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吉安采茶戏牡丹调(吉安采茶戏的来源)

吉安采茶戏牡丹调(吉安采茶戏的来源)在师承方面吉安采茶戏大致分为三派:一是永丰派,它以表演细腻,行当较整齐,善于演“半班”见长。主要艺人有本法师、杨万福、金裁缝、熊仔师等。二是吉水派。它以唱功见长,讲究嗓音圆润,委婉动听,经久不瘖,主要艺人有庆周师、刘金生、罗日志、肖载芳等。三是以善演裙子戏见长的罗五俚派(艺名盖天麻子),在吉安、吉水、新余、高安等地颇具声誉。清末,吉安采茶戏在永丰形成后,逐步向邻县发展,一支向吉水、吉安方向;一支向宁都方向;并在吉安大部分地区,抚州、赣南部分县区盛行,吉安市就有两个班社,叫同和堂班、同合堂班,经常演出,引起清政府的震惊。同治三年(1863年)十二月十八日吉安知府曾省三颁布《严禁规条》中说:“一禁花会标及一切赌博;二禁三角班以及游倡”(载同治十一年《安福县志》卷末),由于发源宜黄并受“花鼓班”影响,吉安采茶戏和相邻的抚州、高安,特别是宁都采茶戏在传统剧目、表演艺术、曲调、曲牌等方面相近似而成为

吉安采茶戏牡丹调(吉安采茶戏的来源)(1)

吉安采茶戏牡丹调(吉安采茶戏的来源)(2)

吉安采茶戏牡丹调(吉安采茶戏的来源)(3)

吉安采茶戏牡丹调(吉安采茶戏的来源)(4)

中国传统戏剧

吉安地处赣江中游,历史上经济曾比较发达,崇文重教,文化底蕴深厚,素有“江南望郡”、“文章节义之邦”、“金庐陵”之称,孕育了极具特色的地方戏剧——吉安采茶戏。吉安采茶戏是全国戏曲普查后确定的348个地方戏种之一和江西省本土23个地方戏种之一,并于2021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11月29日,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在摩洛哥拉巴特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7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江西包括吉安是重要的产茶区域,采茶戏顾名思义,与盛产茶叶有关。赣中南茶区每逢谷雨季节,妇女们上山劳动,一边采茶一边唱山歌以鼓舞劳动热情,这种在茶区流传的山歌,被人称为采茶歌,之后便形成了采茶戏。那吉安采茶戏是怎么来源的呢?我们不妨来了解一下。

吉安采茶戏牡丹调(吉安采茶戏的来源)(5)

吉安自古是连通广东、江浙和赣东的必经之路,吉安采茶戏融合了赣东采茶戏、宜黄三脚班和赣南采茶戏的剧目和曲调,融入吉安形成的“花鼓灯”,形成了自身的特点。但吉安采茶戏最主要还是来自抚州宜黄县,并深受来自清江、新余等县的“花鼓班”影响。根据原吉安地区采茶剧团团长萧孟竣提供的有关资料,吉安采茶戏来源于宜黄,这是由于明代中叶以后,宜黄戏一度繁荣,专业艺人达千余人。清乾隆时宜黄戏更加盛行,自然不乏发展民间小戏的条件。“三角班”由宜黄、乐安转入永丰后,又因清末民初宜黄戏、吉安戏等大剧种的衰落,永丰一带的三角班就从流散的大班艺人中吸收、融化了一批艺术形式和剧目,如《打白米》《打花鼓》《十叹烟花》《寡妇上坟》等宜黄戏;《机房赦子》、《青风亭》《曹洪走雪》等吉安戏。

关于“三角班”有两种说法:一是说左台是锣鼓,右台是胡琴,中间是演员做戏,形成三只脚,故名“三脚班”;二是演唱剧目多为两旦一丑,或一旦一丑一生,因三个角色而得名“三角班”。永丰县“三角班”教戏时供奉的祖师爷也与宜黄戏相同,都是“清源师”。后来,永丰县的“三角班”吸收、融合宜黄戏和花鼓灯的艺术形式和风格,逐渐形成了演出班底规模更大,有如大戏班半个班底的吉安采茶戏班社,所以叫“半班”。“半班”一经形成,表演艺术开始有了简单的套路。“半班”演员增多,行当较全,能演大戏,乐手和演员一般有二十余人,不再是“七紧八活九轻松”的小队伍。

清末,吉安采茶戏在永丰形成后,逐步向邻县发展,一支向吉水、吉安方向;一支向宁都方向;并在吉安大部分地区,抚州、赣南部分县区盛行,吉安市就有两个班社,叫同和堂班、同合堂班,经常演出,引起清政府的震惊。同治三年(1863年)十二月十八日吉安知府曾省三颁布《严禁规条》中说:“一禁花会标及一切赌博;二禁三角班以及游倡”(载同治十一年《安福县志》卷末),由于发源宜黄并受“花鼓班”影响,吉安采茶戏和相邻的抚州、高安,特别是宁都采茶戏在传统剧目、表演艺术、曲调、曲牌等方面相近似而成为兄弟剧种。据一九五六年全区剧目工作会议记录,吉安采茶戏传统剧目有149个,其中大戏41个。吉安采茶戏在发展过程中受影响最深是吉安戏。“半班”演出的《曹洪走雪》《平贵回窑》《四郎回国》《五郎会兄》《鬼打贼》《小尼姑下山》《关皇相会》等均属移植吉安戏的剧目;其次是受“花鼓班”剧目影响,传统剧目中有不少灯戏,就是花鼓班的早期剧目。如《送宝》、《七块柴》(又名《打大花鼓》或《扇子花鼓》)《大小争风》《耍金扇》《瞎子闹凉亭》《邹皮匠打酒》《小放牛》《卖飘洋杂货》《张三卖布》《王瞎子算命》等。

在师承方面吉安采茶戏大致分为三派:一是永丰派,它以表演细腻,行当较整齐,善于演“半班”见长。主要艺人有本法师、杨万福、金裁缝、熊仔师等。二是吉水派。它以唱功见长,讲究嗓音圆润,委婉动听,经久不瘖,主要艺人有庆周师、刘金生、罗日志、肖载芳等。三是以善演裙子戏见长的罗五俚派(艺名盖天麻子),在吉安、吉水、新余、高安等地颇具声誉。

END

© 来源 / 吉安市采茶戏研究传承中心

编辑/杨洁 复审/刘家珉 终审/肖承斌

分享

收藏

在看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