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茶戏发展历程(关于振兴吉安采茶戏的思考)
采茶戏发展历程(关于振兴吉安采茶戏的思考)二、传承振兴吉安采茶戏的路径5.政策缺失,传承乏力。吉安采茶戏在市场化改革大潮和现代社会日趋多元的文化消费方式的双重冲击下,生存空间日趋陕小。2012年在文化体制改革中,市、县剧团转制为企,生存成为摆在各剧团面前的首要问题。为了生存,各级剧团不得不创作更为年轻观众所欢迎的歌舞类、小品类节目,作为急需政府扶持的传统采茶戏逐步边缘化。市、县政府对吉安采茶戏也未出台专门扶持政策。支撑吉安地方戏曲发展的市、县两级剧团,基础设施和设备配置普遍较差,不少专业和民间剧团都缺乏排练演出场所。民办剧团大都是自掏腰包在运营,因融资政策、市场准入政策、税费减免政策等系统的奖励、激励政策仍未出台,很难获得政府资金和信贷支持,生存举步维艰。2.左突右进,影响有限。吉安采茶戏尽管推出了《远山》和《乡里法官》等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的优秀剧目,但却没有推出过一部真正让全省全国普通老百姓耳熟能详的经典剧目,没有产生一
吉安采茶戏是文化和旅游部确定的全国348个地方戏曲种类之一和23个江西本土戏曲剧种之一 也是江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随着精神文化生活的多元化和现代化,吉安采茶戏受众面越来越小,传承上后继乏人,发展上面临极大困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吉安采茶戏何去何从,是值得所有文化工作者思考和所有吉安采茶戏爱好者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试图作出探索性思考,以期抛砖引玉。
一、吉安采茶戏传承发展现状
传统的吉安采茶戏表演欢快、诙谐风趣、载歌载舞、喜剧性强;曲调粗犷朴实、旋律优美婉转,唱腔、道白使用吉安土气的“官话”,通俗易懂,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风情,十分接地气。虽是地方小戏种,却有不少精品获得过国家、省级大奖,作为欠发达地区创造了“吉安文化现象”。但承载了许多吉安人尤其是中老年人挥之不去的记忆和乡愁的吉安采茶戏,目前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
1.何去何从,方向不明。随着社会环境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现代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有自己独特的审美需求,吉安采茶戏的受众面越来越小,往往只有一些中老年观众。面对这种情况,部分院团对传承发展吉安采茶戏感到迷茫,不知道从何处着手,向何处发展。各院团对吉安采茶戏的理解、定位、发展、创新等出现分歧,出现了信心不足、思路不清和发展定位不明等涉及方向性全局性的问题。一些珍贵采茶戏档案资料散落民间和个人手上,因无人无经费抢救,吉安采茶戏存在失传的危险。
2.左突右进,影响有限。吉安采茶戏尽管推出了《远山》和《乡里法官》等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的优秀剧目,但却没有推出过一部真正让全省全国普通老百姓耳熟能详的经典剧目,没有产生一个全省全国戏迷追逐的“名角”“大婉”。影响的地区和范围有限,哪怕在吉安境内,吉安采茶戏也未能一统天下,语言、唱腔不尽相同,万安、遂川的采茶戏是赣南采茶戏风格,永新、井冈山等是赣西采茶戏或湖南花鼓戏风格,新干的采茶戏则是高安采茶戏风格。吉安采茶戏在左突右进中始终未能形成独占鳌头的强势影响力,在自身的领地内也受到了周边地区采茶戏的侵蚀和影响。
3.地位偏低,人才断档。全市11个国有专业剧团现有采茶戏演员175名(含编外),其中,专业采茶班出身演员仅41名,35岁以下的采茶戏演员75名(含编外),有3个县剧团无35岁以下男采茶戏演员。编导、作曲、舞美等人才凤毛麟角,主干演员屈指可数且年龄大多在50岁以上。专业剧团人员编制实行“退一减一”,直至全部消化,现有人员10年内将全部退休,编剧、导演、演员等各类人才面临严重断层断档危机。同时,一些优秀演员和有潜质的青年演员,因没有编制或待遇偏低先后改行另谋出路,造成了人才流失,队伍日益萎缩,严重危及采茶戏的发展。
4.失之于民,市场丢失。吉安采茶戏表现的小事件、小人物都是当地普通群众生活中熟悉的事、熟悉的人,通俗易懂;表演形式活泼、短小精悍,两三个角色,载歌载舞,特别是音乐,都是民歌小调,往往都是台上演员能唱,台下观众能和。基于这些特点,吉安采茶戏的基本观众层在农村在市井。但近年来,各级剧团立足于排大戏、拿大奖,眼睛向上,服务基层、服务百姓的积极性不高,偏离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创作出来的作品成本高,队伍大,不够接地气,导致无法有效走向市场,为群众所接受。据统计,2010年以来,全市创作大戏和小戏合计58个,在本地演出场次4418场,仅13部小戏通过走市场产生经济效益67万元。倒是一些民间剧团,因为来自民间、服务百姓,其自编自导自演的小节目着眼于演身边人、说身边事,更能有效走向市场,还戏于民。
5.政策缺失,传承乏力。吉安采茶戏在市场化改革大潮和现代社会日趋多元的文化消费方式的双重冲击下,生存空间日趋陕小。2012年在文化体制改革中,市、县剧团转制为企,生存成为摆在各剧团面前的首要问题。为了生存,各级剧团不得不创作更为年轻观众所欢迎的歌舞类、小品类节目,作为急需政府扶持的传统采茶戏逐步边缘化。市、县政府对吉安采茶戏也未出台专门扶持政策。支撑吉安地方戏曲发展的市、县两级剧团,基础设施和设备配置普遍较差,不少专业和民间剧团都缺乏排练演出场所。民办剧团大都是自掏腰包在运营,因融资政策、市场准入政策、税费减免政策等系统的奖励、激励政策仍未出台,很难获得政府资金和信贷支持,生存举步维艰。
二、传承振兴吉安采茶戏的路径
吉安采茶戏是庐陵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标志之一,是吉安现存的唯一地方剧种,处于濒危状态。振兴发展吉安采茶戏有利于保护这一唯一剧种,传承庐陵文化优秀特质。作为文化人,需要有一种超前意识和长远意识,注重管基础,打长远,持之以恒抓好目标定位、市场、人才、政策等影响吉安采茶戏传承发展的关键要素,建立健全推动吉安采茶戏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的长效机制。
1.坚定信心,谋划定位明晰化。吉安采茶戏到底有没有出路,这是涉及其能否继续传承发展的全局性根本性问题。笔者认为,吉安采茶戏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既然能够从清中期以来传承下来两三百年,那么它也能够像有的剧种一样继续传承下去。我们既要坚定信心,也要找准方向,加大研究、保护和传承力度,进一步明确吉安采茶戏的基本特征、发展定位及思路。第一,明确吉安采茶戏发展定位。坚持把吉安采茶戏作为弘扬庐陵文化、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增强吉安文化软实力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加强吉安采茶戏理论研究,对吉安采茶戏的现状、发展和未来趋势进行市场调查研究,统一对吉安采茶戏传承发展的思想认识,明确吉安采茶戏在全市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以及保护和扶持的范围、职责、经费来源、各项保障、奖罚措施等,做到定位清晰,目标明确,举措扎实。第二,整合吉安采茶戏音乐。音乐是否悦耳动听,适应观众需求,直接关系到能否吸引打动观众。这方面需要聘请音乐专家对采茶戏音乐进行研究开发,在板腔、调式调性及节奏、旋律等方面提出指导性意见,对戏曲中的伴奏、过门在原有基础上进行资源整合,形成一套具有鲜明个性、时代气息的过门及间奏音乐。第三,改革吉安采茶戏的语言韵白样式。语言是吉安采茶戏区别于其它地方采茶戏的最重要特征。吉安范围内的采茶戏在方言上存在较大差异,各不相同,无法体现吉安方言的特征,需要在浅显易懂、保留各县市些许特征方言的情况下,突出共性,强化个性,统一吉安采茶戏的戏剧语言,对语言韵白进行规范,基本统一吉安采茶戏的地域风格。第四,打造经典曲牌、剧目和唱段。吉安采茶戏之所以影响有限,关键原因在于没有推出几个像京剧、黄梅戏等唱响全国的经典曲牌、剧目和唱段,不断提升吉安采茶戏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使吉安采茶戏真正在全省全国占有一席之地,真正成为叫响全国的地方戏曲,达到“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的目标。
2.面向基层,深耕民间市场化。吉安采茶戏既然来自民间,就应该是从哪来,往哪去,回到它的出发地,深植在民间的广沃土壤,培育潜在的观众和市场。第一,培养新观众。吉安采茶戏要生存与发展,必须培养新观众新市场,适应青少年的心理和审美需求,编印权威、生动、活泼,传统与现代风格兼有的《吉安采茶戏教材》,将戏曲文化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中小学的课程体系,开展吉安采茶戏进校园、进课堂活动,播放一些吉安采茶戏的节目、光盘,使专业剧团能够登上校园舞台,让孩子们从小就认识学习吉安采茶戏;鼓励学校开设兴趣班或特长班,培育校园戏曲小名星,举办全市校园戏曲艺术节,推动更多的青少年参与传承发展吉安采茶戏。第二,稳住老观众。老观众对采茶戏更有感情,应设身处地为赖以生存的老观众所想,千方百计密切与群众的关系,多写农民,唱农民,深入农村、社区开展农村文化“三项活动”,让观众能直接交流,现场反馈,让吉安采茶戏唱出新时代最强音。第三,坚持面向市场。采茶戏最初发展壮大,离不开地方缙绅和大户的扶持,他们专门养一个戏班自娱自乐,逢年过节、红白喜事时用以庆祝,或开一个茶店、茶楼,通过戏班来活跃气氛,聚集人气,推销茶叶、茶水、茶具等,巩固和扩大生意。市场经济时代更需要积极推动吉安采茶戏与乡村振兴、现代经济社会生活相融合,面向市场,与现代茶山、茶厂、茶企、茶店、茶楼、景区相结合,与各类企业文化活动、旅游宣传推介、重大节庆文化活动相结合,不断增强其内生动力。第四,扶持民间剧团。采茶戏的生命力在民间,应加大对民间剧团的政府采购力度,支持民间剧团自编自导自演内容积极向上、贴近生活的采茶小戏,鼓励其参与农村集市、婚丧嫁娶、乡风文明演出活动,使吉安采茶戏更接地气、更有活力、更有生命力,做到还戏于民,还戏于市。
3.坚持创新,紧跟潮流时代化。创新是艺术发展的必由之路,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没有创新就没有前途。吉安采茶戏要传承发展,必须要跟上时代潮流,在“继承”吉安采茶戏基本唱腔和语言风格的基础上抓好“创新”,在创新中寻找出路。第一,坚持题材创新。吉安采茶戏要坚持眼睛向下,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剧本创作力求通俗易懂,充满民间智慧、民间情趣,反映新时代新生活新矛盾新气象,反映人民群众最平凡、最现实的社会生活,推出新时代文明小戏、乡村小戏,而不是“老戏老演、老演老戏”或一味追求大戏。第二,坚持形式创新。台词语言要非常生动而地方化,多运用比喻、夸张、正话反说、戏谑逗趣的台词;音乐要求明快通俗,在不失去“戏味”的前提下,适当加入流行歌曲、舞蹈和交响乐等现代元素以及黄梅戏、京剧等其它剧种的部分元素;表演上坚持生活化、舞蹈化,载歌载舞,动作程式优美,戏剧人物切忌符号化、概念化;技术上坚持现代化,多运用多层次、立体效果、讲究精细的灯光、LED和道具等;力求在音乐、道具、灯光、舞台美术等方面,都坚持有所创新,寻求新的美学理念,拉近与年轻人的距离,让更多的人对吉安采茶戏产生好感。第三,坚持管理创新。推动剧团管理职业化,在剧团内部建立现代化的策划创意部和运营团队,强化绩效考核,提高对外部环境的敏感度,增强团队意识和服务意识,培养文艺工作者的职业精神,努力实现创作演出一体化、远近目标同步化、品牌打造系列化、传播推广动态化、会员营销精准化、服务观众人性化。第四,坚持宣传创新。随着新媒体的大量涌现,人们获得精神文化食粮的方式日益多元化多样化现代化,人民群众不仅是文化食粮的消费者,而且通过抖音、微信、今日头条等成为文化食粮的生产者、传播者。我们应坚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微信、今日头条、抖音等自媒体,搭建一个集教、学、点评、历史介绍、容资料查询和个人点唱等于一体的“吉安采茶戏”网络新媒体平台,举办吉安采茶戏网络大赛,着力推出打造几个点击率和关注度高的吉安采茶戏“网红”。第五,坚持机制创新。坚持以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为导向,深化剧团内部改革,探索建立有利于院团自身焕发生机活力的体制机制。
4.培根固基,人才培养体系化。吉安采茶戏的振兴发展,关键在队伍,根基在人才。解决队伍问题是能否传承发展吉安采茶戏的第一关键,这方面还是应该按照稳定基本队伍、壮大高层次队伍、激活社会队伍和高层次人才社会化、基础人才本土化的思路,制定培养、留住和吸引吉安采茶戏人才的政策措施,为吉安采茶戏传承发展增添后劲。建议:第一,稳定基本队伍。借鉴赣州市定向培养采茶戏后备人才做法,研究制定出台《吉安市定向培养吉安采茶戏表演专业学生实施办法》,推进采茶戏表演、作曲人才本土化,实施吉安采茶戏表演专业学生定向培养计划,充实一批采茶戏专业人才到各级专业剧团;同时,采用传帮带方式,聘请采茶戏名师名家以老带新方式培养人才,强化唱腔、身段等基本功训练;第二,壮大高层次队伍。有计划选派优秀编剧、导演、舞美等主创人员到高校和专业艺术院校学习,脱产深造,培养“名角”、“名导”、“名编剧”和“名剧团”,形成“名牌”效应,达到以“名牌”、“名角”带动演出效应;同时市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加大向文化领域倾斜,实施编剧、导演等高层次人才社会化,引进、集聚一批国家级、省级编剧、导演人才,定期聘请省级以上专家来吉授课,吸引全国各地的优秀编导人员来到吉安、服务吉安;第三,激活社会队伍。加大民间采茶戏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强对民间业余剧团的业务指导,定期举办业余剧团骨干培训班,支持业余剧团骨干参加专业培训;鼓励民间剧团参加两年一届的吉安采茶戏调演,通过开展文艺大比拼、大练兵,促使民间剧团提高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推动业余剧团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逐步成为传承吉安采茶戏、丰富基层文化生活的主力军。
5.加大扶持,政策举措系统化。振兴吉安采茶戏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综合施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第一,营造鼓励支持吉安采茶戏传承发展的文化生态。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省政府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有关意见和政策,制定《关于振兴吉安采茶戏的实施意见》,明确今后一个时期支持吉安采茶戏传承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具体举措,稳定保留市、县采茶剧团的事业编制,坚持不懈办好吉安市采茶戏调演。支持全市各级各类剧团开展交叉演出,通过竞争扩大演出市场。制定扶持民间剧团的政策举措,推动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向民间剧团开放,大力评选表彰“名星剧团”和“吉安采茶戏之星”。第二,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设立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资金,其中一部分面向国有和民营剧团,支持各类剧团设立采茶戏传习所、传习中心或传习基地,开展采茶戏传承活;鼓励传统采茶戏申报国家、省艺术基金,对申报成功的给予一定奖励。改革财政支持方式,加大政府购买力度,财政各类专项资金着重用于购买采茶戏精品、重大活动和传承保护等。整合设立文化旅游惠民卡,鼓励市民使用该卡购买消费走市场化演出的采茶戏剧目。第三,实施吉安采茶戏遗产抢救工程 建立吉安采茶戏数据库。组织力量向剧团、演职人员、老艺人、图书馆和广播电视台等征集、收购演出抄本和音乐资料 或请老艺人口述记录传统剧目和音乐曲牌 或把老艺人的表演通过录相制作成光盘保存下来 全面推进数字化保护,建立并完善吉安采茶戏艺术档案库。第四,加大对民营剧团的支持力度。全国众多地方的实践证明,有众多民营戏班推波助澜的地方戏生存状况较好,如河南豫剧有近400个民营豫剧团体,浙江越剧有300多个民营越剧团,福建的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也都有相当数量的民营戏班活跃在民间。制定扶持民间采茶剧团的具体办法和举措,坚持在政策覆盖、艺术赛事、剧目评奖、职称评审等方面对民营剧团一视同仁,资源共享,重点扶持有代表性、演出质量较高的民营剧团,每年对民营剧团开展评比奖励,对优秀演出剧目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扩大吉安采茶戏的生存空间和土壤。(彭庆新)
本文为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