话,来强调《庄子》中所说的心性自由的智慧。

很多人都知道“修身养性”是一个非常好的状态,修身养性能够让自我内心澄明,自我内心平和。但是这个时候,我们也需要明白一点,当一个人真正修身养性达到一定境界的时候,他内心会有一种自我的澄明。

这是不需要依靠外物,都能达到一种平和和坦然。

在《庄子》之中,有这样一篇小文章,就充分说明了内心归于静而靠内在心性的作用。

庄子人生最正确的态度(庄子抛开内心的)(2)

在这一篇章中就说:圣人达绸缪,周尽一体矣,而不知其然,性也。复命摇作而以天为师,人则从而命之也。忧乎知,而所行恒无几时,其有止也,若之何!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圣人能够贯通人际间的纠葛,调和的非常正确,但是他不知道为什么是这样的,这大概是由于本性所决定的。不管是复归于静还是摇动而作,都是顺应自然而为原则。人们就称呼他为圣人,因自己的自律不足而忧虑,他的行为就会反复无常而不永久,如果停止对于知识的追逐,处于无忧无虑之中,那又怎么样呢?

圣人能够贯通始终,调和心性的平衡,并非是靠外无所得,甚至不以外物为左右,能够达到自我内心的平衡。

庄子人生最正确的态度(庄子抛开内心的)(3)

在《庄子》修身养性的智慧中,这一篇章中所指的,就是有关于修身养性,心态平静之后的一个智慧和状态。

当我们把这句话引申到我们生活中,便会明白这个道理和很多事情都相通。

内心真正平和之后,能够不为外物所动,内心真正强大的时候,不需要靠外界来肯定自己。

有这样一个非常有趣的小故事,我们小的时候就耳熟能详,是“皇后和魔镜”的故事。

一个美丽的皇后,她每天都要问镜子一遍说:“魔镜呀魔镜,谁是这个世界上最美的女人?”

那个魔镜就说:“当然是皇后陛下了。”

这个皇后听了十分开心,后来当皇后年龄大了,容颜老去的时候,她又问魔镜:“魔镜啊魔镜,谁是这个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

这个时候魔镜就说:“不是你啊,你已经老了。”

这个时候皇后听了特别生气,把镜子立刻就摔碎了。

庄子人生最正确的态度(庄子抛开内心的)(4)

其实对于生活中很多人来说,当一个人追求一件事物的时候,他对外事外物的执念就是他内心的那一面“魔镜”。

他总是需要靠外在的一些事物的反馈,来肯定自己是否达到这样一种状态,是否拥有这样一个状态。

但是他从来没有想过,当内心能够达到这种状态的时候,是完全不需要靠外物去肯定的。

《庄子》中说:生来就美的人,别人给他镜子,他才会知道自己的美,如果没人告诉他,他就不知道自己比别人美,好像知道又好像不知道,好像听说过又好像没听说过。人们对他的喜爱就不会因人而终止,这是自然本性了。

人生俗世中,并不需要借助外物来反衬自己的美丽,也不需要靠外部的肯定,来满足自己情感的欲望。

庄子人生最正确的态度(庄子抛开内心的)(5)

只要你自己本身达到了那样一种状态,从自我内心有一种肯定,让自己的内心的有一种自由和逍遥,不拘泥于外物,这就是最好的一个智慧。

这也是《庄子》这一篇之中,强调的一个重点核心。

本文由国学书舍原创,您对于《庄子》这一篇章的智慧怎么理解的呢?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