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深圳梅林原本的样子(下梅林人与深圳一起)

深圳梅林原本的样子(下梅林人与深圳一起)生活所迫,像深圳其他的自然村一样,下梅林也有不少青少年、劳动力偷渡去了香港。所统计,下梅林村前前后后外逃香港打工的人有上千人之多,使得家家户户空空落落……翻开下梅林老区历史的书页,我们看到了它的苦涩和沉重。改革开放之前,尽管下梅林拥有丰富的土地和自然资源,但是接二连三的变故:土改、合作化、互助组、人民公社,包括年年所谓的“整治边防”,土地生产力大大降低。村里共有耕地7000多亩,每年要向国家上交公粮38万斤。那时候粮食产量低,每年交完公粮,村民的粮食所剩不多,而当时一个劳动力每天只能挣到5角钱的保命钱……村民们的日子完全没有起色,鹑衣蜗居,以致在创办特区时,下梅林大队被认为是深圳市最穷的的大队。春去春来,一代一代下梅林人,走在悠远的时空外,走在悠远的时空里,落地生根,繁衍生息,垦荒造田,披荆斩棘,勇敢拼搏,用他们勤劳智慧的双手,不断建设美好家园,一草一木,一砖一瓦,营造出一个富足的小山村,

凝眸下梅林

张旭

光阴荏苒,沧海桑田。

春去春来,一代一代下梅林人,走在悠远的时空外,走在悠远的时空里,落地生根,繁衍生息,垦荒造田,披荆斩棘,勇敢拼搏,用他们勤劳智慧的双手,不断建设美好家园,一草一木,一砖一瓦,营造出一个富足的小山村,创造了属于下梅林人的历史文明。

尽管下梅林留下的史料并不多,但我们仍可以窥见其过往的辉煌以及走在时光里的生活气息:青山、碧水、古榕、荔林、石板、小桥、溪流、稻田、牛郎、灰瓦、白墙、始于明朝的客家围屋、头戴凉帽的妇女、甚至还可以联想到浅滩处一只引吭高歌的鹅的回声……总之,数百年来,下梅林这个郁郁葱葱,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宁静久远的田园牧歌式的村庄,处处渲染世外桃源的娴静和安谧,带给人无穷遐想。

深圳梅林原本的样子(下梅林人与深圳一起)(1)

但是,像所有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华夏儿女一样,下梅林人也终究无法逃脱历史的沉疴。

翻开下梅林老区历史的书页,我们看到了它的苦涩和沉重。改革开放之前,尽管下梅林拥有丰富的土地和自然资源,但是接二连三的变故:土改、合作化、互助组、人民公社,包括年年所谓的“整治边防”,土地生产力大大降低。村里共有耕地7000多亩,每年要向国家上交公粮38万斤。那时候粮食产量低,每年交完公粮,村民的粮食所剩不多,而当时一个劳动力每天只能挣到5角钱的保命钱……村民们的日子完全没有起色,鹑衣蜗居,以致在创办特区时,下梅林大队被认为是深圳市最穷的的大队。

生活所迫,像深圳其他的自然村一样,下梅林也有不少青少年、劳动力偷渡去了香港。所统计,下梅林村前前后后外逃香港打工的人有上千人之多,使得家家户户空空落落……

1980年,深圳创办特区,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像春风一样唤醒了下梅林这个沉睡多年的小山村。新的形势下,时任下梅林村党支部书记郑富妹因势利导,积极拓展外引内联,先后办起了象牙厂、家私厂、胶花厂、鸡场、菜场、红虫场、综合场等二十六个厂(场)。村里的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那些早年逃港的人陆续回家,有的人搞起来料加工厂,只要可以拿来卖的商品,通通销往香港。下梅林村在致富道路上渐渐追赶上来了。

随着下梅林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村民的生活不断得到改善,以郑富妹为首的村领导开始重视村民们的公共福利:六十岁以上的老人,由村里供给口粮和伙食费;中小学学生学费也由村里包干;那些以前因为贫穷娶不到老婆的人,村里也想方设法为他们张罗婚事;为了改善村民的文体生活,村里还投资兴建了医疗站、文体活动场所。

1983年,梅林街道办事处成立,上、下梅林在其范围内。为了适

深圳梅林原本的样子(下梅林人与深圳一起)(2)

应工厂和街道的发展,为工厂和街道培养合用的人才,解决下梅林村150多名待业青年工作的问题,下梅林村从外地请来老师,举办英语和文化补习班,提高青年人的文化素质。这不仅解决了下梅林村经济发展人才的需要,还为市属国营企业输送了一定数量的有用人才。

1985年,下梅林村成立上步区下梅林企业公司,下梅林开始发展“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定做、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企业和多种经营。大大小小新建厂房不断出现,越来越多说着外省口音的务工人员涌入梅林片区工作、生活。

短短几年,下梅林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地覆的变化,一年一个样。80年代,下梅林村每户人家基本上都是建2层楼,到了90年代初,4、5、6层楼房随处可见,2000年以后,随着大量外来人口涌入,不少村民采取引资修建然后收租还贷的方式,建起了10层以上的楼房。

l992年,邓小平第二次南巡。深圳农民的命运因一纸红头文件彻底改变。当年,深圳出台了《关于深圳经济特区农村城市化的暂行规定》,提出将特区内的土地国有化,撤销村委会建立居委会,村民变股民。1992年11月14日,下梅林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挂牌成立。不久,政府将下梅林村1.4万多亩土地全部征用,下梅林村民完全告别近千年传承的农耕生活,洗脚上田,成为深圳市城市居民。

股份公司成立后,时任下梅林党支部书记郑富妹带领下梅林人,向时间要速度,向山海要效益,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商业、饮食和租赁服务业,增创居民收入。仅1993年股份制公司成立的第一年,企业全年纯收入就达到900万元,人均8522元,户平2.33万元。这在当时是一个天文数字。看得见的收益,如点点春雨,滋润了下梅林居民的心。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深圳原住民有了年底“分红”,日子逐渐宽裕。

随着特区建设的发展,梅林城市化渐见雏形,福田农批市场、梅林一村、家乐福……等纷纷进驻,下梅林村因势利导,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商业、饮食和租赁服务业。下梅林商圈经济被彻底激活,下梅林走上了城市快速发展之路,而且由于梅林水库、梅林公园……等优越的自然环境,下梅林被公认为是深圳市中心区的后花园。

今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现代的、富丽堂皇的、园林景观式的下梅林,而与此相匹配的,是下梅林的原住民早已过上了幸福甜美的生活,享受高度发达、日益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下梅林人与深圳一起,讲着春天的故事,走进了新的时代。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