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日本丧派文学:日本人的 物哀审美

日本丧派文学:日本人的 物哀审美日本文化的“物哀”,指的是一种悲剧之美、哀愁之美,也是一种对生命须臾,岁月无常产生的悲观之情。其实,原本的“物哀之美”,并非这般惊悚和让人目瞪口呆的。比如,中国人喜看花开,欣赏姹紫嫣红;日本人爱看花落,哀伤落叶凋零——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审美角度难免会有差异。但话要说回来,审美特色这方面,确实跟民族性格有关,但不可否认的是,真正美好的事物,应该是能让全人类产生共情,体会出“美感”的——如果一种所谓的审美情趣,引起了除它自己之外其多数民族的不适,那一定是它本身也存在着问题。《源氏物语》字里行间都表达着“物哀”的情愫,但其他民族都可以欣赏的来,也能体会到其中的“美”

东京奥运会开幕式隆重亮相后,不少网友在惊魂未定之余,纷纷戏称,这哪里是“开幕式”,分明就是“开墓式”嘛!

整体色调灰暗,不知道的还以为是BBC给搞的。场上各种阴森、诡异、恐怖、畸形且无法名状的元素汇聚一堂,再加上场外冉冉升起的那颗巨人头颅和那个时不时就吞云吐雾,表情狰狞的摩天人偶,整场下来,给人的感觉,除了惊悚,也就是丧了。

日本丧派文学:日本人的 物哀审美(1)

这里就不放那些惊悚图片了,但即便如此,现场仍然显得很阴森诡异

当然,咱们也不否认,这场在“外行人”眼中,好似充斥着魑魅魍魉的“盛宴”,一部分是在表达日本的传统文化——“物哀之美”。

比如,中国人喜看花开,欣赏姹紫嫣红;日本人爱看花落,哀伤落叶凋零——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审美角度难免会有差异。

但话要说回来,审美特色这方面,确实跟民族性格有关,但不可否认的是,真正美好的事物,应该是能让全人类产生共情,体会出“美感”的——如果一种所谓的审美情趣,引起了除它自己之外其多数民族的不适,那一定是它本身也存在着问题。

日本丧派文学:日本人的 物哀审美(2)

《源氏物语》字里行间都表达着“物哀”的情愫,但其他民族都可以欣赏的来,也能体会到其中的“美”


其实,原本的“物哀之美”,并非这般惊悚和让人目瞪口呆的。

日本文化的“物哀”,指的是一种悲剧之美、哀愁之美,也是一种对生命须臾,岁月无常产生的悲观之情。

大概意思是,当人达到一定境界时,会追求“瞬间的永恒之美”——这个世上唯有“无”是最完美的,因为存在必将残缺消逝。

“物哀”一向被认为是组成日本传统文化核心的要素,也是日本文学艺术的特色所在。

日本作为一个领土狭小(看跟谁比,其实把日本放欧洲可算是个大国),灾害多发的岛国,地震、海啸、火山、资源匮乏这些客观的自然环境条件造成了他们国民性打心底里缺乏安全感。

日本丧派文学:日本人的 物哀审美(3)

把日本放欧洲可一点都不显“小”

但同时,日本又被雪山、海岸、溪流、温泉、瀑布等美丽的大自然所环抱。

因此,日本人长年累月看到的自然事物都呈现出一副虽然美好但又非常有可能在瞬间消失的状态,久而久之,“世事无常”的观念深根植入了日本人心中,尤其是在佛教传入之后,上述观念变得愈发强烈——即便是那樱花盛开的明媚春光,在他们看来,无限风雅,背后却也是无限哀伤。

于是,“美”在日本人眼中,往往带有一种稍纵即逝的哀伤和委婉且晦涩的表达。他们的潜意识里,世事是无常的,美好的下一秒就是消亡 ;心里纵是万丈的波涛汹涌,而浮于表面的只有眉间微蹙,不易察觉似有似无。

逐渐地,对一切的美好事物的那种患得患失的心理,对于“一刹那间的瞬间之美”的欣赏和追求,加上特有的婉转晦涩的表达方式,形成了日本人独特的“物哀文化”。

日本丧派文学:日本人的 物哀审美(4)

也正是如此,在咱们看来,日本无论是文学还是艺术,都缺少中国文化的那种浩然磅礴之气,和豁达开阔的格局。

长期以来,“物哀”浸透入了日本人的心,影响着日本人的生活方式,也成为民族心理的一部分,充分体现在了日本人略显憋屈但异常细致、敏感的表达方式上——貌似在不顾一切的要把最完美的形象留住,哪怕是命也可以不要了。

这种奇葩“审美”,曾被诸多日本文学、艺术界的“大佬”们真的拿自己的命来实践过。

比如,芥川龙之介、太宰治、三岛由纪夫、川端康成,都选择了在文学创作的顶峰之际,突然自杀。

其中,富二代出身的太宰治还经历过三次自杀未遂,自愿陪他一起赴死的,分别是三名不同的良家女子。

日本丧派文学:日本人的 物哀审美(5)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