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于右任行书楷书作品(草书大家于右任作品欣赏)

于右任行书楷书作品(草书大家于右任作品欣赏)释文:稽古得未有,茂修知所无。于右任 草书五言联释文: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本矣。“笔走龙蛇迈古今”是于右任书法的特色,他是中国书法大家,善王体楷书、北魏体书,尤以草书为最。在清末明初期间,碑帖合流融合发展,成为日渐明显的一个转折点。于右任就是居于这个转折点的代表书家之一。于右任的草书独具特色,笔走龙蛇,大气磅礴,雄健雅致,兼而有之。早在上世纪20年代,就有“北于南郑”之说(“南郑”指郑孝胥),今又被尊称为“当代草圣”、“近代书圣”,在海内外享有盛誉。他一生作品数量较多,原因在于于先生对于求字的人,基本上是来者不拒。在于先生看来,“写字是最好的运动,也是快乐的工作。人家求你的字,总是喜欢你的字”。他一生致力于碑学书法研习,不遗余力地倡导和推广“标准草书”,成就卓著,因此,更是现代书法史上一位里程碑式的书法大家。于右任使碑帖融合,虽然在于氏之后

于右任(1879年4月11日-1964年11月10日),是近现代书法大家、政治家、教育家,尤以草书闻名天下。

于右任是陕西三原人,原名伯循,字诱人,尔后以“诱人”谐音“右任”为名;别署“骚心”“髯翁”,晚年自号“太平老人”。他早年是同盟会成员,长年在国民政府担任高级官员。上世纪中国书坛达力可扛鼎境界者,要数康有为、于右任、李志敏、沙孟海等几人。他是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创办人和复旦大学、私立南通大学校董等。1949年11月随国民党政府迁往台湾。1950年8月中国国民党改造委员会成立,他任评议委员,并先后担任过国民政府审计院长、监察院长,1964年11月10日病逝。他善书法,喜作诗,晚年诗作眷恋大陆之情颇深。著有《右任诗存》、《右任文存》、《右任墨存》。

于右任行书楷书作品(草书大家于右任作品欣赏)(1)

于右任 草书

释文: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本矣。

“笔走龙蛇迈古今”是于右任书法的特色,他是中国书法大家,善王体楷书、北魏体书,尤以草书为最。在清末明初期间,碑帖合流融合发展,成为日渐明显的一个转折点。于右任就是居于这个转折点的代表书家之一。于右任的草书独具特色,笔走龙蛇,大气磅礴,雄健雅致,兼而有之。早在上世纪20年代,就有“北于南郑”之说(“南郑”指郑孝胥),今又被尊称为“当代草圣”、“近代书圣”,在海内外享有盛誉。他一生作品数量较多,原因在于于先生对于求字的人,基本上是来者不拒。在于先生看来,“写字是最好的运动,也是快乐的工作。人家求你的字,总是喜欢你的字”。他一生致力于碑学书法研习,不遗余力地倡导和推广“标准草书”,成就卓著,因此,更是现代书法史上一位里程碑式的书法大家。于右任使碑帖融合,虽然在于氏之后,固然有以碑帖之界画地为牢者,但非碑非帖或亦碑亦帖的书法探求日益成为主流。这也是于右任书法的根本意义。

于右任行书楷书作品(草书大家于右任作品欣赏)(2)

于右任 草书五言联

释文:稽古得未有,茂修知所无。

于右任早年取法赵孟頫,温文清雅,自言“肥而舒”。于右任打破碑帖之界,形成了非碑非帖又亦碑亦帖的独特审美特点。用笔腴润简直、结体扁宕松阔、点画劲健坦荡。而且整体气韵磊落真率自然大方。于右任颠覆了包安吴所标榜的“逆势”、“顿挫”之法和后世历代习碑者均奉为碑派的圭臬和度人的金针。他的成功有三个方面的基本成因,分别是:独特的习书方法和书学观念;中年以来,他以其深厚的功力而“胆大妄为”;致力“碑楷行书化”和“行草北碑化”的探求、标准草书的倡导与实践。

于右任行书楷书作品(草书大家于右任作品欣赏)(3)

于右任 草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释文: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于右任说“学书法不可不取法古人,亦不可拘泥于古人”,“写字无死笔,……一有死笔,就不可医治了”;“临是临别人的,写是写自己的;临是收集材料,写是吸收消化。”他所写的是碑的风韵而不是碑的刻痕。他的书法简直率真从容磊落、举重若轻、爽直痛快。他的书法不迁就、不违自然。他“百炼成钢化为绕指柔”,具有卓越不凡高屋建瓴的艺术识见、具有诗人的骚心文韵的浪漫情怀和特殊经历所养就的胸中沟壑磅礴豪气。他倾其大半生的心血致力于标准草书的研究与推广,“为过去草书一总结帐”。1927年始广泛搜集和研究历代草书的帖本、笔法与理论,1932年在上海发起成立“标准草书社”,出版《草书月刊》,提出以“易识、易写、准确、美丽”四个标准来改革草书。他认为“文字乃人类表现思想、发展生活之工具。其结构之巧拙,使用之难易,关乎民族之前途者之切!……广草书于天下,以求制作之便利,尽文化之功能,节省全体国民之时间,发扬传统之利器,岂非当今之急务欤”。他把对标准草书研究推广与国计民生联系起来,足见其“书以载道”的宏伟愿望和书法艺术社会担当的责任和使命。他从碑帖藩篱对峙中实现了自然而然的融合与超越,从而打破了“碑不能草”的神话,使“于体草书”在书法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并具有开拓意义。

如今于右任的书法作品变得日趋珍贵。1996年香港苏富比拍卖于先生的一副对联,拍出价为六万港元,近年涨幅很大,一幅拍出四五十万的比比皆是。

作者:陈星

审核:海源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