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寒潮不袭击欧洲(体感温度高达48欧洲多国迎罕见热浪)

寒潮不袭击欧洲(体感温度高达48欧洲多国迎罕见热浪)据预计,周三、周四两天,由于天气湿热,届时,包括巴黎大区在内的部分地区,人体感知温度可高达48℃。法国BFM电视台截图据美联社报道,本周一(6月24日)气象学家将包括巴黎在内的法国大部分地区列入高温预警范围,称本周强劲热浪将席卷欧洲大陆。据法国国家气象局预测,法国各地的炎热天气可高达40摄氏度。气象部门对此发布橙色高温预警——处于四级分类体系中的第二强度等级。告知公众要警惕此次高温天气可能带来的潜在危险。法国各界也在为此采取积极行动。巴黎街头有慈善组织进行巡逻,为无家可归者提供饮用水。地方当局也对一些装有空调的公共场所予以开放,供民众避暑纳凉,法国教育部也将全国中学毕业考试延期至下周进行。

欧洲多国本周将迎来罕见热浪,进入高温“炙烤”模式。部分国家最高温度预计超过40摄氏度,体感温度48摄氏度。科学家指出,由于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全球变暖以及北极圈冰层加速融化,欧洲遭遇高温天气的情况将越来越频繁。

寒潮不袭击欧洲(体感温度高达48欧洲多国迎罕见热浪)(1)

美联社相关报道截图

寒潮不袭击欧洲(体感温度高达48欧洲多国迎罕见热浪)(2)

2019年6月24日,在法国北部里尔,一名年轻女性使用纸张当扇子。

全球变暖欧洲迎“最热周”体感温度可达48℃

据美联社报道,本周一(6月24日)气象学家将包括巴黎在内的法国大部分地区列入高温预警范围,称本周强劲热浪将席卷欧洲大陆。

据法国国家气象局预测,法国各地的炎热天气可高达40摄氏度。气象部门对此发布橙色高温预警——处于四级分类体系中的第二强度等级。告知公众要警惕此次高温天气可能带来的潜在危险。

法国各界也在为此采取积极行动。巴黎街头有慈善组织进行巡逻,为无家可归者提供饮用水。地方当局也对一些装有空调的公共场所予以开放,供民众避暑纳凉,法国教育部也将全国中学毕业考试延期至下周进行。

寒潮不袭击欧洲(体感温度高达48欧洲多国迎罕见热浪)(3)

法国BFM电视台截图

据预计,周三、周四两天,由于天气湿热,届时,包括巴黎大区在内的部分地区,人体感知温度可高达48℃。

法国国家气象预报员Meteo France表示,这次高温热浪无论是其到来之早,还是它的超高强度,都是非常惊人的!

面对高温袭来,法国总统马克龙呼吁医疗机构加强对老年人、孕妇、病患和婴儿的监控救护。马克龙表示,“小心警惕”是法国本周的口号。

法国在2003年8月经历了长时间的致命热浪侵袭后,引入热量监控告警系统。据估算,半个多世纪以来持续不断的炎热天气,最终造成该国大约15 000人死亡,很多老年人因为居住在没有空调的房间而遭到不幸。

寒潮不袭击欧洲(体感温度高达48欧洲多国迎罕见热浪)(4)

气象学家表示,受撒哈拉沙漠的热风影响,预计比利时、瑞士和德国也将受到同样的热浪侵袭。

德国气象服务机构发出警告,“极端”高温热浪将于周一到达德国,并在周三或周四达到高峰。本周三,德国部分地区的温度可能飙升至40摄氏度以上,赶超1947年6月法兰克福创下的最高温记录——38.2摄氏度。

在西班牙,气象部门预计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将升至35摄氏度以上,中部地区超过40摄氏度,部分地区可达42摄氏度。

意大利也预报将出现“十年来最严重热浪”,北部和中部地区气温将升至37到40摄氏度。

“El infierno(地狱)即将到来,”西班牙电视气象学家西尔维亚·拉普拉纳发推文说。

寒潮不袭击欧洲(体感温度高达48欧洲多国迎罕见热浪)(5)

科学家称,种种监测结果表明欧洲出现高温热浪天气将会变得越来越频繁。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的斯蒂芬·拉姆斯托夫教授(Stefan Rahmstorf)表示,“目前全球出现创月度高温记录的频次是气候条件稳定情况下的5倍”,“正如气候学家所预测的那样,因为煤、石油和天然气燃烧造成温室气体增加,从而导致全球不断变暖,其后果就是各地极端高温天气的出现和增多。”

另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今年6月的最新数据表明,2019年有望成为有史以来地球上最热年份之一。

科学家频频告警 人类自救之路一波三折

援引英国天空新闻网此前报道,自科学家首次发出全球变暖警告的45年之后,人们终于从一种集体自我感觉良好的情绪中跳了出来。

现在,关于“人类是否应该对气候变化负责”这个“老话题”的争论终于尘埃落定。新的辩论正围绕着“人们该如何快速采取必要行动以拯救地球”而展开。

联合国科学家为人们敲响警钟。他们警告说,一旦全球平均温度上升超过1.5摄氏度(34.7F),气候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就将变得更加危急而严峻。

数据统计显示,自工业革命于200多年前在英国开始以来,人类已累计向大气排放了2.3万亿吨二氧化碳。

科学家预测如果还像现在这样持续使用化石燃料,那么到本世纪末,地球的平均气温将上升4摄氏度。而其后果,人类将难以承受。届时,无论是因为致命高温还是因为极地冰川融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冲击陆地,地球上的部分地区将变得不宜再居住。

科学界已达成一致共识,全球平均气温上升1.5摄氏度是一个相对“安全”的临界值。即便如此,人类还将受到全球变暖带来的种种不利影响,其中包括大部分珊瑚礁将消失殆尽,北极将在某些夏季面临“无冰”窘境,以及我们目前所依赖的部分重要粮食作物减产。

而现实是,我们距离这个“安全”的临界值其实并不遥远。科学家指出,在过去的200多年中,全球平均气温已然升高了超过1摄氏度,而剩余的0.5摄氏度安全阀值可能会在短短20几年达成。

寒潮不袭击欧洲(体感温度高达48欧洲多国迎罕见热浪)(6)

图片:全球平均温度变化趋势图,来源NASA。

也许人们很难理解上图中全球平均温度的“微小”变化会给生活带来哪些严重影响。但只要试想一下我们在发烧时的情况就不难得知了。人体正常温度是37摄氏度左右,但如果体温一旦升高4摄氏度,那就可能给人带来致命打击。气候环境也是如此,区区几摄氏度的差异所带来的影响可能是天差地别的。

人们愈发地意识到,必须采取行动了,趁现在还为时未晚。而越晚采取行动,人们所面临的任务就越艰巨,付出的代价也越大!

寒潮不袭击欧洲(体感温度高达48欧洲多国迎罕见热浪)(7)

格雷塔·通贝里在联合国气候峰会上演讲

2018年12月,第24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在波兰举行。来自瑞典年仅15的少女格雷塔·通贝里(Greta Thunberg)的演讲“几乎让190个国家蒙羞”。她指责满屋子的政治家和官僚们在工作中“睡着了”。她说:“我们已经找不到借口,而且我们已经没有时间了。”

早在2015年,中国便与其他国家一起签署了《巴黎协定》,以期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放缓全球变暖趋势。

而2017年美国新任总统特朗普入主白宫后,即对美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进行破坏式调整,不仅削减了美国用于气候变化监测及研究的费用,还在同年6月宣布美国退出《巴黎协定》。

而巴西也遭遇了类似的情形。巴西新总统博索纳罗在其尚未履职之际,就决定退出申办2019联合国气候峰会。上任后,博索纳罗更是解散了数个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政府部门,并任命了数位反对应对全球变暖的内阁成员。同时他还撤销了对亚马逊热带雨林的保护政策,允许进行树木砍伐、农业生产和采矿业。

而据本月最新消息,欧盟28个会员国中仅有8国表示将在2030年前逐步淘汰燃煤发电,这与《巴黎协定》相差甚远。

寒潮不袭击欧洲(体感温度高达48欧洲多国迎罕见热浪)(8)

2016-2019,各国气候变化绩效指标(CCPI)

注:CCPI是对各国气候保护工作所取得成效的独立监测工具。它旨在提高国际气候变化工作成果的透明度,并促使各国气候保护工作及其进展具备可比性。

希望仍在 勇敢作为 人类需要“命运共同体”

尽管在对抗全球变暖的道路上挫折不断、状况频发,但希望仍在!我们看到诸多敢于承诺、勇于担当、有所作为的闪光点——无论是国家、政府机构、国际组织、地方团体、抑或“微不足道”的个人,他们都走在人类自救道路的最前线。

据英国天空新闻网报道,英国政府计划做出法律承诺,到2050年消除几乎所有的温室气体排放,同时扩大植树造林以吸收来自于航空业和农业中不可避免的二氧化碳。

在控制全球变暖的道路上,法国也不甘落后设定二氧化碳减排目标。新西兰及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一些国家也承诺将最终实现碳中和。尽管挪威与英、法两国计算污染物排放的标准不同,但其减排目标也计划在2030年得以实现。

寒潮不袭击欧洲(体感温度高达48欧洲多国迎罕见热浪)(9)

图片来源SKY NEWS

上文所提及的“勇敢发声”的瑞典少女格雷塔·通贝里也看到了改变与希望。2018年8月,通贝里在瑞典议会外开始抗议活动时还形单影只,势单力薄,但她的行为很快影响了数以千计的学生。现在,每周五都有上千学生参与其学校组织的关于气候变化的游行活动。

另据海外媒体报道,智利政府近期提出新目标,即2050年成为首个实现“碳中和”的发展中国家。这意味着到2050年,智利可将产生的二氧化碳全部吸收,使其对环境的影响为零。

寒潮不袭击欧洲(体感温度高达48欧洲多国迎罕见热浪)(10)

亚太地区,在关于全球气候变化与环境保护的问题上,中国一直走在最前列。中国为《巴黎协定》的签署和生效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国际社会的一致好评和赞赏。

在2018年全球气候变化峰会上,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表示,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政府的作用是制定长期目标,明确相关法规、政策和标准,以及营造稳定的预期和大环境,而企业是具体实现这些目标的行动者,由中国企业组成的“低碳联盟”和“中国气候行动”等组织,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们看到,中国致力于全球气候变化与环境保护的努力从未停止,中国为全球气候变化做出的持续努力有目共睹。

今年6月,中国生态环境部发布《大型活动碳中和实施指南(试行)》。该指南提出,做出碳中和承诺或宣传的大型活动,其组织者应结合大型活动的实际情况,优先实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再通过碳抵消等手段中和大型活动实际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碳中和。

追溯至2012年11月,中国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和影响重大的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人类社会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共同体已经成为共识。在遏制全球变暖改善全球环境的道路上,我们看到中国并不孤单,中国也将一如既往地履行大国担当,克服困难,砥砺前行。(远方)

本文由树木计划作者【国际在线】创作,独家发布在今日头条,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