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后家乡的变化黑龙江(用我的经历解读我的家乡)
20年后家乡的变化黑龙江(用我的经历解读我的家乡)很多人一直问我,为什么不在本省找工作?黑龙江地广人稀,当年一家大工厂就将附近的所有劳动力基本都吸纳完了,根本没有富裕的人员再建其他的工厂,也就没有相应的其他企业。黑龙江很多地方都是因一厂建一镇,因一矿建一城。一厂、一矿关停,就意味着一镇、一城的人不得不背井离乡。早于我们行业的是黑龙江的林业部门,国家下达了封山育林的政策,林业部门,大大小小的林场、依托于林业的各种小企业也相继关停,但经过这些年的休养生息,林业转型基本完成,已经开始好转。在此过程中,大多数人清楚地意识到,企业前景并不乐观,因设备老化,行业技术的进步,工艺的更新,我们是早晚要被淘汰的,如果进行技术升级,工艺改造投入的资金,还不如新建,所以关停只是早晚的事,只是没想到来的这么快。这期间我们重点培养我们的下一代,不让他们走我们的老路,我们的孩子参加高考,大部分都离开了黑龙江,甚至离开东三省。现在我居住的地方,也只有在政府部门能看到年
离开家已经3年有余,在外面奔波,黑龙江的家变成了一张张票根,成为了我魂牵梦绕的地方。
走过很多地方,发现真正了解黑龙江的人并不多,毕竟是偏远的省份,没有太大的吸引力,那就用我的经历解读一下我的家乡。
92年我大学毕业,回到家乡工作,我的工作单位是当时号称亚洲第一大,世界第三大的煤化工企业,所有的职工最低文凭是当年参加高考的落榜考生,我们那时候叫“大学漏子”,企业所采用的工艺、主要设备都是进口,主工艺、设备来自德国,计划投资8个亿,经后期发展固定资产达到20多个亿。主要管理人员当年送到德国进行岗前培训。主要原料依托于我们当地的一个煤矿,我们的产品是管道煤气和甲醇,主要供给哈尔滨市人民使用,我们的厂长政府级别是副市长级,我们有完善的配套设施,自己工厂有幼儿园、小学、医院、住宅区,因自己工厂配套有水厂、电厂,所以我们取暖费、电费、水费基本不花钱,家里24小时热水、煤气供给,生活设施一应俱全,节假日福利待遇丰厚,虽然工资不高,但花销不大,一个企业关上门就是一个完整的小社会,这就是黑龙江大型国企当初普遍的样子,我听说大庆石油比我们的待遇还要好。
90年代末期,因为我们的化工技术在全国有名,一家央企要布局化工板块,黑龙江政府将我们无偿划转,同时划转的还有我们依托的那家煤矿,我们摇身一变,变成了央企,主产品变成了甲醇。我们也从政府福利性企业变成了真正的央企。企业都要利润,在煤炭价格可观的时候,大量的卖煤,化工产品价格高的时候,大量生产化工产品。煤炭无法再生,就这样当初勘探能够满足化工生产最少50年的煤矿,在2017年年底资源濒临枯竭,在国家当年去产能的政策下,宣布停产,我们化工和煤矿当年在岗职工就有几千人,企业退休职工1万多人(煤矿是日本最先开采留下的,建矿早,退休职工多),企业在岗员工内退或者买断,大部分变成了下岗人员,这时候央企再也不说我们是央企职工了,我们重新回到黑龙江的怀抱,变成了下岗职工,成了家乡的负累,对下岗员工所有的救助都由黑龙江政府来承担,想想我都为家乡喊冤,可又能怎么样呢?我们企业关停的时候,职工平均年龄42岁。
在此过程中,大多数人清楚地意识到,企业前景并不乐观,因设备老化,行业技术的进步,工艺的更新,我们是早晚要被淘汰的,如果进行技术升级,工艺改造投入的资金,还不如新建,所以关停只是早晚的事,只是没想到来的这么快。这期间我们重点培养我们的下一代,不让他们走我们的老路,我们的孩子参加高考,大部分都离开了黑龙江,甚至离开东三省。现在我居住的地方,也只有在政府部门能看到年轻人的身影。
我们这些职工,一般拿到买断工龄的钱,都奔着子女所在地去了。像我们这样的企业在黑龙江不是第一家,也不会是最后一家。
前几天看网上报道,东三省试行放开生育政策,我就想问,怎么放开?如何放开?年轻人大多都走了,谁去生?在我们那个年代都不想多生,何况现在的孩子。这也许是工业化的后遗症,一如现在的某些发达国家。可我们还没有发达,我们的后遗症却体现出来了。
早于我们行业的是黑龙江的林业部门,国家下达了封山育林的政策,林业部门,大大小小的林场、依托于林业的各种小企业也相继关停,但经过这些年的休养生息,林业转型基本完成,已经开始好转。
很多人一直问我,为什么不在本省找工作?黑龙江地广人稀,当年一家大工厂就将附近的所有劳动力基本都吸纳完了,根本没有富裕的人员再建其他的工厂,也就没有相应的其他企业。黑龙江很多地方都是因一厂建一镇,因一矿建一城。一厂、一矿关停,就意味着一镇、一城的人不得不背井离乡。
我们原来开发的资源枯竭了,我们的山封山育林了,我们的大江休养生息了,我们的黑土地严格管理了,我们的粮食价格国家掌控了,都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现在我们什么都有,又什么都没有了。
作为化工人,我去过陕西、内蒙的大化工基地,相比之下,我倒是觉得国家对黑龙江的政策真的是对的,黑龙江的黑土地,是我们国家的粮仓所在,必须要保护好。试想一个国家关系到民生的粮仓,如果给政策大力发展工业,耕地、森林必然要遭到破坏,对一个国家长远看,得不偿失,还不如留下来,保护好,以备不时之需。
黑龙江是城镇化、工业化完成得比较早的省份,我们什么都不缺,森林、耕地、河流,原来被破坏的环境正在逐渐恢复,现在我们只是累了歇一歇,找一下未来的方向,等我们缓过劲来,一定会发展的更好的!这就是我眼中的家乡--黑龙江!